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十七日到重慶,往訪開縣。該地文廟正在建設,故來參議,並對全縣中小學校長講“國學與中小學教育”。十九日嗣由開縣轉去永川,次日飛深圳,參訪文天祥後人聚居的鳳凰古村及書院。晚上則去廣州,二十一日在全國私塾教育聯合會的年會上講了以下一題,錄出,請指教。
都江堰國學院與私塾教育的對接
龔鵬程
這題目不知該從何說起,因剛才曾與幾位朋友談到視障者的教育問題,不妨就由這裡講起吧。
我在台灣曾擔任過愛盲文教基金會董事,現在還做著視障協會會長。大陸目殘障人口5164萬,其中視障者1691萬,約等於一個荷蘭的人數。但這麼多盲人,都能做什麼呢?大概除了按摩還是按摩。在台灣,情況則要好很多。
盲人從事非按摩業者,已佔45.45%,幾乎達到了一半。職業有音樂教學、修汽車工、服務機構行政人員、技術員、教師、總機、公家機關雇員、公園處園工、清潔工、印刷業、服務生、自營超市、服務業、金融服務業、保險業、停車場行政記錄員、調車助手、點字音樂資料製作、音樂演奏、物理治療、業務助理、精算師、教授鋼琴、調音師、貿易、郵局信件協助員、搬運工、技術員、電腦排版、拷貝員、圖書館館員、家庭代工、麵包店顧員、廣告代理商總經理、學校職員、美髮業、廚師等等,就業方式十分多元。
從事按摩業者,雖然仍很多,佔54.55%。但87.2%從事非按摩業者,對工作感到滿意;遠高於從事按摩業者對工作感到滿意的60.18%。
對未來發展滿意度,從事非按摩業者也高達67.46%,從事按摩業者僅佔20.61%。可見視障者的職業項目已趨向多樣化,且滿意度均不錯。
何以能夠如此?關鍵是教育。過去盲人都送去聾啞盲殘的特殊學校,現在則多讓他們回到正常一般學校來,跟一般所謂正常的孩子同校同班讀書,享受正常的教育。所以他們有學士、有碩士、有博士,什麼都能做。我一位學生鄭龍水,就當過台北市議員、全國立法委員。那可不比大陸的人大委員,是要經過激烈競選的。選上以後,要質詢官員、要審查法案,要調查社會問題,他一個瞎子能勝任嗎?不但能,而且所有跑立法院新聞的記者們投票,還選他為第一名的委員。現在,他去台大讀博士,馬上要畢業,當教授了。
稀奇嗎?不,通過教育,幾乎無不可改善之才。
而且,恐怕還要倒過來,提醒我們才要跟盲人學習呢!
怎麼說?我們老是覺得我們有眼睛,站在優勢的位置。其實不然,我們的聽覺、皮膚感、肢體感、想像力、記憶,都比不上他們,甚且是天差地別。《陰符經》曰:“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講得一點都不錯。古代禮樂教育,多以瞽者為師,良有以也。如師曠,就是著名的樂師,也是智者。
無獨有偶,諸位非常熟悉的玛利亚·蒙特梭利教育,其實也是由殘障教育中獲得啓發的。
蒙特梭利是意大利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在担任助理医生期间( 1896-1898),主要就是治疗智障儿童。
为了找到适合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她研究了法国心理学家伊塔和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伊塔曾在1800年对一个早年被丢弃后在森林中长大的“野孩”进行治疗,並發表了实验报告。塞根继承了伊塔的事业,提出“生理教育法”,主张对身体有残缺和智力落後的儿童进行感官训练,充分发挥他们的生理功能,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发展,著有《痴呆的精神治疗、保健与教育》和《痴呆及其生理治疗方法》。她认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教育学”的先导。
後來在她《精神教育》中指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並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因為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水平雖一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如感官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活动、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所以她才决心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說,蒙特梭利教育其實即是智障教育之延伸。
由视障教育、蒙特梭利教育,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呢?
我们看現在那些所谓特殊教育,动不动就把人划分成正常人与特殊人(智障、视障、听障、行动障碍、情緒障礙……),而把教育事业主要放在正常人这一边。
可是,依我们上边所说来看,谁不有障碍呢?相较於莊子、李白、李贺、鸠摩罗什,我们都是智障者;相较於盲人的音感触感,我们也均是音盲、触盲;相较於聽障朋友,我们的视觉能力或许也有某些障碍,手语表达更显呆拙……。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有某些方面的欠缺不足,须要补强。
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不妨说每个人在某些方面也都各有长处,盲者善听、聋者善视、膑者善用手、无臂者善用脚。我見過一位無臂小女孩,能用腳洗菜、切肉、煮飯、開鎖、梳頭、寫字等一切事,甚至做十字繡都不用繃圈。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此之謂也。
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上就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可以随各人之材性而令其各自成就。在对自己这方面,则也可以发展出学习的人生观,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盲者聋者膑者残者尚且有勝於我、可值得我学习之處,还有什么人不能师法、不能請益?
孔子就曾说过,他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只是好学习罷了。人的潛能無限,学习才能开发出我们还未开发的潜能。而潜能,常是由自己的残障(缺陷处)逼出来的。如禅宗六祖惠能之所以能发展出顿悟说,恰是因为他本来就不识字。不识字,当然就得靠心悟,故知得力處適在其缺陷处也!
缺陷处尚且可以发展出精彩的成就来,何况长处?此所以世上无不可成就之人、亦即无不可教育、不可学习之人。
无奈如今的教育恰与此理相反,大力特殊化。
如前所云,将教育分为一般正常教育与特殊教育,是目前我們常有的做法。然後再在一般教育中又分出精英贵族教育与一般人之教育;還要再分好学生与坏学生;是国家正规教育還是私人教育等等。总之,不断切而分之。这,其实正是将教育特殊化,变成了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特殊教育的定义,依此定義,如今的教育其实正是特殊教育。
为何大道甚夷,我们卻偏要搞成这样?
因为教育事业已工具化。国家把教育当成富国强兵之工具,根据国家發展之需要来辦计划教育。家长把教育当成炫耀自己、满足虚荣的工具(很少人尊重小孩子的才性、能力与兴趣)。个人也把教育當敲门砖。
教育成为敲门砖,又是因教育已世俗化之故。教育的目标不是明道、受業、解惑、而是名利之获取或政經層面上的富强。
我自小就对这种特殊化、工具化、世俗化的教育不满,也适应不良。我读的是体制内的非精英学校,在学校裡當然也不是好学生;我希望获得的非工具知识或技能,学校並没给我 。因此我之所以後来还能冒出头来,有點小成績,只能说是僥倖存活,没被整死而已。
我本来以为我是孤独的或错误的。可是爾後越来越發现我没错,错的是教育,因此我必须改革它、打倒它,否则不能心安。而且我也越来越发现似我这样的倖存者、适应不良者其实还真不少。有许多人在努力对抗这种恶劣的体制或试图推翻之,在座各位恐怕大部份便是這種人。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革呢?就是由其反面来呀!教育既已国家化,改革当然就须由私教方面来。私学的传统,例如书院和各位从事的私塾教育,便可救现代教育之弊。
常有人指責现今我們办书院和私塾是復古,其实哪是復古?首先這是对现代教育的反叛,是改革者;其次,现代教育之僵化,亦须由此注入活力、形成创新。我自己在办南华与佛光大学时,创办了许多许多学科,例如未来学、出版学、艺术管理、资讯管理、环境管理、非营利事业管理、旅游事业管理、殡葬管理、生死学、生命学等,便是明证。不唯此也,我辦的中華道教学院、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其机构、体制、精神、方向,哪一样不是创新的?
为什么台湾的大学几百所、教授千千萬,这些東西他们创不了,而只有我一个看起来学的只是中国老古董国学的人才具有此等開创性?
道理不难解释。因为我一向认为教育乃是培养面对未来的開创性人才,我也以此要求自己罷了。
然則,一個人要具有什麼能力,才可以成为面对未来的開創性人才?什麼能力,可以让人面对未来的变局?
说到这儿,插个话,報导一下目前我们教育体制不能面对社会变动的情况。
教育部最近公布了一批失业率偏高的科系名单。这些名单,不乏许多社会上一般人所认为的热门科系,如市场营销、物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电脑绘图、会计、生物科技等。其中临床医学排首位,中医学排第六。会计則十年前就供大于求。幾年前非常红火的计算机类相關专业,以及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都無業可就。再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亦極困難。语言类专业嘛,英語跟一些小語種也在失業前列。物流、美术、設計則要想改行都不容易。此外就是教育,招聘条件异常苛刻,一些知名高校在引进青年教师时,甚至要求是博士后。新闻,更是找个实习机会都不容易。法律,當然也難就業。而且失业最严重的十个專業就占了2008届毕业生失业量的36%左右。
这些科系的学生,在报考时,未尝不以为敲開了金光大道,谁知幾年下来,这些行业就没落了。他们的家长和老师,当时或许还鼓励甚至胁迫他们去读这些科系吧!可是学生进大学读了几年出来,社会却已变了!
他们都没想到:教育培养的,乃是未来的人才,要能应对未来几十年的社会,所以去学了些热门时尚、切合當时应用的学科,而不知时尚也者,过时即不时尚也。努力追逐现世需求与世俗效益者,无不立马被变了脸的社会抛在脑後。
因此,我所佩服的美国教育家,三十歲就當上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提出「永恒学科」之说。谓大学不必開那些乱七八糟、雞零狗碎、应世谐俗、取媚流俗的学科,只要读经典就够了。经典提供的正是永远不过时的学问。
我扩大他的讲法,认为人须具備幾种基本条件,一是健康的体魄,身体不健康的人,性格、情绪也多不佳,更不會不快乐。且体气衰弱,如何任事?二是娴熟的语文表达;三是阅读的兴趣;四是思考的习惯;五是审美的能力;六是性情好,能如《礼记.學記》说的“敬业乐群”;七是有人生意義的追求,不愿意只如猪一般活著。
以上这些条件或能力,语文之表达、阅读之兴趣、思考之习惯、人生意义之追求,大抵均可透过经典教育获得。性情之教养也可以,但尚须辅以礼樂。健康的体魄这一点,则古代六藝之教即有射与御。因此,综合地看,赫钦斯将经典教育称为永恒学科,确实也是有道理的。教育不限于经典,但须以经典为核心,殆无疑义。
在美国,当然並非所有大学都同意赫钦斯这一套,也並非所有学校都实施经典教育。但其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性质其实与之大同小異;透过经典以养成人才,大概也是共同的态度。
在中国,一谈到经典,大家就譏笑说你復古,实则这才是教育的正途与常態,如上所述。它也不是復古,而是用以养成可以面对未来社会变局的人。
谈经典或国學教育,大家又常以为是為了宏扬国粹、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可是教育不是为老祖宗服务的,也不是为国家目标服务的,而是为了人,是以养育人才为目标。老传统或新知识,均须作用於人身上。
换言之,国学国学,重点不在国而在学。现在的问题,恰好就是把国看的太重了,遂令学不成学,不足以教育人才。国家以提倡国学来宣扬国威、夸示大国崛起、鞏固统治、解决社会矛盾。社会上一些冬烘,則以復兴文化为目标。不知復兴文化其实非目的,通过复兴文化,改造时代、陶养人才、再开新世界才是目的。以致许多提倡读經的朋友,只是呆读经典,储以備用而已。有些则只诵只读,未能与语文表达、礼乐教养、阅读、思考、射御演习等结合起来。有些又好古而不知今、好中而不知西,排斥厭嫌五四以来一切,甚至反西方。完全不懂西方哲学,就已经知道不能用西哲来理解中国学问了;完全对当代学術發展无知,就已经大言它全部错误了。高举聖贤,而实有反智之倾向。三教四部九流之学,根本尚未涉足呢,就聲稱要為往聖繼绝学了。
这些都是可惜可叹的!在我们私塾界、读经界,有没有这些问题?想怕也是有的吧!
当然私塾界现存的问题还不止于此,一个大現實横在眼前,即体制与体制外的扞隔。
私塾均为体制外的私办教育体系,勉力支撑,发展困顿,还常遭媒体批评。整个国家教育资源都给了官办学校,它办不好,可是也不让你办。
私塾呢,一方面以正学自居自许,认为官办教育已经穷途末路了,所以才须要我们自己来办。可另一方面,许多私塾心底仍是以回归体制内为依归的。期待“守得雲開见月明”,有一天政策会开放、私塾可获承认,纳入学歷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目前事实上大半也努力让他们将来能进入体制内的高中初中去就学。有些还宣传說读经的小孩在应式教育中表现可以更优秀、更符合体制内学校之要求。
这些,乃是自毁立场的。可是不这樣似乎又不行,学生、家长、办学者都很焦虑,不知私塾读经的小朋友渐渐长大以後怎么办。进入体制内学校、参加高考,怕不適应、考不了;不回归、又去哪?出国嘛,未必家家都有钱,而孩子所面對的问题更多、幼年所学,或许也就断了。
我办都江堰国学院正是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
都江堰国学院附属於都江堰孔庙。这座孔庙,经我一年多的打理,颇获认可,北京孔庙国子监、山东曲阜孔庙等等許多朋友皆来参访。每天有常态性的礼乐射御书数教习,每月有冠礼、婚礼、士相见礼、射礼、拜师礼、乡饮酒礼等之演示,春秋有释奠礼、释菜礼、祭礼等祭祀,还有各种社会性演讲、经学研讨会、古琴音乐会、汉服大会等活动。在其中並已开办了蒙学私塾和国学师资班,另外就是国学专修班。
国学专修班,沿袭过去的无锡国专而略有变化。目前规模甫具,称为班;将来生员多了,再扩充为专门学校。学制三年,兼含实习。有六十门必修课,一百二十学分。修毕可获北大国学教育实验基地、都江堰国学院之结业证。该结业证如获国外大学承认学分,学生自可出国深造。我自己在美国和欧盟都注册的欧亚大学,当然首先就会欢迎这批学生。如不稀罕这些文凭,最好,那我就保证学生们就业。哈哈,北大清华哪个学校敢保证学生就业?
我自然不傻,也还没疯,为什么敢保证学生就业?因为我对自己办学有信心,可以教出人才。将来这些学生都能如我一般能治学、能幹事、文武崑亂不擋,甚至超过我,他们根本还不稀罕我替他们安排的工作咧!
总之,今天来,不是来做招生宣传,是来与大家探讨教育理念。我的主要观点是:一、教育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社会变动不居,人人都须做走长路的准备;三、走长路,要有真本领,经典教育可让人获得主要的一些能力;四、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成长之能力、做人须不断学习,激發潛能,子曰:“学而時習之,不亦说乎!”;五、自学自乐之外、助人更乐、须以由经典、由聖贤处学来的东西帮助社会,改善社会。
我以此为学,也以此辦教育,希望将来学生都如我而勝於我,故才自办国学院。这是新时代的新型書院,期待有兴趣的朋友来一道共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