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連、汕頭、潮州、南京、濟南、曲阜浪遊返底燕京。知道我與趙峰兄編的《書法速成教材》已快下廠了。此書是前此我出版《學書九十二法》的擴大延伸,將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不敢誇說是目前最好的,但確實盡心編了。
《書法速成教材》序
龔鵬程
書法藝術,基本只是要把字寫好。猶如學聖賢,也只是要把人做好而已。
想把人做好,孔子說要:“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興於詩,指人的性靈要被激發起來。興即是雙手揚舉之意,引申為興起、興發、興高采烈。這是做人的基本素質,若死氣沉沉,連活著彷彿都無意趣,那還談什麼做人,早早入滅得了。故人要有生趣、有意興,對人生有好奇、有嚮往、有追求才行,而這就須靠詩來興發鼓舞之。
詩另一作用,是美感的引生。審美追求,是人的基本能力。居求安、食求美、飲求和、群求樂,審美的需求與動力,促進了文明的發展。人的品味、生命的層次,也要由審美來獲得開發。因此孔子說一切要從詩開始。
詩興萌發了,生命充滿了暢悅感之後,人開始進入具體的世界去觀察、去體驗、去建樹,這就叫做“立於禮”。禮是文理秩序。天地萬物皆有其文理秩序,不能掌握這秩序,便不能真有所樹立。
但一切文理秩序,又都應是和諧的、美的、能安定人又能成就人的,不能只是規則、矩範。所以最終還希望“成於樂”,達到和樂諧美之境。孟子曾經用“金聲玉振”來形容孔子的聖人境界,正是有見於此。
做人如此,書法不也一樣嗎?想把字寫好,性靈之美當然首先要被激發起來,對字好不好看、美不美,才會有一基本判斷與審美追求。由此生發,繼而求其文理法度、規則秩序,而再歸宿於金聲玉振,中和諧雅。書法成就了,人也即成就了。
道理如此,具體做時卻須稍予調整:詩意是令其涵茹滋長於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入手則由禮法來,也就是字的基本筆法與結構。
筆法與結構是兩個概念。
筆法指用筆之法,涉及握筆、執管及用筆毫寫那些點、橫、撇、捺等字畫之方法。古代分別稱為執筆法與運筆法。其法甚為繁賾,論者蠭出,最後總結為鳳眼法(或稱鵝頸法)和永字八法。現代人寫字,大概入手也都如此。結構方面,或稱間架法,指字的組成狀態。自隋唐以來,在這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豐富,最後總結為九十二法。
這些,就是書法之“法”的基本部分。主要是字法。
字法精熟以後,還要講究字與字之間的配合、行與行之間的間距與呼應,乃至整幅作品之組織關係,這就是行款和章法之問題了。能掌握這些,一個寫字的人才可以說他已“立與禮”了。
我們這套《書法速成》教材,就是希望學書者能夠立刻得法、立刻“立於禮”。所以第一冊高效入門十六天,即是十六門課。先講如何體驗書法,其次講永字八法,第三講漢字結構,四講以後,分說由獨體字到合體字、左偏旁拓展訓練、右偏旁拓展訓練、字頭拓展訓練、字底拓展訓練、包圍結構拓展訓練、相同字的寫法變化等,最後再說章法幅式。
以上這些基本筆法字法章法都能掌握了,就還須選擇一本碑帖,深入體會前賢典型,看這些名家如何處理字法章法,以便我們寫出自己的風格來。這就是第二冊高效訓練十六天的內容了。
例如歐陽詢《九成宫醴泉銘》是初習者常練的帖子,我們就依此設計了十六門課,仔細分析該銘的結構、筆畫、章法、筆法,并疏通章句,帶領閱讀,令學者舉一反三,深得精髓,最後得以寫成一幅幅具有歐體書風的作品來。
這些都是訓練。經過這番訓練之後,學者才漸漸可以自行創作了。可是創作也有規則,橫幅怎麼寫,條幅怎麼安排,扇面如何處理,斗方、中堂和對聯又如何製作,都有原則和法度可說。故亦佈置了十六門課,凡六單元,告訴學書者創作時都應注意什麼,並引導學者去思考相關問題。
這些課程,並不是機械的。孟子早已說過:“徒法不足以自行。”法的創造者是人,運用者也是人。人心、性靈才是創造的泉源,因此我們在設計這些課程時,時時將詩詞文學乃至歷史文化元素注入其中,希望書法之寫作不是孤立的技術活動,本身即是深入的文化體驗,而最終又能參與文化創造。
目前坊間出版之字帖及書法練習本已太多了。可惜陳陳相因,老透著一股霉味,無體系,無教法,徒然令學者盲人摸象,拏著一本缺筆破字的帖子去瞎練而已。我輩戚然傷憫之,故不憚勞苦,努力編成了這樣一套書。書名看來俗氣,其實你只要跟著練,就會發現寫好字一點也不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