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禮樂文明建設的意義
龔鵬程
一、當前復興禮樂的嘗試
請容我先舉幾個例子說明目前各界復興禮儀、推廣樂教的工作,以見社會需求和趨勢。
(一)國樂啟蒙
1、家庭音樂環境及詩書氛圍建設
(1)家長根據教材指導,在兒童不同活動時間採用不同的音樂引導其聆聽,將音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兒童的日常生活。
(2)選曲為中國傳統文人音樂與民間音樂兩類,分為三輯十二個主題。
上輯以聖賢為主題,有《神人暢》、《流水》、《山居吟》、《文王操》四部分。
中輯以蒼生為主題,有《瀟湘水雲》、《關山月》、《大浪淘沙》、《漁歌》四部分。
下輯以四季為主題,有《春曉吟》、《出水蓮》、《秋宵步月》、《松風寒》四部分。
(3)教材附有指導家長的手冊《走進德音雅樂》和《國樂啟蒙導聆》兩本。 2、網路課堂
德音文化教育中心(http://www.deyin.org/deyin/index.htm),課堂分為德音文化、國樂啟蒙與中華樂教三部分,中華樂教板塊中收錄了很多與樂教有關的文獻、學者文章,以及樂教實踐的動態。國樂啟蒙即介紹以上家庭與學校學習之內容。並設有提問交流專區,方便對此項實踐活動感興趣的人士交流學習。
3、教材內容
《國樂啟蒙》教材分上、中、下三個部分,包括樂曲75首,古琴與箏獨奏占獨奏樂曲總數的將近百分之七十。
4、校園背景音樂環境建設
將國樂啟蒙樂教實踐的理念與方法融入學校環境,並有高校志願者參與此項活動。具體操作方面,德音教育中心嘗試將學校音樂課與藝術、語文、歷史、思想等科目的融合。並在實踐過程中以學生年齡為依據,選取適合曲目,製作符合《國樂啟蒙》理念的中小學課例示範,在學校推廣。
(二)兒童中國樂教課堂
這一實踐活動是“兒童藝術教育”在全國的試點,共有十八個省參與此幼兒樂教試點。教材配合音響、視頻資料,通過網路課堂及現實課堂同步進行。是2009年10月作為“北京·中國傳統音樂節”向全世界兒童及教育工作者推薦介紹中國民樂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唯一專用教材。其《兒童中國民樂品賞》共含24張CD、170首樂曲。每首樂曲均有語言講解,並配有6本100萬餘字的品賞手冊。其特點是:
1、將兒童樂教分為四個階段:一為童蒙養正篇,二為問史明辨篇,三為志在修遠篇,四為大智養德篇。每個階段根據不同的特點結合不同的經典的導入與學習。
2、將民俗與音樂結合,製作兒童專輯《四季——中國民族管弦樂指南》。
3、收錄音樂類型、樂器類型範圍較廣。並配有相關文化、地理、歷史、民俗、藝術等材料。
(三)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團
雅樂團以“樂修內,禮修外”為行事要領,有古琴課、形體課、讀經課、專門儀禮課,17次韶樂排練(11次分組練習,6次為兩組一起練習),2013年主要進行雅樂演出排練。
(四)天壇神樂署
天壇神樂署除對專業人員的日常課程、排練復建中和韶樂之外,還有面向大眾的祭祀體驗、展覽。演出:(1)、每年一次祭天儀式。(2)、春節及重大節日演出。(3)、神樂署固定每週參觀演出。(4)、代表中國宮廷音樂接待性演出。(5)、旨在傳播雅樂文化的商業、非商業演出。現有曲目有整理出的《中和韶樂》30首。以及新改編曲目(《關雎》、《鹿鳴》、《有瞽》等。其中和韶樂嚴格遵循“鐘敲一聲,歌更一字”的中和原則。
由以上各項事例看,這些樂教復興的活動,主要偏於學校教育領域,如國樂啓蒙、兒童中國樂教課堂等都只在小學實施。中學以上,因課業越來越重,升學壓力日劇,故幾乎沒有學校會實施這類教育。大學也還沒有展開此類教育。除了學生自己辦的興趣性社團活動外,大約僅有音樂類專門學校或科系會推展它。如中國音樂學院設有中國雅樂研究中心那樣。
因此樂教即使在教育領域亦是十分微弱的。教育領域之外,政府所設禮樂教化機構,似乎僅有北京天壇神樂署。其餘即使是孔廟的祭禮祭樂,各地政府所辦祭黃帝、伏羲、西王母等的典禮,雖也盛大非常,甚且常列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亦未設立專責機構、職司研究、排練、推廣;所施行的禮儀更因錯誤百出而頗遭詬病。
若更進一步看城市文明與禮樂建設,那就更淡漠了。可說城市的禮樂文明建設迄今仍未展開。
二、城市禮樂建設的性質
城市的情況,千奇百怪,各有其身世與機能,但這不妨礙它在空間上基本均含有之屬性。這屬性,一是祭祀的,一是行政的,一是生活的。
凡城市,必是祭祀中心。像希臘的城邦,必有神殿。中國則京城是宗廟社稷,地方則皆有城隍孔廟等等。十八世紀以來,神權在中西方都漸漸褪色,作為行政中心的城市,則越來越強勢。但祭祀的城市功能其實並未消失,一部份仍分散存在於城市的宗教場所,如教堂、庵、寺、廟、壇中;另一部分由行政領域吸納或替代之。
而所謂行政,是包含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城市做為協調管理眾人這些事務的中心,遂也不得不越來越龐大,以致現代化的代名詞之一竟就是城市化!
在古代,生活於城裡的人只占少數,故城內人與城外人常形成不同之階級,有時還有“市民權”之類特殊身份權利。到了現代,農民更是愈來愈拋棄其土地稼穡而入城,城市人口也愈來愈多。所謂現代生活,大抵也即以城市生活為基本模式。
祭祀、行政、生活,這三種城市基本屬性,事實上就各有其相應之禮。其中與“祭祀”相對應的,便是吉禮,如祭拜三皇五帝、孔子、先賢先烈、開國功臣等均是。
與“行政”相對應的,是凶、軍、賓禮。軍禮涉及師、均、田、役、封等軍事及田賦力役制度。凶禮涉及喪、荒、吊、禬、恤等賑濟社會福利社會工作制度。賓禮則與城市交際或內部組織秩序有關。
以上所說吉凶軍賓嘉五禮,大抵依《周禮》所載而說。這些固然都屬於天子京城之禮,其實各地城市也同樣有這些內容,不過禮制較低一等罷了。
“市民生活”部分,相對應的主要是嘉禮,如飲食、婚冠、賓射、餐燕、脤膰、賀慶等。這是一般人都會碰上且應用著的。
這其中,有些屬於特殊時日之禮,有些卻是日常生活之禮。如《儀禮》所載士婚禮、士冠禮、士喪禮、士虞禮,講的是人一生中由冠婚老死等幾個特殊階段或時刻的禮,在人類學上通稱此為“生命禮儀”或“生命通過禮儀”。指人生重要關口,須有此類禮儀以襄助其通過,均是特殊時日之禮。而士相見禮就只是一般日常生活之禮。
另,禮還有不由個體生命看的。由“群”的角度看,鄉飲酒禮、燕禮就是群聚之禮。鄉飲酒禮有四種情況:一、古人三年大比之時,諸侯之鄉大夫向其君長舉薦賢能之士,在鄉學中與之會飲,待以賓禮。二、鄉大夫以賓禮宴飲國中賢者。三、州長於春秋會民習射,射前飲酒。四、黨正於冬季蠟祭飲酒。所以這是尊長養老,教民孝悌的一種普及性道德實踐活動。至於燕禮,也有這種群聚飲宴之樂,但道德性就較低了,乃是諸侯宴飲,或諸侯對有功卿大夫的慰勞,或宴請四方來聘賓客。與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類似,具有更濃厚的行政意味。
細看這些禮與城市功能的對應關係,我們就可領悟:禮實施久了,老百姓固然漸漸化民成俗,禮本身卻不僅是習俗。因此古代稱聖王制禮作樂。禮樂均非習俗風氣所凝,乃是“製作”。製作,顯示了禮樂的制度意義,古之聖王,建立了一套社會制度,就配之以禮樂儀節(所謂玉帛鐘鼓)予以表現,而最終影響了老百姓的風俗習慣,形成了一套生活文明。
所以禮是根據社會制度創造出的表現方式。我們這個時代、這時的城市,自然也即應依我們現在社會制度的內涵與精神,設計相應的儀節來表現我們這個時代。應有屬於我們這個時代與城市的吉、凶、賓、嘉禮。禮樂並不只是用來教養百姓知禮行禮的,主政者更該擔負起制禮作樂以化民成俗的責任。
三、禮樂的時代性與歷史性
由這些意義說,“禮,時為大”,每種禮都具時代性,依循古禮決不可行。歷史上每個朝代都要制禮作樂,即由於此。
但禮也從來不會有革命式的新創,除非制度幡然丕變。例如婚禮,從周公制禮以來,歷代雖多變異,但基本性質及框架不變。任何民族之婚禮,只要是男婚女嫁,其禮儀就都大體相似。只有不採父系制,如摩梭族那類母系制或某些地方的一妻多夫制,以及某些同性婚制,婚禮才會不一樣。
因此,禮雖從時而變,事實上並不會差很多。因為社會制度尚未迥異,用以表現制度之精神內涵的“禮義”也沒什麼改變,儀節自然也就只能小調整。如古人皆戴冠,今人一般不戴,冠禮之加冠形式,可能就會調整為戴巾或其他什麽儀式。不過加冠以象徵成年、勗其志氣的那個意義就仍是延續的。
此所以禮多半只是因革損益。革少因多,略加損益,便成新禮。既有傳承性,也有創新感。
四、城市禮樂建設的時代意義
我們這個時代是特殊的。大的趨向是現代化,而現代都市本身即現代化的標幟之一。
故現代都市皆有現代性之癌。例如堵車、擁擠、空氣污染、噪音等無法改造且不斷惡化之生態環境;工作競爭劇烈,生存壓力倍增,科層化官僚體制蔓延到一切工作領域,法律規範又延伸到無數日常生活領域裡去的痛苦生活環境;精神空虛、價值與信仰空無,只剩物質與肉欲追求之精神環境等等。
城市越大,這些問題就越嚴重。市民患有沮喪、挫折、壓力大、疏離感,精神官能癥者越多,乃不得不發展減壓、輕鬆、瑜伽、禪修、催眠、SPA、應用心理學等產業予以救濟。
在這樣一個時代,強調城市的禮樂文明建設,雖未必就能治癌,但無疑可收救治之效,減緩病癥、降低病情。漸漸調整思維,改變發展方向以後,則竟獲癒亦未可知。
這首先是神聖性的補充。
現代社會,由經濟上看,是工業革命後技術發展來的;由政治上看,是脫離神權政治後形成的;由精神上看,是理性化“除魅:解除世界魔咒”後產生的。因此它不僅以世俗性為特徵,且以此為榮,認為打倒了封建迷信,人可以開始以自己的理性、計算及科技開創天地。但戡天役物,自為主宰之結果,卻是生態問題一塌糊塗,人對天地鬼神什麽也都缺乏了敬畏,乃至肆無忌憚,物欲橫流。人文世界遂亦因而很難維持。
例如婚禮,過去西方人上教堂,中國人則在祠堂在家。在祠堂,是因新婦要廟見,在家也有“天地君親師”和祖先的牌位。這些都是具神聖性的。婚姻除了男女歡慾和“合兩姓之好”這種世俗意義之外,因此便增添了它的神聖性。這種神聖性未必即能保證婚姻就更鞏固,絕不生變,但至少是種提醒與祝願,顯示了更深邃的意義,給予更深的祝福。比只在酒店裡大吃大喝、胡鬧一通,陷入更深的飲食男女層次要好得多。現今因婚禮嬉鬧無狀、扒衣性侵者時有所聞,令人慨然!若在教堂寺廟,焉得有此?
現代城市人已無祠堂,家中亦無祖宗牌位,則孔廟或許是可以選擇的場所。我曾在都江堰孔廟試辦過,反響熱烈,足證尚符社會之需。
我所辦,以漢代婚儀為主,參照《儀禮·士昏禮》,其中就有許多文化道理可講。例如昏禮在黃昏舉行,不甚舉樂,至漢末還時興唱輓歌,乃是尊重女方嫁女惜別之心情。由女性角度看,悽惶哭別父母之後,隨即歡天喜地嫁入夫家,須有一心境轉換之過程。故婚禮合巹時,僅與夫婿共食而已,公婆都不必在場。次日才見舅姑,三日才廟見,融入整個大家庭中。這些細緻精微處,透過禮儀展示出來,令在場記者都恍然有悟夫妻婚姻之道。所以神聖性的補充,事實上又即是人文意義的強化。
由個人層面推廣來看一個國家或社會,如祭三皇祭五帝,祭孔、祭先賢先烈之類吉禮,本身就是表達對歷史文化的尊重。過去有許多年沒這種祭祀了,目前正在恢復中,恢復的過程,卻出現了不少笑話。如曲阜之祭孔,幾乎連年被罵,至今仍未改善;陝西黃陵、河南鄭州之祭黃帝,甘肅天水之祭伏羲、涇川之祭西王母等,均多謬誤。但致祭的誠心很可貴,只要能秉此誠心,逐漸改善,自能漸入佳境。怕就怕在藉此做旅遊、想撈錢或升官,那就把神聖性事業又降入世俗化的泥淖中去了。而且其實並不需要任何城市都祭三皇五帝,祭與本城市有關之先聖先賢即可,或恢復祭山祭海、祭拜天地也都甚好。
其他賓、凶、嘉諸禮,不是祭的對象屬於神聖的(如天地、賢聖那樣),而是透過這些禮可以讓本來只屬於日常事務者獲得神聖感,就如上文所說的婚禮、冠禮那般。現在我們許多行業在開工執業之前也都會辦個小典禮小儀式,就顯示了人與神聖性重新結合仍是現今社會所需要的。
其次,是歷史性的強化。
人的生命是繼承自父母的,誰都不可能如孫悟空般由石頭裡迸出來;文明也是歷史發展而形成,源遠流長。因此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擺脫其歷史性。
現代工業文明的歷史觀卻在這一點上大申異議,強調文明的斷裂,高喊革命、創新,對之前的文明採否定、打倒、推翻、批評之態度,認為如此才能不斷進步,掙脫歷史的包袱與束縛。
這種新歷史觀,十分特殊,確實推動了現代文明的發展,但弊病也非常明顯。破舊、革命,清洗掉了無數古跡、文物,更切斷了我們生命中與古老文化聯結的精神紐帶,人總是帶著憎恨父祖的情緒在過活,世界也只剩下一個單一的現實面向。
要拯救這種馬庫色所批評的“單面向的人”的精神處境,需在審美和歷史性等各方面努力,重新讓人與歷史文化聯繫起來,令精神有其厚度與深度,使生命立體化。
禮樂的傳習,正是能達成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前文已說了,禮樂多由歷史因革損益而來。無論中西,凡行禮,禮服必是古衣冠,或復古,或帶有古意的;音樂也絕對不會採時興流行曲,就是這個道理,特於此顯示人與歷史的聯繫。要通過習禮、演禮,禮在歷史上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才能因而浸潤入心,使人從生命的內在形成改變。
因此,最後還該一談的是人文意識的深化。
禮本身就是對自然生命的人文梳理,所以雖然仍是一天廿四小時,仍是日出日落。但元旦、中秋、清明、端午這些日子就會與平常時日不同,顯得特別有意義。這一天都有相應的禮俗,靠著這些禮儀,才能讓這一天與其他日子區隔開來,而豁顯其義,予人體會之。
同樣的,生命禮儀也與節日一樣,結婚的意義要靠婚禮的儀節來點明,喪禮、祭禮的意義要依喪、祭的儀式來表現,使那一天那一刻顯得特別不同。
人都在生老病死、歲月流轉中過著,一天又一天,若沒有這些節日與生命禮儀,生命便平淡而無波瀾,且亦無法體會或咀嚼生老病死和歲月生涯。所以人是透過禮樂才能讓自己的人文意識甦醒並深化的。
一個城市的文明,不顯示在它的建築上,而在於它的市民是否具有文明素質。文明素質不能靠法制強力去捏塑,也不能靠道德訓誡、知識告示去教導。文明素質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和人文精神之顯現,必須讓市民對生活與生命真有感悟、真能體會其人文意義,否則法制徒令人懼、道德規訓徒令人煩,都是絕對不能奏效的。
五、當前中國文明建設的需求
眾所周知,公民素質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是文明城市創建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工作,也是一個城市整體形象的重要體現。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地位已迅速提升,加強文化建設、提升我民族形象的工作就變得十分迫切。
自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思想道德的建設即不斷受到中央重視。各地區、城市也不同程度地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志願活動服務,這些舉措明顯促進了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
但至今整個國家社會的道德文明領域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公交車內無人為有需要之人讓座、盜竊或毀壞公共設施、隨地吐痰、公共場合大聲喧嘩、誠信缺失、人性冷淡等,都是常被人提出的。人與人之間,應對進退、老少長幼、親疏遠近的禮儀節度,一般人也常不能把握。更不用說生老病死、婚喪歲時的儀俗了。這些問題,皆引發了國民對“美麗中國的文明底線”的嚴肅質疑和拷問。由此亦可知,城市道德文明的建設已不僅是國運所需,更是民心所向。對此,政府提出“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的現代公民教育方針,並依此展開了相關的教育活動,確是十分可喜的現象,每個人都該為此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因此,我們希望藉由禮樂的傳習,從根源處改善這一系列道德文明的問題。禮樂傳習旨在傳播中國傳統的禮樂文明,塑造一個濃厚的禮樂文化氛圍。如此,不僅能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市民對禮樂傳統知識的瞭解,而且能在耳濡目染的教化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質,涵養市民的文化內涵,形成人人講文明、懂禮儀、遵守社會公德的好風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