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龔鵬程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小議

$
0
0

  自江西回北京後,旋於二十三日飛福州,參加福建師大的「兩岸協同創新中心」委員會議並做了一場演講。學生素質不差,甚可喜。

  過兩天又將往西安開會,閒話休絮,貼兩小文吧。一是涇川考察的簡報,聊為該行做一小結,能否有益於該地,我能力有限,已懶得再談。其次是博物館小議,亦是芻言備考而已。

 

涇州故城考古訪視報告

 

一、 緣起:

  自本年一月起,涇州故城大雲寺周邊發現佛舍利及佛像窖藏之訊息即由媒體廣泛報導。但語焉不詳,莫明真相。故吾等於三月九日相偕親訪,一探究竟。

二、 經過:

  在涇州三日間,除訪視所有考古現場、出土物品,諮詢相關人員外,並實地踏勘故城遺址、墓葬、石窟、王母宮等。還與當地文保人士舉行了一場座談。

三、 見聞:

(一)1964年在涇州故城已發現佛祖舍利14粒、金棺銀槨五重套函;1969年在大雲寺遺址西北側又發現佛舍利一批和套函。此番於2013年1月在大雲寺東側發現佛教器物及舍利,已是第三批。同一地區,三次發現舍利,舉世罕見,未聞先例。此次發現諸佛舍利二千餘粒並佛牙佛骨等,數量亦超越前古。

(二)陸續出土佛像、陶棺、磚銘等達數百件,不僅數量多、形制豐富,其時間跨度包含北朝、隋、唐、宋,也是罕見的,在考古學上有重大意義,有助於建立一個立體的區位史。

(三)此次考古,除大雲寺窖藏佛教文物十分亮眼以外,周邊亦發現大量漢磚瓦、唐宋官署、水井,渠道等。可見昔年寺院即建於古城中心。而涇州城肇建於商周,至明洪武年間始為洪水淹沒,地下遺物應極豐富,亟待發掘。國內外,似此種千年故城,一旦埋藏,而至今又未經現代化建設破壞者,亦是絕無僅有,值得精心挖掘。

(四)目前西平鐵路正在建設,擬橫貫古城區。鐵路距大雲寺僅8米,距舍利地宮塔院後牆僅20米,並將古城區切割為兩半,至為不妥。何況,2012年冬,甘肅省考古所在路基下約200平方米內即發現漢代瓦礫大量堆積、宋代市建官署建築遺址一處,唐宋時期水井群和大型水渠遺址,漢代至宋代灰坑多處,還有早期少數民族祭坑遺址,可見路基下方亦存在大量遺物。鐵路如仍依原計畫線路建設,對古蹟之破壞,自不待言。

(五)國家文物局2013年1月16日雖有批示“對涇州故城範圍內西平鐵路擬占壓區域進行全面考古發掘”。但由現場觀察,鐵路不但已推倒老城牆,施工單位且逕自填土掩埋了考古坑。又聞當局已責令鐵路需於年內完工,若然,則根本無法等待全面考古發掘了。此舉顯與省府年初將此次考古列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重大項目之美意相矛盾,與國家政策亦相抵啎。

四、建議:

(一)古城遺址面積較大,宜提升考古工作規模與力度,擴大發掘,並儘速集合學界力量展開研究。

(二)宜儘速協調鐵路遷移改道事宜。改道所需費用,可由省、市、縣與鐵路工程單位協同解決。

(三)古城遺址之恢復與保護,宜有通盤措施。大雲寺周邊更宜闢為大型遺址公園及遺址博物館,落實“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重大項目。

(四)本項考古工作及保護措施,是使涇州轉型為文化產業縣市,帶動平涼地區整體發展之契機。省市地方宜善加把握,在行政上通力合作,方不辜負天賜良機。

 

 

當代博物館

龔鵬程

 

一、現代博物館

  晚清以來,社會改革人士不乏戮力推動興建博物館者。博物館的多寡,也早已成為社會現代化的指標之一。

  然而全球博物館之擴張,顯然是因歐洲殖民主義發展之故。像中國,古代就設有博物館。不過,這也得看博物館之定義為何,如就博聚眾物或某類物事以供典藏及展示這種字面意義而言,則古代公私藏書樓及皇家珍寶館應該也可算是博物館了。但誰都明白那些與現代博物館不是同一回事。

    現代博物館與當代博物館也不是同一回事。“現代博物館”是十九世紀的產物,隨著歐洲殖民主義和帝國文化力量,遍及全球。與現代大學體制及學術科研社群結構一樣,都在二十世紀中葉就形成了全球性機構與網絡。如今,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像現代化大學一般,其建制、功能、展陳方式、內在精神、運作機制、收藏保護手段,皆大體相仿,呈現出明確的家族相似性。

  博物館的兩大類:自然史與民族志,也是在這個脈絡中確定的。收集來的自然與收集來的民族志材料,在博物館裡一展示,立刻就能讓人體會到自己與某一民族及地區之歷史文化區分。因此博物館也是民族身分的標誌和民族凝聚力的表現,某些時候甚至可以分出文明與非文明、原始與進步。

  博物館之“物化”傾向,也使得它展示的文明被固定了。仿佛那些文明、民族或地區即如被展出之物那般,已經凝固在那兒。博物館告知參觀者的,乃是一則業已固態化,永恆存在那兒之敘事。也許所說的民族與物事早已消失,但其型態仍可保留在博物館裡,做為見證。

  這種態度,事實上也反映了現代社會之文化觀。歐洲現代社會,把不同於它的社會型態都視為較落後的“前現代”,認為無論亞洲非洲均會、也均需要現代化,以逐漸轉變為現代社會。在這個趨勢下,傳統的生活方式、觀念、價值體系,遂僅能以其物資形式保存於博物館中。

  因此博物館雖是歐洲文明摧毀了亞非各民族生活方式與社會型態之見證,卻也是保存其文化文化之殿堂,有其功績。

二、現代性批判

  值此當代後結構主義思潮對現代性展開批判之際,博物館自然也在反思之列。有些人認為:古代之博物館,大抵起於掠奪者炫耀其勢力及權勢,近代之博物館則是中產階級加強歸屬感而排斥其他人的一種機制。

  因為現代博物館動輒利用古老宮殿或歷史名宅為之。新造者,也多以羅馬希臘公民殿堂形式建築,以形塑它的神聖性。在這個神聖場域中,資產階級在裡面存放一些與這個階層的歷史大多無甚關係,但現在已被它們界定為神聖之物。博物館裡,不准觸摸的禁令、仿佛在教堂般的肅穆氣氛、裝潢與儀節的莊重感、高聳的樑柱、寬廣的展廳、巨大堂皇的樓梯、稀少且不舒服的公共設施所暗示的禁欲作風、近乎有系統的不提供參觀者指導的態度,在在提醒參觀者:這是個相對於日常生活的藝術世界、這是個相對於世俗社會的神聖空間。

  博物館當然是向公眾開放的,大多只需購票便能入場。但這是虛假的開放。其入場本身就有選擇性,它只向少數人提供這個空間。社會上一小撮接受其召喚,借著享用此種文化資源而讓自己轉換社會階層、成為優異分子的人,才有資格享用這個空間。

社會上,有人利用博物館、美術館,使自己擺脫野蠻粗鄙,變成有教養有文化的人,不是很好嗎?不正是博物館美術館的功能嗎?

  這些文化研究者說:是的。然而,我們不應忽略了,這只是社會上經濟財富形成的階層差異,加上了經由擁有象徵性財富(如藝術品)而造成的差異。藉由逛博物館、去藝術中心等活動,將優雅、高尚、良好禮儀等做為區分某些人與大眾的表徵。

  而且博物館的設立,是有其階層利益及政治目標的。法國不會有紀念滑鐵盧的博物館、日本不會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台灣民進黨只在乎二二八紀念館而懶得興建抗戰博物館、台灣也不會有大陸常見的太平天國博物館。

  諸如此類。博物館往往是讓該時該地占統治地位階層在美學習性上的實踐,用以向社會洗腦,說明其歷史觀與美學觀。去參觀博物館的人,則是消極地促成了某些特定文化定義被佔有的合理化優勢,鞏固了統治階層的利益與政治目的。

  這樣的批評,或許平時喜歡去博物館美術館徜徉的人,或努力推展博物館事業的人,都會在情感上難以接受。但若仔細想想,就知其說亦非無的放矢。我們現今的博物館,事實上也充滿了上述諸弊端。若要使博物館未來發展得更健康,針對這些問題,做些反省與討論,或許是非常必要的。

三、博物館新情境

  反省與討論,還須注意一種“博物館新情境”業已形成。

  對博物館性質及意義的爭議,事實上就代表了現代博物館正在轉型。當代博物館,在許多方面遂因此與現代博物館頗為不同。

  一是博物館愈趨多樣化、個人化。

  十九世紀以來,博物館大多在國家背景下建立起來,大多屬於公共機構。如今博物館之公共性質正在降低,私人或民間團體基於興趣、社會文化使命而開辦的博物館越來越多,且往往傳達著特殊的理念,與社會及國家意識型態拉開了距離。其展陳和運作模式也迭創新猷,比國家性質的博物館更有活力。

  二是觀眾身分複雜化、流動化。

  全球化時代,國家公民和民族身分的概念正在被調整,否則就無法面對全球遷移的當代模式。不僅各國人民流動頻繁,國家內部也普遍在移民與移居的過程中,加上工作和休閒亦有越來越高的流動性(出差與度假),使得每個人都有複雜乃至混合的身分與經驗。這就使得博物館很難預測或定位參觀者的需求。

  與此相對或相呼應的,則是流動的博物館也逐漸增多了。或是巡迴展覽,或是館際交流,都使博物館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空間、場域概念變得越發流動或靈活了。

  三是博物館的商業會展化。

  現代博物館大多靠政府撥款支持,少部分由企業或公益團體贊助,視為一種公共建設支出,與學校、醫院差不多,而且資金安排大抵較後、較少。

  當代,政府對博物館之投入不僅未減少,反更擴大。爲什麽?因為許多城市都把建設高規格的博物館視為發展都市、發達旅遊業之必需品,可帶動社會和經濟影響。特別是“會展經濟”之效益,已被許多城市官員認可,他們自然也就願意花大錢來建各種場館、辦各種展覽。這些會展,大大拓展了博物館的概念與業務,令博物館與商業會場邊界模糊、性質遊移。

  四是與上述相關的另一種模糊:與其他文化形式的邊界也在相互滲透、模糊中。

  不僅博物館和其他展覽、紀念、娛樂場所、文化遺產中心、主題公園等等有了各式各樣的聯繫,相互滲透。博物館以外的空間,例如街道、公園、機場、超市,無不可成為文化展覽的場所。過去那種特定場域的博物館型態,可說徹底顛覆了。

  五是博物館的活態化。

  現代博物館基本上是固態的,當代博物館則努力要將置放在玻璃後面的被動之觀眾,轉換成主動參與者。所以不但有觸屏,有互動性導覽,有現場教學,還常將器物技術生產的製作過程做活態展示,讓觀眾可以動手學作。利用電子技術,模擬場景以提供觀眾臨場感;或開放博物館做社區互動,也都很常見。

  六是電子化。

  過去博物館主要是藏品的靜態展示,如今越來越仰賴聲光電科技手段。最新、最炫的展陳顯示技術,常先應用於博物館中。因為博物館的賣點,已不只是藏品,更是它與參觀者之間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

  同時,通過電腦網絡,幾乎所有博物館都有自己的網站,一部分則正在建設其數字博物館。這不僅使參觀者可以遊走虛擬的藝術世界,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其資料庫。博物館也因此可以向全球開放。過去博物館藏品的實物性、永恆感以及它和過去的聯繫,亦因而淡化甚或消失了,觀眾越來越不在意。

  七是博物館已成為文化產業之一環。

  不只它的藏品可做成領帶、T恤、模型、杯具、絲巾、複製品等文化產品,博物館也可以出售知識產權的方式來推展其業績,相關圖冊、CD、錄音錄影、書刊、或電影電視都屬此類。

  當然,這種發展趨勢也充滿了爭議。一是文化產品之商品化,本來就爭議甚大。其次是“誰擁有資格出售知識產權”的問題。

  年前成龍的《十二生肖》電影即以圓明園十二生肖銅雕為題材,討論過這個問題。過去希臘政府也曾成功地把埃爾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由大英博物館回歸希臘。在現今文化遺產及保護的觀念下,若大英博物館把這些掠奪來的或收集來的殊方異寶拿來做知識產權開發及銷售,行嗎?而我國故宮博物館那些珍寶,產權應該屬於全體人民,博物館不過是代管者,憑什麼又竟擁有了知識產權呢?

  這不是博物館才會碰到的詰難。在植物藥用學上,跨國公司在亞洲非洲尋找了很多藥用植物,利用當地土著的植物、醫學及技術,開發了許多藥品。但藥品之收益、相關之知識產權,卻被這些跨國公司所占,引起過極大非議,萊溫斯基(Silke von Lewinski)《土著遺產與知識產權》一書所論即是此事。同理,全球音樂產業,也大量自地方民族音樂材料中找靈感,可是知識產權俱由五家大型跨國公司(法國環球、日本索尼、英國百代、加拿大華納、德國博德曼)掌控,亦是文化產業中惹人爭議的例子。博物館正在文化產業化中,此類問題,亦不容迴避。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