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中华好故事”,于二月四日播出第一集。其中项羽“力能扛鼎”之“扛”,我念káng,主持人李晗念gāng,有些朋友在网上质疑我,说我念错了。
事实上,在现场,钱文忠兄就已解释过了:这个字他小时候也念káng,台湾则一向只念káng;现在则大陆规定念作gāng。
为什么会这样?
一般人最常用的百度百科檢索,解释道:“扛为多音字,读音为káng或gāng。一般指扛东西。káng音为常用,但也有gāng音,例如力能扛鼎”。
可見扛均读为káng,只有力能扛鼎例外,读成gāng。
何以如此?它说:此字亦作掆。《史记.项羽本纪》索引中说扛音江。即读音与吴中方言“江”字同,二字读音皆类似于今天普通话中的“钢”。
这可能有些错误或会引起误导。因扛音并不只吴中方言如此。太史公并非吴人,力能扛鼎之扛,他必不念成江音。
事实上,扛之古音确实读与江之古音同,均近于今日普通话之钢。故其字一作掆,在韵书中一向也都归入江部。
可是无论它上古读音如何。古今音变,这个字後来与江逐渐分歧了。在《广韵》中,扛仍在江部,但江、肛、腔、降这些字,屬於江觉韵,开口二等呼,拟音为-iang。扛和庞、胖、邦这些字,则为开二觉韵,发-ang音。也就是说其韵母部分已经有了差异。其声母部分,江扛是见母字,一般拟音为k,群母字才是g音,显示其音已与上古不同。
与扛同音的字,如钢,唐宋时就已脱离江部,归入下平声阳韵。益发可证:原读阴平的钢扛音,已有许多改为káng了。现在扛东西的扛,就都属于这类发展。
到《集韵》、《正韵》,这类倾向越是明显,扛是“虎项切,音冈,与掆同”。另外,《正字通》竹部还提到一个簧字,说:“旧注音感,今读扛。”而冈、掆、钢、簧都不在上平江韵而在下平阳韵了。
因此明清以来,扛基本上都读káng。读为去声也很常见,因虎项切本来就可切成去声,《康熙字典》说扛“或作抗”,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说吵架抬扛,即属此,亦写成抬摃。
这时,把扛读成gāng就成了孤例了。“力能扛鼎”这个词的扛为何偏要保持古音呢?字书辞典沿袭着这样的舊音读標示,其實只是因《说文》曾举过这个词来解释扛,所以後來編書的人便一路抄下來罢了。一些半通不通的语文学者也就以為該如此坚持。似乎不如此,就不能显示他晓得古代扛读钢音。
可是,力能扛鼎之扛为什么非依古音不可?如扛要依古音,为什么鼎却不要?鼎之古音,类似抵押两字连续的去声;力,类似勒阿连续的去声;能或许音似熊。你都这样读来试试!
今人不可能作古语,坚持扛须读钢音,徒显拘执而已。以此来骂读káng的人读错了,就更不然啦!这个字本来就已經逐渐变读成了káng。
káng和gāng之争,我们还不可以有另一个理解方式:我名叫龚鹏程,龚字在台湾都拼成kung,在大陆则拼成gong。K与g谁不对呢?扛发káng和gāng音都没错,可是要看语境。我在大陆,當然都用gong。可是若买飞机票返台,而把姓写成gong,则根本不能入境。所以,同理,名從主人、音隨時代,现代人仍以读káng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