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龔鵬程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正簡字答問

$
0
0

由北京又去了西安回來。附貼光明日报對正簡字的採訪:

問、我们最近在写一篇汉字简繁话题的文章。作为使用繁体字的一员,我们能理解您对繁体字的亲近感。您能不能把这种感觉有文字表述一下?如果有故事,最好。

答:對正體字有親切感,當然,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為大陸人對簡化字也會有親近感。主要是認知上的,屬於知識性感情,而非因自幼熟習而生的那種自然感情。

    眾所週知,簡化字不只是個別字體檢省了筆劃而已,它還有大量同音替代、偏旁推類,一個字代替了好幾個字,因此在認知上十分混亂。自幼學習簡化字的人,並不知道這種混亂與無知是多麼可怕,故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而其實這才是大問題呢!

    各位應該跟我一樣,看過無數文化名人、書法家、甚至我中文系的教授同行把萬曆寫成萬歷、大歷寫成大曆,鍾嶸寫成鐘嶸、岳王廟寫成嶽王廟、生旦淨末丑寫成醜、千里共嬋娟寫成裡、范仲淹寫成範,發展寫成髮展、影后寫成影後、新淦寫成新干、國之干城寫成幹城、文化復興寫成覆興、孔子云寫成孔子雲之類的笑話。那不只是錯了個把字,更常是對一段話的文脈語境之誤讀,認知上大成問題。

    古代詩詞歌賦文章典誥、人名地名書名專有名詞,到底原來是什麼樣,看簡化字,更難判斷,連我也頭痛不已。

    至於在書法教育、文字學上,怎麼教沒心的愛、沒見的親、沒生的產、沒門的開闢關、與葉毫無音義關係的叶、原是厂的廠、被不肖子孫替代的蕭、一口井跳跳跳的進....,當然也都是問題。傳統六書造字法和筆順,都很難講。

    我人又須知文字是跟思維合一的,混亂且簡陋的文字體系,自然會使得思想簡陋混亂,這亦是無疑的。

問,从您博客中看到这样两段:

“两岸文字学界,从十八年前我带队去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踢馆」那时的剑拔弩张,火花四射,到现在和衷共济,其实也不容易。”

“以庆祝北师大汉字所成立十五周年。我当年带队来北京,赴语委会讨论文字问题,迄今快二十年了。因此机缘,认识王宁先生,共同筹建这个研究所也已十五年。”

您能否讲讲这两段文字背后的故事?发展?

答:踢館云云,乃是開玩笑的誇張之詞,其實兩岸文字學界交流合作多年,共識大於分歧,有貢獻的人也很多。我辦過的若干次研討會和參與創辦的漢字鎖,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工作。

    目前大家主要的思路,約略可歸納為以下幾點,都是比較務實的:

一、文字簡化的責任、起因、歷史、功過,可先擱置勿論,因為吵不完。

二、對一簡方案中特別容易致混致誤的字,如乾隆乾淨幹練樹幹干戈江干之類,先予處理。也就是儘量縮小或放棄偏旁推類和同音替代的辦法。

三、如不再系統性簡化,則個別簡體,不過幾百個字。這些字不乏沿用傳統俗體異體者,台灣香港社會也這麼用,如臺灣之台、爐竈之灶、體育之体、禮樂之礼等等,是大家可接受的。簡化得特別不成功的,則可放棄。

四、政策上,避免把傳統文字當不規範字打壓;教育上,多讓學生認識正體字;媒體上,增加正体字的使用率,循序緩進。台灣所提“識繁寫簡”之說,可以考慮。

五、眼光向前看,聯合海內外,共同關心漢字與科技發展和運用的問題、漢字與英文西班牙文的國際競爭問題、漢字在世界拓展的教學問題等等。

問,繁简之论,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在您看来,这背后的因素是什么?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它如何能更好地为世人所知?它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答:繁简之論,之所以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背後的因素是新時代的文化身份焦慮。

    過去之所以有無數仁人志士銳意進行漢字改革,甚至要廢漢字、行拼音,乃是受了歐中心主義的影響,誤把歐西拼音文字當成典範。現在中國正在逐漸走出歐洲中心主義的陰影,尋找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文字,是最重要的文化符號,當然格外引發關注。這種心理,其實是健康的。民情須知、民氣可用,我們正應利用這的機會,好好來探索一下我剛才說的:漢字與科技發展和運用、漢字與英文西班牙文的國際競爭、漢字在世界拓展的教學等問題。不要繼續在海峽兩岸兄弟間鬥嘴。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