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龔鵬程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台灣文化人在大陸

$
0
0

十二月二日,搭機由北京到深圳,準備參加《臺灣文化人在大陸》一書的首發儀式。入住竹園賓館時已過了午餐時間,餐廳一片闌珊景象,客人陸續離席、侍者忙著收拾盤碟,只有播音器仍意興盎然地反覆播唱著音樂。那是劉家昌作曲,曾由尤雅唱紅的《往事只能回味》。

我坐在廳堂等上菜,當然也就沐浴在這懷舊的氣氛中。往事只能回味,這是我青少年時期就已熟悉的歌了,如今聽來,卻仿佛有兩段往事。一在臺灣,由青澀少年到成家創業;一在大陸,由涉險偶入到開花結果。二者自成段落而又交光互攝,竟填滿了我所有的生命。

當年涉險偶入,就在深圳。一九八七年,臺灣尚未開發公教人員到大陸,我趁抵港參加學術研討會之便,偷偷溜了進來,由羅湖去了廣州。嗣後即開始推動兩岸學界交流,一發不可收拾。到我於一九九一年出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文教主管時,已往返十數趟了,足跡遍及十數省。我的貢獻,在於打開了兩岸學術交流之門;而後來整個兩岸文教交流格局與制度,後來也主要在我手上完成。

公雞常說是牠叫出了太陽。兩岸關係中也有不少人常說這類話。我剛才說兩岸文教交流的格局與制度由我奠定,想來也會有許多人不以為然,覺得大約亦等於公雞之自誇。但在當年李登輝黃昆輝主導的大陸事務部門做事,而想打開兩岸交流格局,究竟有多難,實是不可為不知者道。我規劃的兩岸學歷採認辦法, 冰封了二十年才得實施,即可見一斑。其他僥倖做成了的,例如開放大陸文教人士赴臺、成立中華發展基金、建立大陸研究所、搶救保護昆曲等傳統技藝……均是在夾縫中勉力完成的。饒是如此,當年仍引起懷疑,擔心是受了大陸收買,因此還派人對我進行了忠誠調查。

因此,歷史發展雖有其動向、潮流、趨勢,看來非個人之力所能推挽,但個人在歷史之趨勢與潮流中能否“當機”,仍然十分重要。我等小人物,不太可能扭轉歷史或創造時勢,但至少可正確判斷歷史的動向而推動它、促進它。沒有我們的推動,歷史或許仍要因其趨勢而發展,可是會曲折許多、耽擱許久。有我們的參與和促進,則顯然會要加速或健全一些。

本此認識,我退官辦學以後,自然仍不斷推動著兩岸的文教交流,當時佛光大學就屢屢因此獲得教育部旌獎。我也策劃過一些兩岸合作的大型專案,例如重印文津閣四庫全書之類。後來這套書被溫家寶先生當做國禮饋贈給日本立命館大學,揚州則甚至形成了四庫產業園,這些都是昔年事業的延伸。

在臺灣辦完南華與佛光兩所大學後,我既因厭惡臺灣本土化的狹隘心態,又欲重開中國文化新局面,乃旅遊大陸,效法孔子之周遊列國。先是在南北各高校講學,漸又結合各地方文化產業,要更深入更全面地介入兩岸文化建設中去。

此番周遊,匆匆殆欲十載。十年間,風霜摧人,鴻飛不擇東西,究竟所為何來、所成何事,清夜捫心,不時自問。歸納起來,略有以下幾點:

一、在大學重新開講中國文化史,撥亂反正、刊落俗說。北大替我出的《傳統文化十五講》已多次再版,幫助大陸青年重新理解中國文化。

二、針對大陸興起的國學熱,寫了《國學入門》。這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呼應時代之需的國學入門指引。

三、為兩岸中文系重寫了一部《中國文學史》,以改造五四以來的學術格局。

四、成立國學院。這是目前民間唯一一所內含孔廟、書院、講堂、蒙學私塾、名人故居等體系健全的國學教育機構,且遍及北京、山西、四川、江西、杭州等地。

五、復興禮樂。針對目前禮崩樂壞、人才凋零之困境,在中國音樂學院成立雅樂研究中心,在上海籌建禮樂傳習所,在都江堰孔廟恢復士冠禮、士相見、士婚禮、射禮、鄉飲酒禮及祭孔等。

六、成立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全面調查、研究、發展、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例如醫藥、武術、佛道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已辦俠文化節等活動,已建新疆哈薩克文化保護村、甘肅涇川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等。

七、推動傳統文化在現代的活化發展。

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惜無所遇,我與他老人家不同,根本不求遇。我已無政治上之想法,不想在政治勢力上求遇合,也不必如此。因為目前之歷史機遇,我覺得恰好就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兩岸中國之出路,必在文化統合上。如何修補、弭平晚清以來與傳統文化的裂痕和創傷,才是眼下最迫切的課題。而我,一位成長於臺灣中華復興運動中的青年,在中老年時,最適當的事,恐怕也即是在大陸復興中華文化。

以上這只是我的故事和想法。這次中國華藝廣播公司、海風出版社、祖國文摘雜誌等,策劃編輯這一專題,記錄了杜維明、林懷民、黃永松、張曉風、王偉忠等四五十位文化人在大陸的故事和心情。其深邃、複雜、動人,多有在我之上的。許多事,連我也不盡知曉。看了書,才知道原來文化之花須得這麼多人費心澆灌栽育;才明白臺灣文化人參與大陸文化建設的深度與廣度。

《易經》上說人能“參天地而兩之”,意謂人為萬物之靈,其可貴之處就在於他能參贊化育,點染天地。大陸的文化發展,也正因有了這許多臺灣文化之參與,所以才顯得更多姿多彩。

這種參贊,遍及大陸各地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固不用說,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區也多有臺灣文化人身影。此次所輯錄探訪的,只是一些縮影,還有無數文化人在山巔海角努力耕耘。

同時,它又是多層面的,從高深的學術研究到工藝民俗,什麼都有,可說帶動了大陸文化的總體發展。因為有許多乃是這個文化復興時代不可或缺的聲音和力量,比如可以補偏救弊的觀念、可以返本歸源的做法、足以啟迪創意的思路、足以填充文化斷層的技術,都是大陸目前所需,也是臺灣文化人之所以願意遠離故鄉、親人,奮力在大陸打拼的內在理由和心理認識。

感謝主辦單位關注到我們這個時代最特殊的文化現象,關注到臺灣文化人在大陸的處境及其工作之內涵與意義,並替我們描繪了一幅兩岸攜手共創文化大業的美麗畫卷。這個題目,我幾年前就慫恿臺灣文化總會做,遲延未果;後又催促一些報導文學家的朋友們做,也稽延無成。今忽見大陸如此大規模地做出來了,真是令人感慨萬千。看來文化的活力與激情,正推著大陸向前勇猛前行呢。

當然,對此我也不能不有些期待。在大陸目前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政策中,臺灣文化人大概已經盡力做了他們應該做及可以做的事了。若要使文化有更大的發展、讓文化人有更自在的揮灑空間,大陸還得要更有雄心魄力展開文化改革才好。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