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京辦的報恩講堂,本月正式開講,雅樂團也已開始招生。二十日舉行我自己的國學十二講首講。這講堂,與服務於學術社群的知識性課堂不一樣,主要是介紹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希望藉以改造價值混亂、信仰缺失的現代社會。因講堂依託於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故首講報恩。
報恩
龔鵬程
一、孝親報恩
報恩是個大題目,在此只能講幾個重點。首先,要介紹一部佛經:《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此經有兩種:一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托名東汉安世高译,这经在中国历代所有《大藏经》中也几乎都有。另一种是失译的《佛说父母恩重经》,敦煌出土,收入《大正藏》第85册古逸部。
这两种《父母恩重经》各有許多不同版本,唐宋間分别传入朝鲜日本(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日本来华求法高僧圆仁的《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就已著录了)。它同時还盛传於回鹘,产生了中国撰作的“伪经”反过来影响佛教早期传播区域的现象(我另有《回鶻易探秘》一文論述此事,此不贅)。
敦煌遗书中《父母恩重经》约三十三件,《父母恩重讲经文》三件。這些写本、抄本、讲经文和经变图,足以说明此经在唐代流传之广。敦煌以外, 山东成武白浮图村也有此经的唐朝碑文。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佛说父母恩重经》碑为青石质,碑首和碑座已佚。碑高200厘米,宽80厘米,厚30厘米。碑阳又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层雕龛为浮雕弥勒一尊交座莲台之上,菩萨分立两旁。中层为立碑人——齐州,禹城县,移风乡,伯宜村人,五品武将耿士克之祭文。知其曾祖、祖、父、兄弟及子侄之名讳和职官情况,可补方志之缺。下层即《佛说父母恩重经》全文,1715字,是目前国内现存刻石文字最多的。
此外,甘肃博物馆還藏有敦煌本北宋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四川大足石窟宝顶山大佛湾第15号龛另有南宋《父母恩重经变》摩崖造像父母十种恩德图和题画颂词。
以上這些,真可謂洋洋巨觀矣!一千年来,它的传播遍及大陆及东南亚各地。提倡报恩孝親,影響深遠。
二、疑偽佛經
但這樣一部經典,在佛教內部卻五味雜陳,不好評價。為啥?因為它並不是佛所說經,也不是印度傳來,而是我們中國人自己造的。這類經,佛教內部稱為“偽經”。明末莲池大师《竹窗三笔.伪造父母恩重经條》,對此即有批判曰:
有伪造二经者,题以父母恩重等言,中不尽同,而假托古译师名(注:指假称是鸠摩罗什所译)。吾友二人各刻其一。二友者,忠孝纯正士也,见其劝孝,而不察其伪也。或曰:“取其足以劝孝而已,似不必辨其真伪。”予曰:子但知一利,而不知二害。一利者,诚如子言,劝人行孝,非美事乎?故云一利。二害者何?一者素不信佛人见之,则弥增其谤:“佛言如是鄙俚,他经可知矣!”遂等视大藏甚深无上法宝。重彼愆尤,一害也。二者素信佛人,徒具信心,未曾博览内典,见此鄙俚之谈,亦复起疑,因谓谤佛者未必皆非。动彼惑障,二害也。害多而利少故也。况劝孝自有《大方便佛报恩经》,及《佛说盂兰盆经》,种种真实佛说者流通世间,奚取于伪造者?
這段話非常有意思。
他反對《父母恩重经》,推崇《大方便佛报恩经》《佛说盂兰盆经》。可是那兩部經就不可疑嗎?
《佛说盂兰盆经》同名异本,有东晋失译的《佛说报恩盂盆经》一卷,及载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疑惑再详录〉的《净土盂兰盆经》一卷。《开元释教录》自己都把它列入〈疑惑再详录〉,可見確實可疑。由於依此经举行的法会,據《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記載,始自梁武帝大同四年(538);本经之注疏,现存六十餘种,也都是唐以後的,可知其出現應在六朝中期。
至於《大方便佛报恩经》,情況更複雜。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和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中,记有《大方便报恩经》七卷。定为失译,时代不明。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中也有两种《大方便报恩经》:一为一卷本,一为七卷本。一卷本为支谶译,七卷本为東汉失译。这是第一次把七卷本《大方便报恩经》的翻译时代定为后汉。
以前的经录着录中七卷本也称《大方便报恩经》,到了唐道宣《大唐内典录》中,才首次改稱《大方便佛报恩经》。因為它把《大方便报恩经》与《大方便佛报恩经》区别开,說《大方便报恩经》是支谶译,卷数没有着录,七卷本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定为失译,时代不明。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中,也把两种《报恩经》区别开,一卷本《大方便报恩经》,为支谶译;七卷本《大方便佛报恩经为》,失译,在后汉录。
換言之,說此經東汉已译,是隋唐以後才有的講法。
一卷本《大方便报恩经》今已佚,不好考證了,但现存七卷本《大方便佛报恩经》卻很明確,絕不是西晉以前的東西。且一般認為它不是由天竺翻译而来,而是在宋梁之际(445年至516年之间),由汉僧割裂、截取、增删、改写和辑录《涅般经》《贤愚经》《杂宝藏》等经典中的相关内容,逐步编纂而成。
所以,若以佛教的標準來說,《大方便佛报恩经》和《佛说盂兰盆经》可說都是疑偽經。
三、中國特色
這些經雖然都身份有問題,但中國人一般不管這些,仍然遵奉它、流通它,甚至還有人專門編成《报恩经藏》。事實上就是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孝养品》三经合刊。佛寺內部和信徒們還經常舉行《佛說報恩法懺》之類法會活動。
不只佛教如此,道教亦然。也有《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太上洞玄灵宝八仙王教诫经》、《洞玄灵宝道要经》和《血河报恩法忏》等。
把這一大堆佛教道教經懺名單列出來,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出一個事實:報恩,是中國性很重的觀念,甚或是中國人獨有的。印度無此思想,所以也沒有這樣的經典。
佛教於東漢傳來中土後,一直打不開局面,直到三國時期都還沒有一位漢人信它;後來可能就是從報恩思想上找到了突破口,造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大方便佛报恩经》《佛说盂兰盆经》等經典,提倡孝親報恩,才能在中國立足的。
當然,佛教中國化的問題很複雜,我這樣說,過於簡化。但由此確實不難看出報恩思想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所以,傳入中國的佛教,嗣後便越來越強調報恩;在中國,甚至日本韓國,建了無數以知恩、報恩、報國為名的寺院。
報恩的思想,也被佛教徒說成是人乘正法,更是大乘菩薩發心的因緣。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就說:「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一者念報佛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念正法久住故。」
他這番話,呼應的是佛教徒作法事時都要念的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所謂四重恩,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乃是佛告五百長者:「我今為汝分別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省庵又加上了其他的,也就是擴大了報恩的範圍。這也可顯示知恩報恩思想,在後期佛教中越來越強、越來越重要。
事實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本身就是唐以後才出現的。唐·般若译,以说四恩著名。在本经之前,佛教虽有种种片断的报恩说,但皆不如本经有系统。而且它不仅止于道德面向,还包含深奥的教理问题及修行生活上的主张,亦即把報恩和教義、和戒行結合起來,這是唐朝以前沒有的。我不敢說這經也是偽造,但報恩思想在中國佛教中越來越深化是很顯然的。
四、報的哲學
報父母恩,只是報恩思想之一端,整個報恩思想是極龐大複雜的體系。
早在1957年,楊聯陞先生就寫過《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1976年在台灣譯成中文。1985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錢賓四先生講座時又重拈此題,說了《原報》。其間,人類學、社會學界相關的研究也一直不斷。因此,“報”這種思想作為中國人的社會基礎,在學術界可說早有共識了。
現在,我更要在這些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其思想內涵。
報的範圍與性質很廣,報恩、報仇、報酬、報答、報怨、報應、報復、報效等等都是。但綜合起來看,我把它分三個層次:一是縱貫的,人有其根源性,面對天地、祖先、父母,要“報本”。《禮記·效特牲》:“唯社丘乘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就是這個意思。
二是平面的,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這關係有對我好的,皆稱為恩,我須知恩感恩報恩報效(如《后漢書·樂恢傳》:“仍受厚恩無以報效”、 唐韓愈 《答柳柳州食蝦蟆》詩:雖蒙句踐禮,竟不聞報效);有對我不好的,小的稱為怨、大的稱為仇,我也須報仇或報怨。
古人所謂報國恩者,講的即是這種關係。《北史.卷八三.文苑傳.顏之推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更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第三個層面,指個人自己行為的倫理責任。例如報應思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談的就不是社會關係,而是自己的倫理責任,是人與自我的問題。當然,前兩個層次如果處理不善,例如不敬天孝祖、對人恩將仇報,我同樣會有倫理責任問題,也會遭到報應。
過去的研究,例如楊聯陞、文崇一、金耀基諸先生,多是從社會關係、交換理論、相互報酬這些角度看“報”的問題,所以會較忽略這個層面,沒注意到這其中更主要的其實是人對自己的倫理責任。
因為第一個層面和第二層面的報恩問題,同樣會落實到自己身上,每個人自己都要面對報不報恩、如何報的問題。若不報,或竟恩將仇報、報錯了,會有什麼倫理後果等問題。
而且人對天地的感恩,只是一種心意,談不上跟天地交換什麼。若不感恩,是不是真的就有什麼報應,也難以考證。故說到底,報,終究是良心上的事,是道德情感的自我擔負。有恩不報或有仇未報,自己心裡就過不去。所以這是自律道德的一部份。
古代許多講因果報應的書、相關戲曲小說,乃至彭希汗辑《二十二史感应录》一類善書,常用鬼神禍福來勸戒人們要知恩感恩報恩,好像報恩是一種外在的道德規律,由鬼神來護持、掌管這種規條,類似法律那樣,屬於“他律道德”。其實不然!
另外,佛教界宣傳因果報應最為積極,出版流通了無數善書,所以也常讓人以為這是佛教的觀念。其實因果是因果,報應是報應。
因果是佛教的世界觀,一切法皆因緣所生,故有果必有因,有因也必生果。可是佛教認為這正是萬法皆空、人生是苦的原因。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看破因緣法,跳出因果,斷出輪迴,直入涅槃境地。
報應則是我國本有的觀念,早在周朝以前就有了。
夏朝,目前出土的資料雖然有限,但古人曾強調夏朝的文化特徵是“尚鬼”,尚鬼必重祭祀。後來的殷商,仍然非常重視祭祀。而祭祀的基本理論,在中國,就叫做“崇功報本”,也就是報恩。前引《禮記·效特牲》:“唯社丘乘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就是說這個道理。
對天地祖先要講報,自己的行為也要重視報的問題。《易經》中就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做什麼,必然回報你什麼,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叫做報應,你想這麼收穫,得先這麼栽。後來佛教傳進來了,我們就用報應去理解因果,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人必須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並遵守之。這與佛教原來的思想,簡直南轅北轍,所以報恩思想是後來佛教中國化的一大標誌。
五、報的倫理
報是人的基本倫理,對天地、父母不感恩不報恩,傳統上會批評這個人“不是人”。不用引經據典,你看殺人魔王張獻忠的七殺碑說什麼就知道了。它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不知報恩,是人該殺的理由。
這是對天地父母的天倫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也是如此。《礼记,曲礼》說過:“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所以,報乃是禮的基礎,人們相互往來,都須遵循這個原則。
但這不是私德問題,因為报恩同時也是國家政治的基础,汉代刘向《说苑》卷六就说過:“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县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源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
關於這一點,歷來西方人有個誤解,如韋伯說:“我们最高的道德责任,在理论上或实际上,绝大部分是‘非个人地’应用于所有人身上,或者大部分其范围均无关乎任何特定的个人关系。……在这方面,清教徒的道德,代表的是将基督教普遍倾向强化的结果。它对于社会上的偏袒徇私具有极强的敌意。在这方面,儒家道德与之正相反,儒家道德认可的是一个人对另一特殊个人的‘个别’关系。——并且特别强调‘仅只’这种关系。在儒家道德系统认可与接受下的整个中国社会结构,主要的是一种‘分殊主义’的關系结构。”(Talcott parsons,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1949),pp.550-51.)
報恩與報仇,都曾被解釋為是他們說的個人間的關係,只處理私人問題的道德要求。其實當然不是!這個原則是普遍的,用在每一個人與人的關係之間,甚且,也用在人與整個國家、社會、天地、鬼神之間。
同時,中國人還認為動物也會知恩報恩。刘向《说苑.复恩》就說:“夫禽兽昆虫犹知比假而相有报也,况于士君子之欲与名利于天下者乎?”所以後世動物報恩的故事極多(後面會講到)。日本也受此影響,有《動物報恩譚》講白鶴報恩(鶴の恩返し)之類故事。吉卜力工作室2002年推出的一部動畫電影《貓的報恩》,改編自漫畫家柊葵的漫畫。2002年還獲得第6回文部省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優秀獎。
報恩的重要性如此。可是如何報,也就是具體用在個人關係、個別情境中,卻有些不同的應對方式,頗費拿捏。
對於如何拿捏,大家也有不同的主張。
《论语,宪问》記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中「以德报怨」出于《老子》,因此可能老子因用了古語,代表古代就有此觀念,而老子也同意如此。
後世佛家、道家大抵都延續了“以德報怨”的立場,常勸人“受人滴水之恩,便當湧泉以報”;反之,若有仇怨,他們主張最好不要報,要練習自己在心上作工夫,努力地化解掉。《太上感应篇》卷五:“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台灣佛光山教團在各地建“滴水坊”等,都是如此。
儒家則認為以德報怨是較難的標準,說起來當然境界高,但不容易實行;而且若以德報怨了,那麼又將如何報德呢?所以自孔子以來都主張以直報恩、以直報怨即可。宋代《袁氏世范.报怨以直乃公心》說得好:“圣人言,以直报怨,最是中道,可以通行。大抵以怨报怨,固不足道;而士大夫欲邀长厚之名者,或因宿仇纵奸邪而不治,皆矫饰不近人情。圣人之所谓直者,其人贤,不以仇而废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是非去取,各当其实。以此报怨,必不至递相酬复无已时也。”
俠客,在報恩方面同於佛道教,主張多報答人家一些;可是在報怨報仇方面卻又跟儒家一樣,反對以德報怨,認為應該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所以立場最特殊(報酬的問題比報恩複雜,因為還涉及法律、國家權力等。將另文再談)。
不過,這些立場再怎麼有差別,也與基督宗教有根本之異。
基督宗教傳入我國後,也發展出一個重要漢語詞彙:恩典
。這個詞彙看起來跟報恩思想類似:神對我們有恩,所以我們也要感恩圖報,奉事上帝。
可實際不是這樣的!
恩典是指“神不計算代價的寵愛。”祂的寵愛本是我們不配得的,我們白白得到救恩。這個詞主要出現在《新約》,是向不配得的人表達愛。神是愛,但若把愛給犯罪的,不潔淨的,背逆的罪人,那就是恩典。因為愛與自己同等的人是熱情,屈尊降卑的愛才是恩典。恩典也不能與功德混淆。如果一個人能靠行善得救,那就不需要神的救恩了。同理,恩典亦不能與律法混淆。人不是靠遵行律法得救,而是靠恩典。
這個理論的基礎是人有罪性,違背神的神聖律法,因此原本只配得神的審判、受到神的咒詛。如果人要得救,必須只靠神的恩典。我們沒有一個人配得救恩,然而由於基督承擔了神對罪的憤怒與審判,所以靠著基督,神赦免了那些信靠耶穌基督的人。
此外,恩典有時也指天主賦給某人的屬靈恩寵或特殊能力。這恩寵或能力超越人自己之本性,是暫時和過度性的。神恩有許多種,例如教師的神恩(賜給宗徒、傳教士、聖史、宣道者、和先知);服務的神恩(賜給治理者、輔導者、行政人員和服務人員的);行異能的神恩(行奇蹟、驅逐魔鬼、洞悉心靈和說各種語言等)。
這個思想發展出了一個節日:感恩節。
這套講法還常跟儀式結合。一些基督教團體,舉行儀式時會發現神恩現象,作為活的見證。例如信徒參與祈禱,自覺獲得治療,從魔鬼的擺佈中解脫出來,講先知的話、讚美天主、沐浴在浩蕩的神恩裡。天主教的神恩復興團體近年也在歐洲、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紛紛出現。
基督宗教的恩典說十分複雜,但只這樣簡略對比也已可看出它和我國報恩思想的差異是極大的,脈絡迥異。
六、報的詞彙
我國原無“恩典”一詞,但有其他許多跟報恩思想相關的詞彙。
例如恩義。《淮南子·人間篇》:“或有功而見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則有功者離恩義,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
唐戴叔倫《夫婦怨》:“出門不敢啼,風悲日悽悽。心知恩義絶,誰忍分明別。”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三國演義》五十回:“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
恩愛。《韩非子·六非》:“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後世則主要用在夫妻感情上,汉苏武《诗》之二:“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其妻既见殷懃,遂乃开门纳受,恩爱还同昔日,相命即归。”明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约莫半酣,婆子又把酒去劝两个丫鬟,说道:这是牛郎织女的喜酒,劝你多吃几杯,后日嫁个恩爱的老公,寸步不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活活的把一对热剌剌的恩爱夫妻拆开。”佛教則仍泛指一切恩情,如《佛说鹿母经》中的“一切恩爱会,皆由因缘合”。
恩情。恩惠情谊,汉班婕妤《怨歌行》:“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后汉书·列女传·程文矩妻》:“及前妻长子兴遇疾困笃,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密。”
《宋书·朱修之传》:“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脩之未尝供赡。”唐张鷟《游仙窟》:“希君掌中握,勿使恩情歇。”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两下里怨离惜别,分外恩情,一言难尽。”清昇《长生殿·定情》:“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夜里又告诉向太爷待他家这一番恩情,杜慎卿不胜叹息。”《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只是老哥哥,你既受他的恩情……也该阻止他一番才是。”
恩惠。《文子·自然》:“去恩惠,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奸伪,则贤不肖者齐於道矣。”《汉书·息夫躬传》:“辩慧则破正道,深刻则伤恩惠。”唐杜甫《宿凿石浦》诗:“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朱子语类》卷七七:“人施恩惠时,心自是直,无疑惮心。”
感恩。《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唐陈润《阙题》诗:“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三国演义》第三九回:“ 飞得免诛戮,感恩无地,岂肯走乎!”《东周列国志》一零八回:“将吏感恩,愿为郊力。”閩南越南諺語,把感謝稱為感恩。
報答。元稹遣悲懷:“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恩公。对施恩于己者的敬称。《三侠五义》第一○四回:“我等因恩公竟奔 逆水泉 而来,甚不放心,故此悄悄跟随。”
恩主。本來指對人有恩德的領主、財主、業主、地主、施主等,如福建省金門縣就稱牧馬侯陳淵為陳恩主。民間扶鸞信仰則有五恩主之說,指關聖帝君、純陽祖師、司命真君、豁落靈官、岳武穆王。或加上太白星君、文昌帝君。在台灣與東南亞一帶這種恩主公信仰極盛,我在甘肅慶陽環縣東老爺山調查時,也發現該處有活力旺盛的恩主公信仰,併入道教正一派與真武信仰之中。。
還有許多稱為天恩的教團道場。例如某些一貫道和台灣彌勒大道總會之天恩彌勒佛院等都是。
七、報的實踐
以上,對報恩觀念之方方面面做了一番梳理,相信已從理論上說清楚了。
但感恩報恩的思想,不是抽象的理論、空洞的概念、僵化的教條,它是生活的智慧、實踐的倫理。
因此對它的理解,除了靠純粹理性之外,還得有實踐理性,也就是要在具體的人物、事件、情境中去理解。古人很少關於知恩報恩推恩方面的論文,而熱衷於用戲曲小說來闡揚這套思想,就是這個緣故。
(一)目連戲
最早也最重要的戲,是目連救母故事。南北朝開始,佛教徒就講說這個故事,唐朝發展出變文,大為流行,後遂成為目連戲。它是目前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祖”。最早见于南宋盂元老撰《东京梦华录》,據說北宋時已經極為流行:“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明万历年间,郑之珍在杂剧、变文及传说的基础上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愈發風靡全國。清代,乾隆年间内廷编演的《劝善金科》,全剧更達到不可思議的240出。目连戏遍及全国朝野,甚至远传东南亞。
目连戏是極复杂的“文艺现象”,包容多种艺术。形式上,它是中國最大的戲。在思想内容方面溶合儒、释、道;演出时,有脚色行当、唱做念打,包容各种杂技、歌舞、百戏。又吸收了各地民歌、小调、徽腔、道士音乐等等。穿插了不少杂耍,如度索、翻桌、蹬罈、跳索、跳圈、窜火等。還有许多可以独立的民间故事折子戏,如《下山》、《哑子背疯婆》、《王婆骂鸡》、《赵花打老子》等。此外還有花目連。正目連演刘氏不仁不义,杀狗开荤,死后被打入地狱。目莲为救母亲,不畏艰辛,得观世音帮助,历尽艰险,赴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如来佛祖赐其法杖,破开地狱,从血湖中救出母亲,同返天堂。花目連則分倒精忠和顺精忠两部,演岳飞抗金,秦桧东窗密谋,风波亭屈死岳飞,疯僧怒打秦桧等。因此這戲可謂包羅萬象。
2006年目连戏(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连戏等)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元雜劇
元雜劇中報恩主題的戲也極多,以下是一些較典型的:
無名氏《孟德耀舉案齊眉》
富家千金孟光不顧貧富懸殊,嫁給窮書生梁鴻。後孟父逼梁苦讀並禁止夫妻見面,孟與之私會並改著布衣荊釵,其父見而怒,把兩人被逐出家門。後兩人雖生活困苦,梁鴻善待孟光並中狀元,且懲罰了調戲孟光的張小員外和馬舍人。劇情突出兩人的鶼鰈情深及夫妻間的恩義之情。
無名氏《爭報恩三虎下山》
水滸戲,寫梁山泊關勝、徐寧、花榮三人下山搭救義姊李千嬌事。宋江差關勝下山探事,關身染重病,盤纏用盡。關偷狗賣狗肉,遇到趙通判二夫人王臘梅和丁都管偷情,關打了丁都管,後者裝死,關被送法辦。趙通判大夫人李千嬌聞宋江一行人行義,只殺貪官污吏,不殺孝子節婦,便救了關勝並結為姊弟。因關無音訊,宋江差徐寧下山探詢,他也染重病,在街上討飯,並撞見丁都管仍與王臘梅偷情,但後二者卻反咬他為賊。與關勝情節類似,李千嬌解救徐並結為姊弟。宋江不見前二人回山,再派花榮下山去,而他一下山就被官兵追趕,翻牆跳到趙通判的後花園,恰好李千嬌在焚香禱告,於是兩人也結為姊弟。此時王臘梅聽見聲音,急急告訴趙通判,說大夫人藏姦夫。趙通判去抓姦,但被花榮打傷,花逃走而李千嬌被押至官府,判斬刑。關、徐、花三人得知消息,三虎下山劫法場營救之,一併把趙通判、王臘梅、丁都管帶上梁山受審。宋江判王臘梅和丁都管處死,趙通判則與妻子兒女團圓回家。
李壽卿《說鱄諸伍員吹簫》
楚國少傅費無忌讒陷太傅伍奢,楚平公怒殺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滿門三百口,次子伍員因任三保大將軍及樊城太守而倖免。但是,費要斬草除根,便假擬聖旨宣他回朝,公子羋建得知,帶著幼兒羋勝到樊城報信,並與伍子胥一同投奔鄭國,要為父兄復仇。費派中大夫養由基追殺伍子胥,而養由基實有意放逃。到鄭國,上卿公孫子產有相害之心,於是又逃出鄭國。伍記得他曾救過吳國公子姬光,便往吳國去。途中遇到浣紗女,向她乞食並告以身世。為保秘密,浣紗女投水自盡。再遇原楚國大夫閭丘亮,後者聽其故事,給予食物並助其渡江,後亦自刎以守秘密。伍逃到吳國滯留18年,多次向吳王借兵不成,還流落街頭,吹簫乞食。後遇到為孝子的壯士鱄諸相助,驅散對他無禮的村民。伍覺此人孝義,便與之結拜,並求其幫助復仇。但鱄諸母遺訓說,在外惹事,由其妻田氏責罰打三十柱仗。田氏同意丈夫出手相助,但賢孝不能兩全,便自刎而亡。當時楚平公已歿,子楚昭公在位,伍終借得吳兵十萬報仇,而費亦敗陣被鱄諸生擒。吳兵破楚都郢城,掘平公墓並鞭屍三百。鄭國子產得知伍子胥復仇成功,怕自己是下一個對象,便張榜招能退敵者,許封官萬戶與千金。一村人揭榜,到吳國去為鄭國求情,為伍迎到吳國。時姬光即位吳王,決定發兵鄭國,然求情人以自刎相挾,結果是鄭國上降書而罷攻。後伍接回浣紗女之母,贍養終身。
無名氏《朱太守風雪漁樵記》
會稽窮書生朱買臣飽學但不遇,入贅劉二公家以打柴維生,與漁夫王安道、樵夫楊孝先結拜兄弟。劉二公怕朱不求進取,設法刺激他取功名,要女兒玉天仙向朱討休書,另暗中準備白銀錦衣,讓王送給朱。朱最後當上會稽太守,衣錦榮歸,且不忘舊日好友鼎力相助並善待鄉親,不過他對妻子有恨。王知情,刻意設宴招待朱,並邀來其岳丈和妻子,借機道出實情,終夫妻團圓。
(三)明代戲文
明代戲文中的報恩類型則有:
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這戲前面已介紹過了。
沈齡《馮京三元記》
江夏富人馮商,樂善好施。有土豪胡大才,貪圖王以德妻子,誣陷王入獄,王妻賣身救夫,馮憐憫救之,並資助盤纏讓夫妻往他地謀生。馮年過40無子,要上京經商,妻子勸他買妾。至京城,買張女為妾。女父為運使張祖,因過失虧損官糧,賣女償還。新婚夜,張女憂愁不語,馮問明原委,送女還家。適逢丞相富弼喪偶,即娶張女為妻。年底,馮返家,途徑河南,投宿旅店,店主竟是王以德。王感恩馮,獻其妻以為謝,馮拒絕。隔日宿祥符縣旅店,拾得大宗銀款,特留數日以尋失主。失主為藥商趙甲,馮歸還且不收分文謝禮。後過襄陽,有腳夫失馬,見馮之馬長得相似,以馮為偷馬賊,馮即任他牽走馬,後失馬自歸,腳夫向馮負荊請罪,但馮寬大不計較。因馮積累善德,感動玉帝,即命文曲星降生馮家為馮京,織女星降生富弼家為碧雲。馮京18歲即連中三元,娶碧雲為妻,馮商夫婦亦嘉獎封贈。
沈采《千金記》
秦末韓信未發跡時,遇道人贈寶劍、兵書。但生計困難,一日至河邊釣魚,遇漂母贈飯食。當楚國招兵,韓信去投軍,途遇盜賊,要他鑽胯下,他有志而不願傷其身軀,忍氣鑽過。至項羽軍中,又不受重用。一日,劉邦手下左司馬曹無傷到項羽營中,說劉已入關中,項羽請范增來商議,范認為劉貪財好色,進關中是有帝王大志,要項羽早早剪除後患。范設鴻門宴,但此計並未成功,後范亦一氣之下離開項羽。韓信則去面見劉邦使臣張良,並隨他到漢營。丞相蕭何識此人為英雄,大力推薦,安排他去管理倉廩。但才3日,楚軍即燒了漢營倉廩,韓信被問死罪,適得監斬官滕公相救。後蕭何又推薦他為粟都尉,但韓怕再失職,棄職逃回家去。蕭何追趕,並再次推薦,終於拜將。韓信整頓軍紀,連連有所表現,且有感於劉邦厚待,不同意齊國人提議說要與楚漢三分天下。後率兵攻楚,困項羽於垓下,並命張良士兵歌楚曲,瓦解軍心,更以十面埋伏破了楚軍,項羽於烏江自刎。韓信後封贈為齊王,恩賜返鄉掃墓,而他則前去恩人滕公墓前祭奠,也寬容當年給他胯下之辱的惡少,並餽贈漂母千金,報一飯之恩。
鄭國軒《劉漢卿白蛇記》
成都府南陽縣書生劉漢卿,妻王氏,與繼母張氏和異母弟劉漢貴共同生活。大比之年,繼母聽劉大叔調唆,不准劉上京趕考,派他去討債。他歸家路上,遇一農夫準備宰殺白蛇,想起曾夢見白衣童子求救,便用討債所得10兩銀子買下白蛇放生。劉大叔與繼母策劃謀害劉,讓他帶著假銀去做生意,結果他被抓到徐州太守衙內,但太守見此人為讀書人,隨即放他回家。回家後,繼母反要他再賠真銀兩,劉無奈而投江。昔日所救白蛇本龍宮太子所化,為報恩,遣夜叉救起劉。繼母見劉投江,再向王氏母子討錢,他們還不出來,便趕去田裏耕種,並奪得劉家家產,全歸劉漢貴所有。劉待在龍宮,太子餽贈厚禮,並教他去京師獻寶以求功名。劉把寶物獻給丞相李斯,李大喜,推薦劉為修長城總管。劉漢貴常至田中探望王氏,王氏殺雞款待之,雞血沾污衣服,而劉則在回家途中被抓去修長城。繼母見子不歸,去找王氏,見沾血衣物,以為王氏殺了兒子,告官收押了王氏,且再派家僕去殺王氏子。家僕不忍,放其逃生。劉漢貴修築長城時遇到兄長,兩人結伴返鄉,在路上又遇到家僕與兒子,經說明後,真相大白,劉與妻子團圓。
無名氏《趙氏孤兒記》
晉靈公時上大夫趙盾子趙朔為德安公主駙馬。元宵節,趙盾認為要禁放花燈,遭下大夫屠岸賈反對,且屠亦不甘心居趙之下,遂要殺趙。趙盾勸農,遇見餓夫靈輒抱病下山,拾桑椹給母親充飢,趙便安排飯食並贈白銀50兩、米5斗。後屠放犬追殺趙,趙逃命,恰好遇到下山報恩的靈輒,他隨即背著趙逃走。屠不甘,領兵包圍趙府,趙朔出逃,而當年他在酒店中解救的周堅,自願穿其衣服假扮替死,公主則被囚禁於宮廷中。後公主生子,名趙氏孤兒,屠聽聞即要殺之。此時由程嬰假扮醫人混入宮中,把孤兒放在醫箱中帶出城,但被守門將軍韓厥發現,經程嬰曉以大義,韓放走孤兒,自刎而死。屠得知此事,假傳聖旨,張榜文,限3日內交出孤兒,不然殺遍晉國嬰兒。程嬰逃到太平莊,與公孫杵臼商議救孤,決定以程嬰子驚哥替代,杵臼做藏孤人,程嬰出首。屠信以為真,殺死杵臼與假孤兒驚哥,並與程嬰結拜兄弟,且把真孤兒認為繼子。趙盾以為全族已滅,在山中一病而亡,趙朔與靈輒相遇,在隱蔽山中數年。程嬰則背負賣主求榮之名20年,扶養孤兒為文武雙全之青年。趙朔因思念公主,與靈輒假扮為雲遊道人下山打探消息,巧遇程嬰與孤兒。程嬰藉此機會說明實情,並安排趙朔夫妻相會,再對孤兒說了所有的過程。經程嬰設計宴請屠,孤兒完成了報仇,一家團聚。
(四)明清傳奇
明清傳奇中報恩類型較著名的有:
馮夢龍《酒家傭》
東漢中帝死後,大將軍梁冀欲立蠡吾侯為帝以專權。太尉李固等想立清河王,梁恨之,誣陷李固謀反,李急告長子、次子棄官逃難,自與三子李燮回鄉避難。李有女文姬,喪夫寡居。後李固、長子與次子皆被害身亡,文姬帶著弟弟與父親門生王成一起逃難。梁殺了李固並曝屍街頭,李門生郭亮冒死殮葬,並尋訪李氏姊弟。王成一行人逃到徐州彭城,王存孤報恩,賣卜於肆中,李燮則改名鄭成並為酒家傭。店主滕公為俠義,知李燮身世後要把女兒幼鸞嫁給他。一日,王成於市中偶遇郭亮,郭得知李燮下落,便隻身返京謀劃復仇。經7年,新帝登基,郭上疏罪梁,梁受誅,且朝廷召李燮、王成入京為官,但王不就,回到李固家鄉祭奠恩師。李燮與文姬回到徐州訪王成,但王已攜家隱去,而滕公則依諾讓女兒與李燮完婚。
李漁《蜃中樓》
柳毅與張羽為好友,皆未娶妻。時有東海龍王、洞庭君與錢塘君三龍王,前兩者各有一未嫁龍女,分別名瓊蓮與舜華,而錢塘君則因性情暴躁且亂降雨成洪災,罰由前二者管教。柳至東海訪友,見東海龍王聖誕所結蜃樓,二女見他,便搭橋讓他上樓遊覽。柳見舜華,欲娶為妻,並請瓊蓮嫁張,舜華即給鮫綃帕、瓊蓮給晶配作為定情信物,並約定會期。涇河龍王則要其癡呆兒子娶舜華,舜華不依,被罰涇河邊牧羊。到了約定時間,柳、張二人不見龍女,後兩人高中進士,拜御史。柳奉命巡視涇河、黃河,巧遇牧羊的舜華,後者修書請他至洞庭龍宮求助,但柳有王命,再請張代為傳書。張至洞庭後說明牧羊事,救回舜華。龍王要報恩,以婚嫁為謝,但張言朋友妻不可戲,龍王因此知道私定終身事,大怒並告知東海龍王,不准二女嫁給柳張二人。後東華上仙相助,命張至東海之濱的沙門島,以鍋煮東海水,水滾而海水亦滾,水乾而海水亦乾。東海龍王不得不獻出瓊蓮,二男二女終於順利成婚。
畢魏《三報恩》
廣西桂林府的鮮于同才高學富,但年57仍未得功名,而表弟梁德無意進取,卻被舉薦為翰林待詔。梁滿月告歸,與女兒窈窕至飛升觀問卜姻緣於王道姑,鮮于亦同時至此問功名。王道姑扶乩請呂洞賓下一詩,兩人皆不慎明瞭,後賭誓,說鮮于輸了便到梁家做門館先生,反之,梁女需嫁給鮮于之子鮮于俊。科考後,想取少年門生的蒯遇時公堂拆號,親選榜首竟然是老人鮮于同。鄉試時蒯再任試官,因上次經驗,刻意避選深博文章,取不甚精審但一氣呵成之文。鮮于因吃壞肚子而胡亂交卷,結果蒯選中的仍是鮮于之文,列為第5名正魁。梁不食言,將女兒嫁給鮮于俊。蒯後又主會試,知鮮于所主為《禮記》,刻意改閱《詩經》,且暗囑陳名易作弊方式,然鮮于夜夢《詩經》及第,便改以《詩經》應試,結果中第10名正魁。後丞相劉吉不滿蒯不依附於他而陷害之,滿朝文武沆瀣一氣,陳亦其中一員,並主動設計陷害蒯。此時,鮮于任刑部主事,與幾位正直大臣一起出面為蒯申冤,得從輕發落,貶任四川華陽縣典吏,而鮮于也因去為蒯送行,外調台州知府。劉殺不得蒯,心有不滿,又聯合陳誣陷蒯之子蒯樂,並發送台州由鮮于審結。鮮于審明後,無罪開釋。後鮮于俊會試得進士,時宮中優人借院本諷諫,皇上對奸臣起疑心,懷公公也借此外露消息,讓御史上本彈劾,同時鮮于俊亦再為蒯申冤。最終,聖旨下,奸臣削職抄家,陳名易發送山東德州服役3年,蒯恢復原職,鮮于同升官,鮮于俊授翰林檢討。蒯要回故里,與鮮于同道別,並約定拖孫於鮮于俊為門生。爾後,蒯氏孫蒯悟與鮮于氏孫鮮于榮同榜成名。鮮于同已八旬老翁,告老在家,聞藝人說唱三報恩話本讚揚他,便請入府中演唱,夫人更建議以演唱內容作家訓。結局是聖旨再次加恩,鮮于同夫婦百歲整壽。
沈起鳳《報恩緣》
仙界白猿公至月宮清虛之府盜取秘書三冊後逃往人間。同時,月宮吹簫女子及抱琴女子因看守桂樹不力,讓文曲星折桂枝,玉帝讓三人轉生人間,與白猿公了結一段因果。文曲星轉世為姑蘇書生謝蘭,於大比年途中遇雷雨,躲入樹林。雷雨為白猿公劫難,白猿預知有難,要兩位仙女轉世的徒弟紫簫、綠琴看管洞府,他則去躲在謝身旁避難,並自稱袁道人。謝經歷諸多誤會苦難,如白丁拒絕本來定好的婚事,又被王壽兒誤會,說他偷了文昌廟藏的銀子,後遇到李狗兒這個惡人謀財害命,還假扮他去京城,幸好猛虎相救把他䭾走而未死。謝絕望,欲跳崖自盡,白猿預知此難,要報謝相救之恩,便派紫簫、綠琴去救他,並把兩個徒弟許給他當妻子。再要綠琴陪他去考試,紫簫則去保護其未過門的原配白麗娟,確保謝白二人能終成眷屬。後白猿入山修道,謝中狀元,一夫三婦團圓,並望空拜謝白猿公恩德。
(五)小說
小說中報恩主題類也極多,舉例如下:
《搜神記》
《青洪君》:歐明有恩於青洪君,後者報答使他大富。
《丁姑祠》:老翁載丁姑過河,後者報答他,得滿船魚而歸。
《鶴銜珠》:噲參救被人射傷的鶴,回家後見一對雌雄雙鶴銜明珠報恩。
《古巢老姥》:有一巨魚因江水暴漲而被人抓到,幾乎全郡的人都去吃這條巨魚,僅一老婦不吃。忽然,一老翁至,告訴老婦魚是他兒子,要報不吃之恩;提醒她,若見東門石龜雙眼變紅,快逃命去。後老婦去看,有小朋友聽到她說的事,故意把石龜雙眼塗紅,老婦一見,急忙出城。出城後,有青衣童子自言龍子,引老婦上山,同時城陷為湖。
《幽明錄》
《桓恭》:桓恭官府住所內有一小穴,詳探之,是一古墓。他每次吃飯,就順手投一些飯菜到墓裏。一日睡覺,發覺床前有一人說是墓主,已死七百多年,沒有後人祭奠。此鬼感激桓恭,提前告訴他之後升官為寧州刺史。
《太平廣記》收唐人傳奇
《柳毅傳》:小龍女報答柳毅傳書的解救之恩而嫁給他。
《任氏傳》:狐仙任氏感恩鄭六癡情而與他在一起。
《李章武傳》:人妻王氏報答李章武的癡情,死了還與他人鬼相會。
《李娃傳》:李娃被老鴇欺壓並被迫遺棄鄭元和,但因鄭的癡情,解救他並督促他取得功名,終成眷屬。
《無雙傳》:王仙客、劉無雙因劉父反對,加上政治事件干擾而不能在一起,後王求古押衙幫忙,並努力辦成古交代的事項,古則為報其恩,找到靈丹救出無雙,且為保全兩人,自刎而亡。
《水滸傳》
武松報武大養育之恩,殺了姦夫淫婦。李逵流落異鄉,遇到宋江後感其相助,一生都在報其知遇之恩。燕青報恩於盧俊義,即便盧無能無識見,仍不斷苦勸。一丈青扈三娘報宋江不殺之恩,且因宋江對矮腳虎王英的諾言,自願嫁給手下敗將。宋江因自身的忠孝節義理想,要回報諸好漢的恩情,為大家謀一出路,接受了朝廷招安。
《三國演義》
關羽要保護二嫂安全,暫降於曹營。曹操對他本有義,且恩遇有加,但關一得知劉備消息,即欲動身尋找兄長。關羽與劉備桃園結義,不可能加入曹操,但知恩圖報,仍幫曹操殺了袁紹的愛將顏良和文丑,且曹操兵敗赤壁,他再於華容道釋放了曹操。
《西遊記》
唐僧身世:玄奘之父陳光蕊救了金鯉魚,金鯉魚實龍王化身。在陳與妻子乘船遇賊被殺並推入江中後,龍王寫信給洪州城隍與土地神,救其性命,後再留在龍宮中款待之。
《警世通言》
《老門生三世報恩》:鮮于同得蒯公賞識,高齡得功名。老師蒯公因直諫觸怒權貴被誣陷入獄後,加上其他刑部官員多奉承權貴而欲置其於死地下,極力為他辯駁申冤,最終無罪釋放。後蒯公兒孫因爭墳地而被告殺人,再救之,後再成為其孫之老師,細心教導,後得功名。
《桂員外窮途懺悔》:桂遷因負債而走投無路,遇到好友施濟,同情他而贈送三百兩銀以還債,且為保全桂遷一家,讓他耕種自己的田地。後桂發跡,施家反落難,但桂卻忘恩負義,違背當年誓言,結果其妻兒暴亡,並投胎成為施家的看門狗。桂目睹慘狀,有所懺悔,誠心念佛並至施家報恩,助他們興旺,終得免於難。
《呂大郎還金完骨肉》:陳姓徽商報恩小商人呂大郎還失銀,把女兒許給呂的兒子為妻。
《旌陽宮鐵樹鎮妖》:蛟精向全善禪師報救命之恩。
《蘇知縣羅衫再合》:鄭氏夫人報庵中老尼的收留之恩。
《俞伯牙摔琴酬知音》:晉國大夫俞伯牙報恩於有知己之情的樵夫鐘子期。
《錢舍人題詩燕子樓》:歌妓關盼盼向禮部尚書張建封報恩酬情。
《樂小舍拚生覓偶》:龍王對有放生之恩的錢鏐報恩。
《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吳清報女鬼愛愛贈丹治病及玉成姻緣之恩,到其墳前祭拜,後再改葬,並請高僧做7日法事。
《杜十娘怒沈百寶箱》:杜十娘報答柳遇春為之奔走借貸的恩情,死後以一匣明珠相贈,以為報答。
《李謫仙醉草嚇蠻書》:郭子儀報答李白的救命之恩,在李因叛逆罪身陷囹圄時,極力為之辯冤,終為之開脫罪名。
《窮馬周遭際賣鎚媼》:窮書生馬周,發跡後報客店主人王公之恩,贈以千金。又馬周報答賣鎚媼的收留之恩,發跡後把這個寡婦娶為妻子。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京娘為報答趙匡胤救難護送之恩,想要以身相許,但趙不同意,只以兄妹相稱,最後京娘要證明兩人清白,自縊而亡。
《醒世恆言》
《劉小官雌雄兄弟》:方申報答劉德代為葬父的大恩,拜為爹媽,並在劉夫婦病時,不懈怠地日夜服侍。
《施潤澤灘闕遇友》:蠶農朱恩報恩機戶施復還失銀之恩,把女兒許給施的兒子為妻。
《大樹坡義虎送親》:義虎報獵戶勤自勵救命之恩,幫忙奪回勤被逼改嫁的未婚妻,助其完婚。
《賣油郎獨佔花魁》:賣油郎秦重報店主朱十老收留之恩,又花魁娘子莘瑤向賣油郎報恩酬情,不顧其貧寒而嫁給他。
《徐老僕義憤成家》:僕人阿寄向老主人的親屬報恩。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僕人劉青報恩於主人汪莘。
《小水灣天狐詒書》:黃雀精報秀才楊寶的救命之恩。
《馬當神風送滕王閣》:書生王勃報中原水君以風助行並護送之恩。
《獨孤生歸途鬧夢》:西川節度使韋皋為報答獨孤生前的薦舉之恩,送其兒子黃金萬兩及蜀錦千匹。
《鄭節使立功神臂弓》:鄭信報答張俊卿的知遇之恩,把女兒許給張的兒子為妻。
《兩縣令竟義婚孤女》:商人賈昌報答石知縣保家救命之恩,得知石病亡,自己合家掛孝,並買地為之營葬。
《喻世明言》
《羊角哀捨命全交》:書生羊角哀報書生左伯桃在風雪中贈衣服糧食的恩情,在左伯桃死後隆重安葬,且在鬼魂遭到荊軻鬼魂欺凌時,毅然拔劍自刎以為鬼,助左打敗荊軻。
《臨安里錢婆留發跡》:吳王錢鏐報母親養育之恩,奉養宮中,錦衣玉食。
《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秀才司馬貌報父母養育之恩。
《張舜美燈宵得麗女》:士人張舜美報恩于收留戀人劉素香的大慈庵尼師。
《吳保安棄家贖友》:小官吳保安報恩於有知遇之恩的行軍判官郭仲翔,在得知郭身陷蠻荒地後,改行經商,經十餘年攢足贖金千匹細絹,救回郭。郭再報答吳的恩情,在知道吳客死他鄉,不遠千里迎其屍骨回鄉安葬,並自己戴孝,後再教導其子熟讀經書,得官為嵐谷縣尉,且擇宗族中有賢德之姪女為吳的媳婦,並把自己一半財產贈給他養家。
《閒雲庵院三償冤債》:陳玉蘭向阮三郎報恩酬情。
《李公子救蛇獲稱心》:吳江龍王報李公子救兒子一命之恩,把龍女嫁給李公子。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上江老龍王向石崇報救命之恩,送他大量財寶。
《陳從善梅嶺失渾家》:小官陳從善向紫陽真君報救妻之恩。
《單符郎全州佳偶》:單符郎報答楊嫗養育未婚妻楊玉,送五萬錢。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王三巧為報答前夫蔣興哥贈物之恩,求任縣令的丈夫救蔣的牢獄之災。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田貢元報答梁家幫忙紓困免禍,把女兒許配給梁家為媳婦。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金玉奴報答許德厚的收留之恩,奉養如親生父母。
《裴晉公義還原配》:唐士人唐璧報答宰相裴度義還原配並贈金補官,用沈香調成裴度像,朝夕拜禱,願其福壽綿延。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程元玉店肆代償錢,十一娘雲崗縱譚俠》:紅線報主人恩情,去敵營首領床頭取得金盒,解除主人危險,報恩後則去修仙。聶隱娘報知遇之恩,保護劉節度,完成任務便歸隱山林。香丸女子報書生為她鳴不平的恩情,用法術殺了書生的仇人,再引導書生為自己報仇,後與書生一起修仙。十一娘報程元玉幫她付酒錢的恩情,不僅救他的命,奪回被強的財產,還對他詳細說了自己學法術、劍術的過程。
《聊齋誌異》
《田七郎》:田七郎報答武承休的周濟與救命之恩,以死替武家報仇。
《丁前溪》:楊娘子家貧但慷慨,用自家屋子茅草餵養丁前溪的牲畜,後遇飢荒,丁厚施以報答楊氏。
《宮夢弼》:柳家凋敝,曾從其家借貸者都死不認帳,只有一個優伶義贈一金。宮夢弼則柳芳華舊友,重情義,知恩圖報,在柳死後,幫助其子柳和成家立業。
《胡四相公》:胡四相公是一隻狐,要報答張虛一的知遇之恩,在親兄弟都不相助的極貧困時,解囊相助。
《石清虛》:刑雲飛是石癡,遇到一塊奇石,後奇石幻化人形,與之為知己,且最後奇石還為刑而粉身碎骨。
《阿寶》:癡情男女出生入死的生死戀。孫子楚愛上阿寶,魂與阿寶而去,還化作鸚鵡與阿寶相伴,後在女巫至阿寶家招魂後才還魂重生。不過兩人在一起的時間短暫,孫子楚病故,阿寶亦自經死,爾後又還魂。
《香玉》:黃生愛上白牡丹花神香玉,但白牡丹因被移植而死,黃生以詩祭奠,感動花神,香玉復生,兩人終成一夜夫妻。後黃生死,變為赤芽,卻被人誤折,白牡丹亦憔悴死。
《喬女》:孟生不嫌棄喬女醜,欲娶之,但喬女不允。後孟生病亡,喬女擔起孟家生活重擔,追回孟家被奪的財產,並養育孟子。
《連城》:連城傾慕喬生,不顧其家貧寒,欲嫁之,後連城病,喬生割肉治病,但連父食言,不嫁其女。最終,女死,生亦死,兩人在黃泉相會,並還魂重生,女以身相許報割肉之恩。
《大力將軍》:乞丐吳六一受查伊璜的恩情,事之如父,後把家產送給恩人。
《小梅》:王慕貞救了狐婦情人的兒子,狐婦讓女兒小梅報答他,在王妻死後照顧王家並扶養其子女,且在王得瘟疫死後,出面抵抗欲奪王家財產的流氓無賴。
《白于玉》:本是慕仙故事,但結尾寫了吳青庵報答葛太史的知遇之情及其女的養子之恩。
《蛇人》:蛇報答主人餵養之情。
《義犬》:主人在屠戶處救得一犬,犬則在危難時刻救主人之命。
《王六郎》:許姓漁夫常常在河邊喝酒,順便以酒祭祀溺死者,感動了溺死鬼王六郎,化身少年幫漁夫打魚。後王六郎有機會抓替死鬼,卻不忍如此,這感動了土地神並幫他成仙。之後,王六郎厚饋許姓漁夫。
《雷曹》:樂雲鶴與夏平子是好友,夏死,樂為養好友家人而棄讀從商。後在旅店中給雷神化身者一飯之恩,因而於風暴中無恙,還保全其船上財務無失,並帶他上天庭遊玩。夏之後為報答樂,便轉世投生為樂的兒子。
《聶小倩》:女鬼聶小倩助甯采臣避妖物危害,要求幫忙收回其枯骨,後以身相許為報答。
《梅女》:吊死鬼梅女請求封雲亭幫忙燒掉吊死的房梁以得安寧,後梅女報仇雪恨並投胎轉世,成為封雲亭的妻子。
《葉生》:葉生得丁公賞識,但卻連連科考失利而病亡。不過,丁公卻一直以為葉生仍在世,且讓兒子拜葉生為師,在葉生教導下中進士。又不久,葉生也中舉人。葉生衣錦還鄉,妻兒見之驚懼不已。其實葉生早已亡化,靈魂不散是要還丁公之恩。
《褚生》:褚生人生不順,死為鬼,回來陽世中報陳孝廉和呂先生的知遇之恩。
《連瑣》:連瑣報答王生替她報仇雪恨,贈送金絲明珠佩刀。
《西湖主》:豬婆龍報答陳弼教救命療傷之恩,贈送裘馬寶玉助其成為巨室,並把女兒嫁給他。
《神女》:神女先助米生金榜題名,後米生報答恩情,解救神女父親,神女贈送百顆明珠。後由神女的哥哥出面,把神女嫁給米生。
《巧娘》:狐仙華姑報答傅康渡海寄書之恩,用神藥救好他的天閹之症。
《嬌娜》:狐仙嬌娜報答孔學笠救命,在他被暴雷震死後,以口舌餵紅丸救活孔生。
《二班》:虎媪報答醫生殷元禮治病療傷,知道他被狼群攻擊,派兩個兒子去救助脫險。
《阿英》:鸚鵡精秦吉了報答甘玉救命之恩,在他遇盜躲藏棘叢時,展翼覆之而躲過殺身之禍。
《素秋》:蠹魚精素秋報答余慎為其葬兄贈嫁,傳授余慎妻子法術,助其家在兵燹中安然無恙。
《胡四姐》:狐仙胡四姐報答尚生救命,度他為鬼仙。
《褚遂良》:狐仙娘子知道趙某前世是有恩於其家的褚遂良,便助其家富裕,並在助趙某治病後以身相許,並帶著他一同修行升入仙界。
《花姑子》:花獐精花姑子替父親報恩,用神奇醫術救活恩人安幼輿。花姑子後嫁給恩人安幼輿並生下男嬰。
《荷花三娘子》:狐仙報答宗湘若救命,贈藥治其病,且幫他娶到了荷花三娘子。
《青鳳》:狐女青鳳報答耿去病救命,主動嫁給他,並為報答叔父養育,向耿去病借樓宅以行孝。
《魯公女》:女鬼魯公女報答張於旦誦經超度之恩,投胎轉世嫁給他。
《小翠》:狐婦報答王太常少時的庇護之恩,將女兒小翠嫁給太常癡傻的兒子,還醫好女婿的癡傻之病。
《愛奴》:女鬼蔣夫人報答徐生幫忙課子教學並封堆植樹,把自己最憐愛的婢女嫁給他。
《宦娘》:女鬼宦娘報答溫如春傳授琴藝,暗中撮合他與官宦之女良工的姻緣。
《俠女》:俠女為報殺父之仇,隱姓埋名三年,終於報仇雪恨,後報答恩人顧生,怕他家貧不能娶妻得子,自與他生下一男嬰。
《粉蝶》:仙姑十娘得知母親生病,讓姪兒送仙藥以祛病延年。
《嬰寧》:狐仙嬰寧得知扶養她的鬼母病亡,與丈夫王子服隆重安葬鬼母,並每年寒食上墳祭奠。
《商三官》:商三官為報毆死父親的邑豪仇人,女扮男裝用刀殺死他。
《長亭》:狐仙長亭得知父親被抓,請石太僕營救。
《長冶女子》:女鬼陳氏女報答官府長官雪冤報仇,投胎轉世為其女兒。
吳敬梓《儒林外史》
周進一把年紀仍不得功名,後得到金有余等商人資助,納監進場補考,接著一路順暢,終於得官。後他感恩,恰好朝廷要辦學,他順勢牽線金等商人到山東學道范進那裏去。范進50多歲還是童生,後來周於廣東當學道,錄他為第一,爾後中進士,授職山東學道。他感謝周提攜,當周說要把金等一行人介紹到山東,竭力辦事,讓金等一行人及親朋好友包辦辦學的所有事項。
《三俠五義》
南俠展昭、陷空島五鼠、張龍、趙虎、王朝、馬漢等,不因包公是官府代表而依從,而是因其賞識俠士,在知遇之恩下自願效力。心高氣傲的白玉堂,對包公心悅誠服,也是因要還報包公的知遇之恩。
文康《兒女英雄傳》
安學海落難,安驥赴淮安救父,卻又在能仁寺遇難,巧遇十三妹仗義相助,且再救下張金鳳一家,同時她還撮合安張聯姻。後安學海報十三妹的救子之恩,將十三妹接到京城,再經由張金鳳從中撮合,將她嫁給安驥。十三妹感恩安家,再反過來報恩,刺激安公子去下決心進取,後考中舉人第6名,再中探花。另穿插安學海門生為欽差,在安帶罪之時送上萬金以報師恩。
陸人龍《型世言》
卷7《胡總制巧用華棣卿,王翠翹死報徐明山》:王翠翹為一俠義女子,助官勸降徐明山,後再投河自盡以報答徐的情義。
周清原《西湖二集》
卷19《俠女散財殉節》:婢女朵那女為忽朮娘子收為義女,她細心照顧忽朮喪夫後的怯弱之病,割肉煎藥,且堅持不嫁。後紅巾賊亂,為保全主母,散財並以身替之,且在臨危之時誓死保全貞節。後則因未能保全主母家業,自刎而死。
八、報的文學
這樣的名單,其實還可不斷開列下去,但大體情況已不難概見了。
為什麼要這樣開列名單呢?
現今,大多數研究中國哲學的專家,都是西方哲學的路數,以邏輯思辨、概念解析、理論系統之建構為高,因此幾乎沒有人研究過這些小說戲曲所呈現的報恩思想。我也沒看過目前坊間任何一部《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曾討論我國這麼重要的思想。
而文學界,談起文學作品,以西方浪漫主義標準衡之者,重視作者抒情的作品;以寫實主義或社會主義標準論事者,又強調揭露、反應與批判。他們都共同反對傳統戲曲小說的“教忠教孝”功能,譏笑那是封建禮教的表現。因而我也沒看過哪本《中國文學史》討論報恩類型文學。
可是,他們忘了:這些小說戲曲,呈現的,正是具體的、非抽象慨念的道德實踐情境。倫理的抉擇,只有在這類情境中才能逼顯,才能說明道德實踐的困難,以及人生意義如何呈現在其中。傳統社會之倫理教化、社會中人共同持有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其實憑藉的,正是這類具體的故事、情節,而非空洞的理論或教條。所以它才能深入骨髓,進入到一般民眾的心靈裡去。報恩主題的小說戲曲這麼多,即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而這樣的故事和主題,在今天、在世界上,其實也沒喪失其吸引力。
讓我舉個例子。
南戲即有《趙氏孤兒記》,元杂剧中另有一齣《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后來還被改编为京剧、潮剧、秦腔、话剧、豫剧、越剧、晋剧等。亦曾改编为小说、电影。明代傳奇《八義記》和清代地方戲《八義圖》等,內容也與它大同小異。可見其生命力是很旺盛的。
王国维曾評價元杂剧《赵氏孤儿》說:“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 確實,它也是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
翻譯的是法國人馬若瑟( 1666年—1736年),他雖然省略了劇中的唱詞,但故事情節基本不變。
後來法國神父杜赫德(1674年—1743年)又將該劇收入自己的《中華帝國全志》,於1735年發表。接著,《趙氏孤兒》還有兩個版本:一是1736年理查德•布魯克斯本;二是格林和格瑟利在1738年到1741年本。都依據馬若瑟本改編,並由此引起了歐洲的“中國風”。在1741年到1759年之間,該劇並出現了法語、英語和義大利語等改編版。
期間最重要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五幕剧改本(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1735年出版)。他把發生在春秋時的故事移到元朝初年,描述成吉思汗滅宋之後,入京搜尋宋朝皇帝遺孤,以斬草除根。前朝遺臣張惕為救孤,欲用自己孩子頂替,張惕之妻伊達梅不忍親子去死,便向成吉思汗求情。伊達梅是成吉思汗年輕時的情人。成吉思汗舊情復燃,以娶伊達梅為條件答應赦免,但伊達梅對自己的丈夫忠貞不渝。最後,成吉思汗被張惕的忠義行為感動,收了宋朝遺孤和張惕之子為義子,並請張惕留在朝廷做官。所以:中華文明感化了蒙古遊牧民族。
這個本子在歐洲甚為轟動,但是又被認為偏離了原來“孤兒”的主題。英國劇作家阿瑟•墨菲乃在伏爾泰的基礎上改編:20年前,成吉思汗進入漢地,對前朝的皇親國戚進行了大屠殺,僅剩下一個孤兒,被遺臣尚德收為養子,其名字也被改成愛頓。尚德的親生兒子則被送給高麗的一名隱士,起名叫哈默特。20年之後,哈默特在反抗成吉思汗的戰爭中被俘。成吉思汗疑哈默特為前朝遺孤,對尚德嚴加審問。尚德為了保護遺孤,忍痛割愛,犧牲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尚德遭到酷刑,其妻自殺,真正的遺孤愛頓為報家仇國恨,在格鬥中殺死了成吉思汗。
德國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歌德(1749年—1832年)則又根據《趙氏孤兒》原本後半部改編的劇本《埃爾泊若》,于1783年出版。歌德曾在1827年與他的秘書艾克曼的談話錄中明確指出,“中國作品中的人物,其思想、行為與我們幾乎一樣,不需讀多久,我們就覺得和他們一樣。”他還認為,“正由於這種道德禮俗的調節,才使中國能保持幾千年的歷史,同時還能繼續維持下去。”換言之,他認為該劇表現了文明的“普世價值”。
其後義大利歌劇作家梅塔斯塔齊奧(1698年—1782年)又改編《趙氏孤兒》,名為《中國英雄》,1748年出版。全部用詩體寫成,文辭優美,結構嚴謹,文學價值較高。
《趙氏孤兒》在歐洲的接受史大抵如此。由其接受狀況而言,報恩主題雖然極具中國性,但顯然也極能觸動歐洲人的靈魂。現代人寫的任何一部小說或劇本,都比不上這個傳統的報恩的故事呢!
所以,我們應該繼續講演這樣的故事!
廣告:為了彌補現今忽視報恩主題文學的缺點、恢復中國人感恩報恩的精神,我準備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的報恩劇場中心排演這些報恩經典劇目。以老戲新腔,再饗觀眾,呼喚報恩精神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