汤一介 作序 龚鹏程《四十自述》
2014年09月01日 16:03:52 龚鹏程读书会
序
汤一介
2004年夏,我曾为龚鹏程教授所著《文化符号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写过一“序”,现在我很高兴再为他的《龚鹏程四十自述》写“序”。我和龚鹏程教授交往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初识时他还是青年,我则已过中年;现在他已是中年,而我则进入老年了。可是,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而影响我们的友谊和交往。我是很珍视的。
我对龚鹏程教授的《四十自述》读后,深有感触,但提笔要写这篇“序”时,又不知应如何写了。思之再三,先写三点想法吧!
(一)《四十自述》是龚鹏程教授通过他的生活经历,表现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从叙事引向言理,“藉事言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这本自述,不像一般传记、回忆录,琐记家世、亲族、爱情、人事等等,而以学道、求道、证道、行道之历程为主。”“道”在哪里?只是在你的生活之中,你必须有心去学、去求、去证、去行。鹏程正是这样,他是在书本中、师友中、为人行事中和自我的心灵中去自觉地学、求、证、行。如他所说:“我只能由内在追求方面去树建我人生的理想”。一个人的一生,如要想成为一真正的“人”,无非是要有个做人的道理,离开了这一点,大概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二)鹏程读的书真多,对此我是深深佩服。从他的《四十自述》中,我看到他不仅对中国的“经”、“史”、“子”、“集”都广泛涉猎,而且对那些笔记、小说和中西近人的著作只要能找到的他都无不究读。鹏程读过的书,很多我都没读过,有些还是我这次读他的《四十自述》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本书。如巴壶天的《玄庐剩稿》、明王士性的《广志绎》等等,近日,鹏程对我说:他对比了一下《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文津阁”和文溯阁”中各书的提要,发现它们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些不同,甚至这几种抄本本身的“提要”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对比整理定会有用。就这一点看,鹏程读书之多、之细,是可以让我们学习的。
(三)鹏程多才多艺,于为文作诗、绘画写字,无所不通。而其著述至2002年已出版的书就有五十余种,所涉及到文、史、哲诸多方面,如儒、释、道、诗、词、古今文学、方志、美学、符号学,甚至武侠小说等等,而在他的研究中往往多有创见。从《四十自述》看,鹏程对当代学术动向和存在的问题都是有深入了解的,如他说: 现代新儒家“以良知自我坎陷之方式,即可开出民主与科学”,“仍是以民主与科学之价值为基准,来衡量中国传统哲学”,“但此东方主义之态度,与据西方现代性否弃中国传统文化者,实无根本之殊。”这样一些论断,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读了鹏程教授的《四十自述》也颇有感慨。我在四十岁前后,正处在汹涌猛烈的政治运动中,一无暇读书,二无时著述,可说在学术上是“一穷二白”了。虽也写过一些文章,但多是人云亦云的教条主义式的大批判文章,这当然算不上什么学术。等到快到六十岁时才有机会开始认真读书,才逐渐学会照自己的意思写作,但已力不从心了。在我七十岁的时候也想写个“自述”式的东西,来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道路。花了一年的时间,写了一本《我们三代人》,它是写我祖父汤霖、父亲汤用彤和我自己的。书虽是出版社约稿,但当我把稿子寄给他们,经过编辑,大加删改,凡是我有点议论、有点想法的地方几乎都删改了。无可奈何,我只得把稿子收回,压在箱底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我们的命运还很难掌握在自己手中。读鹏程的《四十自述》,虽所认知并非全同,但其文却能启发我有所感了。
2007年8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