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亨利貞
《易經》開卷第一卦是乾卦,所以第一句話就說:“乾,元亨利貞。”
易凡六十四卦,以乾坤為首。而元亨利貞四個字,一般即認為是對乾卦的總體描述,說乾所代表的性質,故元亨利貞又稱為四德。
據說是孔子所作的十翼(十篇對《易》的解說,足以輔翼《周易》,故被稱為十翼)之一的<</span>文言傳>解釋:“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這解釋極為精彩,是說乾所代表的天或陽氣,能生養化育萬物,又能利益品庶、和同幹濟,故君子應該效法它。
根據孔子這個提示,後人講得更細。例如說元代表春,春天是一元復始、陽氣萌動之時,萬物生發,所以體仁,顯現了仁愛之意。亨代表夏,萬物通暢條達,形成條理,故說是合禮。利是秋,秋氣屬金,萬物成就,各合其宜,所以說是和義。貞則是冬,冬既收藏,那當然就是諸事都幹了啦。君子若能效法之,自能仁人愛物,開務幹濟。整個儒家的道理、《易經》的原則,幾乎這一句話全講完了。如能細細體會并努力踐行,實在受益匪淺,底下也不用再看了。
不過,整部《易經》提到這四德之處可不僅乾卦這一句,這就是它惱人的地方。因為講元亨利貞的計有乾、坤、屯、臨、無妄、革、隨七卦。若說元亨利貞是乾卦的四德,則坤卦為何也有此四德?乾是天,坤是地,其德(屬性)不應一樣。而屯卦、無妄卦等又不像乾卦那麼好,乃是象徵人碰上了屯難或無妄之災等的卦。或部份不好,如臨卦卦辭說:“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革卦彖辞說:“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變革總是可能好也可能壞的,其卦並不純善,為何也都說是元亨利貞呢?
還有,提到元亨利貞四德中三個字的也不少,如離、咸、萃、兌、渙,小過六卦就是。提到其中兩個的,也有大有、蠱、漸、大畜、升、困、中孚七個卦。提及一個的,則有蒙、師、小畜、履、泰、謙、噬嗑、賁、復、大過、震、豐、節、既濟、未濟等十五卦,都說是亨。這還不算因事相連而說,如需卦“有孚光亨貞吉”、旅卦“小亨旅貞吉”這一類的。可見在整個《周易》中“元亨利貞”是極通行的語彙,經常會用到,並不都能用《乾·文言傳》那樣的解釋去理解。
既如此,那麼,請問為何孔子還要這樣去解元亨利貞呢?
這就涉及一個《周易》之性質以及我們該如何讀《周易》的問題了。
自甲骨文出土以後,我們大抵已知道“貞”是貞人卜問的意思。《易》本卜筮之書,每一卦下面都繫著占辭,所以常有利不利貞、貞亨不亨等詞語。可是後來孔門鑽研《周易》,不再只視它為一部占卜書,而是想由其中玩味出足以引導人生的道理,把天道化為人道,所以就不由占卜的行為及辭例上去解釋,偏要就此四字說其四德。
元者善之長,亨者嘉之會等四句話,也見於《左傳》魯襄公九年,是一位女子穆姜說的。可能當時已經流行這種對元亨利貞的解釋了,所以後來孔子也用這種說法。《左傳》本身亦是屬於儒家體系之經典,與《文言》同一口徑,並不奇怪。它當然不是《易》的原義,因此由整部《易經》看,會覺得有扞隔難通之處。但這個思路十分重要。《易》由一部占卜之書,提升爲一部足以拓揚人性、導引人生的義理智慧之書,端在此舉,否則就只是術數而已。
開篇就講此,也是希望大家善於體會孔子的苦心,能高大其心志,上體天道,以成仁德。若讀《易》而滿腦子仍在計較著打卦算命、升官發財,那就完蛋了,所以說:“善易者不占。”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元亨利貞是卦辭,這一句天行健云云,則是象辭。《易經》是利用各種象來示喻人生狀況的,這些象各自代表什麽意思,即是《象傳》所關心的,它會提出一套解釋,幫助我們去理解。像這裡,它就指出:乾卦是象徵天的。天是什麽呢?孔子曾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就是如此不斷運行、不斷生養萬物的,故其象即代表著一種剛健不已的精神,值得我們效法。
《象傳》如此解釋,是與《彖傳》相呼應的,因為在這句話之前,《彖傳》已說了乾卦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彖是論斷的意思,總論一卦之義。《彖傳》與《文言》《象傳》都是十翼的一部份,故義理上彼此呼應,但它在這兒的解釋更偏於從卦本身說,告訴我們乾卦是由六個陽爻組成的,六個陽爻猶如六條龍,翱翔天宇。初九是潛龍勿用之象;九二是見龍在田之象;九三是君子不斷努力,“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之象;所以九四龍就開始騰起了,“或躍在淵,無咎”;九五便飛龍在天了。可是若不稍自惕勵,太過得意了,就會亢龍有悔。總之,人要仔細玩味這六爻的變化,體察天道流行的意蘊,以正吾人之性命。
象傳就不這麼啰嗦,上來劈頭就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六爻變化固然繁複,天道運化固然精妙,但整體精神,簡單說即是剛健不已。我們抓住這個主體精神便可,效法它、努力去做,進德不已、自強不息,就可以成為一位君子人了。
這個解釋,值得注意者三:一是天人合一的立場,二是剛健不已的精神,三是君子人格的提倡。
人是天生天養的,所以人的行為也應符應天、依順天,這樣才能以人合天。天與人依同一原理活動,因此天人是合一的。這是中國哲學的基本思路,與歐西印度哲學均不一樣。
但在天人合一這個原則底下,對天的性質到底該如何理解,中國哲學內部卻並不是統一的,道家墨家講天,就不是《文言》《彖傳》《象傳》這一類講法。道家可能會更偏於“天何言哉”這部份,強調天道運化無私無為的那一面,儒家則除了講天何言哉之外,還要講它的四時行、百物生,因此更重視它的生生不已。
生生不已是剛建的。許多人詬病儒家,謂其溫文爾雅、溫柔敦厚而已,殊不知儒者以天德自期,是要自強不息的。只不過剛健的精神存之於己、用之於內,對人處物並不施用其剛,故無硬厲之象而已。
這種看起來溫潤如玉而內在又剛健自強的人格,我們稱它為君子。
君子本來指國君及居上位者,卦爻辭裡有不少還直接說是“先王”。那是因為古代占卜本來皆由君王主持,卜問國政及君主之吉凶。可是後來儒家把君子一般化了,指所有的人,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君子,也應該成就為君子。君子這個稱呼,遂以德不以位了。
3.厚德載物
《易經》第二個卦是坤卦。坤是地,《象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個卦恰好與乾卦相反,乾是六個陽爻組成的,坤則是六個陰爻。陽代表剛,所以乾德象天,剛健不已。陰代表柔,所以坤德象地,和順承平。天剛健,故可生化萬物;地則是能讓這些物得以成長、得以成就的,所以《彖傳》解釋道:“至哉乾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載厚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
讓我順著這段話做些闡述。首先是“至哉乾元”的問題。前面已說了元亨利貞,元是首的意思,當然非常重要。而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兩卦才被稱為元。乾卦《彖傳》說:“大哉乾元”正好與“至哉坤元”相配,可見在《易經》中乾卦與坤卦一般重要。通常我們說元、說首都,只有一個,因人只一個頭,故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皆為一元。可是《易經》不然,乃二元,乾坤都是元。因此清初王夫之論易,特別強調它是“乾坤并建”。
乾坤并建,是說立天之道曰陰曰陽、曰剛曰柔,凡事皆不可能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故乾坤均不能孤立地存在,這兩卦是同時並建的。當我們占到乾卦時,亦應知其中也有坤;占到坤卦時,亦應知其中也有乾。
怎麼說坤中亦有乾呢?因為整體看來坤雖因與乾相對,故特顯其德為柔為順,可是柔順中就特顯其剛直。這種剛直由何處見之?
一是由大地之廣袤無疆說,如云:“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二是由馬之象說。乾的象是龍,坤的象是馬,而且是母馬。母馬看起來柔順但能行地無疆,顯示了一種剛毅的精神。
三是由天圓地方說,強調其方直,如六二爻辭說:“直方大”,孔穎達《正義》解釋:“生物不邪,謂之直也。地體安靜,是其方也。無物不載,是其大也。”
這樣的坤卦,其剛實亦同乎乾,因此它也可呈現為龍象,如上六就是。上六是坤的最上一卦,乾最上一卦稱為上九。六指陰,九指陽,可是上六其實就與上九極為相似,爻辭說:“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坤之象不是馬嗎?怎麼此處變成龍了?因為“上六是陰之至極,陰勝似陽,故稱龍焉”。其道理恰與乾上九是“亢龍有悔”一樣。
因此,看坤卦,不能僅知其柔、僅知其陰,它的柔是內含剛健的,《文言傳》講得最好:“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地之德如此,故所謂厚德載物,不只是被動地承載萬物,還有動而成就之義。經文不斷用“含弘光大”“地道光也”“知光大也”“含萬物而光化”“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等詞語來表示,就是要說明這其中蘊含一種積極使萬物得以光大的力量。
與此相關的,還有“龍馬精神”一詞。剛才說了,龍象天、馬象地,龍剛健而馬柔順,但坤又得為龍。龍馬精神一詞遂只表示暢旺健動,而非柔順靜定了。
君子黃中通理云云一段,文句尤為優美。形容君子像大地一般正位居體,但卻能駿業宏發。這一段正是“君子以厚德載物”一語之確詰。黃,後來也被視為中央之位、大地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