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龔鵬程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儒教補說

$
0
0

       春節返台灣,恰逢家慈入院開刀,取出顱內積血。因此春節間多為此事奔忙,無暇讀書作文訪友遊春閒逛。

唯前此元旦期間我去通州,看了一批王錦思收藏的儒教資料。回來在微博上簡略提了一句,不料即引來一堆妄人亂扯什麽儒家不是宗教啦,凡談孔教儒教的都是中了康有為的毒啦,都是滿腦子帝王思想啦等等。甚至還有人大放厥詞,說港臺及東南亞之所以有儒教,乃是因這些地方的儒家文化都不正宗云云。

《春秋》之義,微者不責、賤者不書,因此我們沒必要再去管這些胡言亂語。春節返台,侍母養疾,靜中稍詮關帝諸事,以見儒教在中華社會中存之已久之實,供好學深思者助。

我舊有《儒家與儒教·文廟與武廟》一文,收在北大版《儒學新思》中,本文是個小補充。

儒教補說

 

談關公,是因臺北市內便有一處“行天宮”,香火極旺,並設有基金會、圖書館等。奉祀關帝,但稱為恩主公。大年初一,市民前往燒香者,真是人山人海。我在北京的天泰書院,內中也有一座關帝廟,稱為“敕封三界伏魔大帝廟”。常有朋友問及為何關公又稱伏魔大帝,正好藉此一併說明。

三界伏魔大帝,是明代敕封的。南宋只封關公為義勇武安王,從祀武成王。武成王黃飛虎,是唐宋以前我國最重要的戰神及武聖人。關公僅是他的陪祀者。明代才加關公以帝號,萬曆四十二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順治以後,改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天泰書院裡的承恩寺與關帝廟,均建於明代,故用舊稱。

一般考證關公封號的文章,大抵講明這種演變也就結束了。但我想帶著大家繼續追問:為何關公的神格到了明代忽爾提升至此?

原因是關公信仰在明代社會上已然升溫了,所以影響朝廷、提高封贈。

民間把關公稱為三界伏魔關聖帝君,早見於《三界伏魔關聖帝君忠孝忠義真經》。此經又稱《護國翊運真經》,序文說是北宋學士孫奭編述,南宋中丞張守訂梓。孫奭是註過《孝經》的人,學界一般不相信他真編過這部關帝經。但無妨,此經收入康熙五十二年盧湛所編之《關聖帝君聖跡圖誌全集》,可知至遲亦為明末之物。當時此類書尚有《關聖帝君應驗桃園明聖經》等等,可知此種信仰早已在民間流行了。

正是在這類民間宗教經典中,關公的神格有了奇妙的變化:由武將而武聖,而轉向文教。

《忠孝忠義真經》中就提到:關聖之權責不止降妖伏魔,還要“協運黃圖”,協助玉皇大帝管理整個宇宙。故其職務相當於宰相,僅次於玉皇大帝,故又稱為“通明首相”、“南天文衡聖帝”或“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首相,自然不僅是武人。南天文衡帝君之職責更是:“紫薇宮裡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可見關帝信仰在明末即已兼包文武,文化之傾向越來越重了。關帝不只展現忠義精神,更能掌天地人之權、執教化之柄,開天普度,濟世救人。

那麼,爲什麽關帝之神性又會如此轉化呢?

原因就在於此時宣揚關帝信仰者,乃是一批儒教團體。這種儒教,都是明代“三一教”之類的形態,用佛道術語、儀式、教團、宣教方法來弘揚儒家倫理。所以《忠孝忠義真經》說關公“掌仙釋道教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文衡武備,監察分明,統成三教,克盡五常”;《明聖經》說:“心者萬事之根本,儒家五常、道釋三寶,皆從心上生來。仁莫大於忠孝,義莫大於廉節,二者五常之首,聖人參贊化育者此而已,仙佛超神入化者此而已”。

講忠孝、教人立身修德、慎獨、敦敘五倫,都是儒家之義理,但用傳教的方式來推廣。這類教派教團,自明入清,越來越多。到現在,有些更把關帝的神格又提到玉皇大帝之上了,說老玉皇已經退位,目前最高主宰已由關公接替了。前文述及的恩主公信仰即屬於這一類。

說關公繼位擔任玉皇大帝,民國十三年的《洞冥寶記》就已如此說了,且認為是老玉皇辭職後,經五教聖人共同推舉而來。一副儒家禪讓政治的模樣。故《玄靈玉皇真經》《玉皇普度聖經》《玄靈玉皇懺》等經書所講的玉皇,指的其實都是關聖。支持這一派說法的,主要是鸞堂系統。

扶乩扶鸞以與鬼神溝通,是長久以來的道教法術,亦廣為民間宗教所採用。上述許多關帝經典,大抵即由鸞堂以扶乩扶鸞的方式扶出。此類鸞堂,明清社會常見,近世活動力最旺盛且以關帝信仰為其核心者,則為儒宗神教。

在儒宗神教中,關帝實已替代了孔子,成為宣教的主角。教人要順人心、存天理、敬天地、祀祖先、孝雙親、和宗族、敬老人、宗法紀、存良心。具體講說這些倫理要求時,可能混雜因果報應、輪迴、劫數……等佛道說詞,但它不求長生久視,也不求解脫無生,其為儒家宗旨,實是至為明顯的。

臺灣的鸞書,係光緒十七年由澎湖—新樂善堂始造,風氣承自大陸,至今二百餘年了,通行鸞書已在千種以上。而刊印鸞書,須奉玉帝旨令,所以鸞書前面必有一篇玉詔。這個玉帝,不能明確判斷是不是關聖,不過有些鸞書如《天福史記》就會在玉詔前加上關帝諭文,可見無論如何關帝在刊佈制度中都是極重要的。民國二十五年《儒門科範》且明確說道:“南天文衡聖帝關跋:吾與呂、張、王、岳諸同僚,共擬儒宗神教,道統介紹其傳法門”。五恩主信仰之儒教體系,十分明確。關聖武廟,實質上亦已轉型為文廟矣!

關帝信仰之儒教化,只是宋元以來各種儒教發展之一端,但稍細究,就會發現它非常有意思,有許多可討論之處,其餘諸般儒教狀況亦然。

可惜五四運動以來,知識界受西方啓蒙運動之影響,重理性、講科學而輕宗教,甚至反宗教,於此既不注意、不了解,又心存鄙夷。再加上文革、破四舊、打倒反動會道門等運動相繼而來,傳統文化頗有斷層,所以對此等歷史上存在著的龐大儒教現象往往無知,對它們在化民成俗、教育氓庶上的作用更是難以體會,哀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