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龔鵬程的BLOG
Viewing all 22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談易47/48

$
0
0

龚鹏程谈易四十七:“革命”应该顺天应人

[摘要]此所谓顺乎天、应乎人,这才是革命。若天地反覆,阴阳逆变,春去冬至,秋后反夏,野蛮的代替了文明的、粗鄙的压制了儒雅的、暴虐的换下了开明的、钳制的打倒了自由的,那是灾祸,不是革命。

 

龚鹏程谈易四十七:“革命”应该顺天应人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卦的彖辞。

革,离下兑上,泽在上,火在下。火燃则水涸、水决则火灭,处在这种情况中,不试图改变还行吗?故此为变革之卦。

彖传形容这种不得不变之局面是“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也形容得妙。水火是异类不相得,二女是同类不相益,所以都应改革求变。

《易经》整部书都在讲变,可是革卦最集中,特立一卦来说变革,为什么?因其他大部分讲的是物理事象的自然变化,卦革说的是面对某种情境而主动求新求变,故此卦特讲君子应如何变革。

彖传首先从整体上说:“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巳日乃孚,言刚开始改革时,大家还不太能理解,或犹疑观望,或反对,须经过一段时日乃能广获支持。这首先提示了革命行动应从宣扬理念开始;而革命若想成功,亦须获得群众之信任与支持。

其次,革命者在方向上,不是基于私人或个别小群体之利益,而是考虑到文明发展之正途,这样才能得到信赖和支持。孔疏云:“文明以说者,能思文明之德于人,所以革命而为民所信也。大亨以正者,民既说文明之德而从之,所以大通而利正,可谓当矣!”(说即悦)换言之,不是所有革命行动都是值得鼓励的,革命有正当性的问题。具有正当性,才能大开新局革除积弊,“悔乃亡”。

这种正当性,它举天时人事两方面之例来说。天地四时之运行,事实上就是变革,但这种变革是符合正理的;人事方面,汤武之革命,推翻夏桀殷纣,同样也是如此。此所谓顺乎天、应乎人,这才是革命。若天地反覆,阴阳逆变,春去冬至,秋后反夏,野蛮的代替了文明的、粗鄙的压制了儒雅的、暴虐的换下了开明的、钳制的打倒了自由的,那是灾祸,不是革命。革命须是向有光的地方走,而不是步入混乱、黑暗与奴役。

那么,该如何走向文明?象传说:“泽中有火,君子以治历明时。”革命是要顺乎天应乎人的,因此首先须掌握天时。天时,并不是什么神秘概念,其实讲的就是总体形势。

武王伐纣时,曾经率领大军由周的根据地陕西周原出发,西行至毕原,再东进朝歌(河南安阳)。抵达黄河南岸孟津时,有八百位诸侯闻讯赶来会师。这不是人心思变、形势大好吗?但武王与姜太公仔细观察了各种形势,告诉诸侯们:天时还不到。果断退兵了。又二年,武王觉得时机成熟了,“时至而勿疑”,才再发兵,果然一举击败纣王。孟津观兵,遂成为一次决定作战前的演习,也是对革命为何要考虑“天时”最好的注脚。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黄牛皮十分坚固,不容易改变。在这个时候,象传说:“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不能轻举妄动。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时机到了,出征,无咎。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出征亦非简单的事,敌人一定顽强,故革命之计划须反复斟酌,如此才能获得群众之信赖与支持。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悔亡,过去可悔之事都消失了,表示革命初有成效,故能获得信任支持。这种改革,可说是成功的。象传说:“改命之吉,信志也”。能取得成功,靠的是自己信志而行,也靠大家信任,众志成城。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成功后,推行新政,局面焕然一新,故曰虎变。老虎皮毛文采美观,喻新政气象,虎虎生风。此时不必占,也能见诚信之德,一片欣欣向荣景况。象传:“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经文中大人指君主,君子指诸侯士大夫,小人指一般庶民。言君臣上下都要面对新局,展现新气象。

但这个爻辞还有下文:“征凶,居,贞吉。”革命已成功了,就不该再继续“征”,以打击异己、肃清余孽、追索旧债、转型正义、揪出反革命之类名义再去继续革命,大肆兴作。孔疏说:“革道已成,宜安静守正。更有所征则凶,居而守正则吉。”回顾近百年的革命史,读者对此自当有所体会,我就不举例说明了。

此卦非常重要。首先在政治上确立了革命权,为后来孟子说民本政治等打下了基础。一个统治者若倒行逆施,老百姓便可起来推翻他,自此从无人怀疑过。我们中国人视此为当然之理,在世界政治哲学中却是奇谈,要到十九世纪以后才渐渐获得广泛的认同。

而推翻旧政权到底是否正当,却仍是争议不断的。因为推翻大抵仍须诉诸武力,而这种武力究竟应视为暴动抑或正当之反抗?比如法国大革命,评价就至今两歧,主张它带来自由民主的,号称进步派;认为它带来混乱与灾难的,称为保守派。欧美自由派与保守派之分,乃因此对立迄今。

赞美革命、歌颂革命的,乃又把革命泛滥开来,指一切性革命、科学革命、物质革命、家庭革命……,以致革命成了近代最廉价的词汇,许多私利、欲望、罪恶也都依附于其中,在革命的口号下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万千人头甚至因而落地。有些人对此恐惧了、厌倦了,乃喊出“走出革命”的新口号。可是,这都不是《易经》的革命义。

在这样的时代,重新细读革卦,恐怕仍是很有必要的。


龚鹏程谈易之四十八:创新也得遵守中道

[导读]革卦之后便接之以鼎卦。这两卦也最能显示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只不过一切创新都须正位凝命,秉中道而行,不能为新而新、为变而变。

龚鹏程谈易之四十八:创新也得遵守中道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鼎卦彖辞。

鼎卦,巽下离上,象巽木入离火,用来烹煮食物,所以说是鼎。鼎就是古代的大锅子,一般三足两耳,大腹。木柴堆在鼎底下即可烹煮了。

把锅摆正了,即可煮东西来吃。这自然是好事,所以象传说:“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这当然甚吉。

彖传对此,体会略异,说:“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龚鹏程谈易之四十八:创新也得遵守中道

煮好东西可吃了,圣人就还要用它来祭祀,并分享给别人,不能自己一个人独占了。

独自一个人霸着好吃的,乃动物界的常态,但如此则其势自孤,别人也当然不会理你。反之,懂得分享,大家才会亲近你,所以这才是柔和而可上达之道,不靠强制力量压服别人。孤立的人,耳目闭塞;通达多友,方能够开益耳目,如此乃能越来越强大,才能“得中而应乎刚”。此理,对一个君主、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

以上两说,一偏于君子之自处,要求人凝位而正命;一要求合众聚群,要大亨以养圣贤,都是儒门精义,含意十分深远。

后来政治学上讲养士、养民、养圣贤,都由此卦体会出。春秋时养士已盛,《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幸蒙诸大夫之策,得返国修政,富民养士。”到战国就更壮观,赵襄子、魏文侯、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等,所养门客皆数千人,故《孔丛子·居卫》记载子思的话说:“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后世沿循此风,遂成为政策,如《汉书·贾山传》说:“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美者善养士。”唐·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说:“将务选士之道,必精养士之方。”明王琼《双溪杂记》:“洪武初,天下学校养士,岁贡一人”,讲的都是养。乃我国政治学之关键词。

各爻就不细说了,只讲两个重点。

一是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玉铉,舊說是用來穿過鼎耳,以扛起大鼎的橫杆子。但這樣的杆子絕不可能是用玉做的。因此此處大約理解為鼎盖或蓋上扣合的扭桿即可。煮东西时,當然也不可能用玉做的鼎盖;故这是煮好后盖上玉鼎盖,菜饭便可以端上桌去供神,或大享亲朋贤友了,表示事已成就。如此一切圆满,自是大吉。但象传提示了它的另一个伦理含意:“玉铉在上,刚柔节也。”鼎是铜的,当然也以用铜鼎盖最常见,用玉做鼎盖,乃是特别圣洁隆重的。可是为何要如此呢?不是炫富,也不仅为了美观,而是表示此道“刚柔节也”。

中国人特别讲究吃,因此从饮食中悟出了许多道理,我称此为饮食思维,别有文章阐述,读者可另觅参考,此处仅简单说。

烹饪之法,须是水火同时运用得当,味道咸淡适中,食材寒热之性相济,物品刚柔调和等。古代把宰相之才称为“调和鼎鼐”,就取义于此,其原则正是“刚柔节”。

另一个重点是初六:“鼎颠趾,利出否。”鼎皆有足。开始要煮东西时,均须把鼎倒过来(颠趾),将鼎中杂物清理出去,才好重新下料,进行烹煮。出否,就是清理出不要的杂物废料。

鼎,有重新开始之意,即是由这个动作来的。后来乃有个成语形容改革更新,叫“革故鼎新”。革卦之后便接之以鼎卦。这两卦也最能显示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只不过一切创新都须正位凝命,秉中道而行,不能为新而新、为变而变,大家都吃饭,你却偏要吃屎。

而革故鼎新,最先也必要从出清奸佞、小人、废物、弊政、不良习气等等开始,洗心革面,否则绝不能成功。此即“利出否”之义也。

另外,革与鼎虽都是改革,却有偏重不同。革以去故为主,鼎以成新为主,所以过去新王朝建立都说“定鼎中原”或“定鼎”于哪儿。


 

對話馬森

$
0
0

    在高雄,享受了幾天南臺灣的陽光後,終於回到台北,參加二十八日台灣師大辦的第二屆全球華人作家論壇。

    近日生活較單調,查看網誌,就可發現所談只有書法跟《易經》兩大類。工作所限,其餘學問缺乏機會講論,生命就會少了活的機趣,這是我所以為憂的。而全球華文文學之發展,舊日亦嘗究心,久無機會表達關懷,也頗歉疚,如今得著這個機緣來談談,自然很開心。

    但這個心情又是被抑遏住的。因為返台前忽然接到學棣周煌華過世的消息,甫抵台,又獲知老友周鳳五之噩耗,不勝唏噓。

    許多人誇我有才,其實鳳五之才即大勝於我,且學養性情俱優,而天不假年,實可浩歎。黃華則英年早逝,還不到四十呢!他是楊松年先生高弟,專力於世界華文文學。我曾與他約了合編一套《世界華文文學讀本》,作為大陸高校的教材,如今這奢望當然也隨水逝矣。

    唯有馬森先生老而彌堅,仍令人充滿希望。我很敬佩他。三十多年來,我幾乎記得每一次與他見面的細節。這次,大會安排我與他對話他的新作,感覺很榮幸。他這本書,去年出版,文壇矚目,但也曾引起隱地先生等人疵議,故大會特作此安排。

 

對話馬森

龔鵬程

 

世事難料。我與馬森先生因緣匪淺,他曾花了十年心血助我辦南華與佛光大學,後來我才有機緣辦關於他的研討會,出版了《閱讀馬森》2003联合文学出版社)。不想如今又有機會對話,套句古語,真是“幸何如之”呀!

當年馬森曾撰文勸那不識好歹的唐僧勿自毀長城,耽誤了取經。誰知十年後,孫猴子自己寫成真經《中國文學史》,馬先生也在離開佛光大學後寫出了《世界華文新文學史》。逆緣增上,花開兩枝,思之亦不禁莞爾。

他的大作深閎偉岸,令人欽羨不已,篇幅比我的多了一倍呢!

我的《中國文學史》只寫到清末,原因是:此後的文學業已接枝換種,屬於西方文學之摹本,非中華文化之裔孫,故應裁篇別出,不附入中國文學史之列。馬先生此書,其實大旨近似,所以剛好接著講我那不願說、不忍說的新文學身世。

依他的描述,新文學之血統,本於西力東漸之現代化思潮。現代化,影響著近代中國之各個方面,文學部分,西潮主要帶來了寫實主義。只因日寇侵華,此等影響頗有中斷,抗戰勝利之後方才恢復。但此時兩岸又已分治,故現代化僅能繼續施行於台灣,大陸則要到改革開放以後才再接上這一潮流,分流者又漸漸合趨。而後一期的西潮影響主要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

這個框架當然還可爭辯,但也可以先暫時同意這一描述。只不過,在這個描述下,馬先生與我對“事實”顯然有不同的評價。

馬先生基於進化論與傳播論,認為中國之接受西潮影響,猶如落後者接受進步者送來的禮物,是十分自然的事。而且此一接受歷程,亦正是近百年歷史發展之主軸及歷史階段之特點所在,故修史者宜予點明之揭露之。

可是我不免疑慮:一種山寨版的仿擬品,價值何在?

前幾個月,上海復旦大學做宣傳片,被發現是抄日本東京大學的;灰頭土臉之餘,趕緊改了一版,又被發現是抄德國的,頭臉更沒地方藏放。上個月,大陸票房大賣的電影《夏洛特煩惱》又被人揭發全片抄襲《時光倒轉未嫁時》,惹得製片方出來強力闢謠。假若我們的整個文學新旅就都是仿擬影響之作,則其榮耀何在,有什麼理由再去恥笑別人抄襲?

說抄襲或許言重了,但影響、學習、仿擬,或像現在影視界說的“向某某某致敬”,怎麼能成為史著的主軸?例如寫《工藝史》,誰會去大談浙江義烏小商品和北京秀水街假名牌奢侈品呢?無論如何總要講點自主品牌、自創技術、改造加工的東西吧?這些才應該是敘述的主體,何況是強調“創作”的文學活動!

換言之,西潮或許強勁,但作為史著,應當談的,我以為不是隨波俯仰、步趨跟風的那些仿擬物,而是抵抗它或予以加工改造的努力。

如果說抵抗和加工改造太少了,或其成果尚不足觀,我們這一百年就只是個學習西方的過程,只能仿冒只能假擬只能稗販。那也罷,文學史是不是該具體告訴讀者誰學誰、某篇模仿某篇,好讓我們選用真品、脫離仿冒?

可是,抄抄日本、仿仿歐美,把這些東西稱為“中國”新文學,恐怕也仍然不適合。

不再使用“中國”,而把它們放到更大的格局,例如“世界華人文學”中去,也許是個好辦法,可以避開一些尷尬。

但捨己徇人,附從於現代化的世界格局中,雖確實參與了其世界,華文文學之主體性仍難見著,問題恐怕是一樣的。

何況,這是誰的世界呢?如從依賴理論、第三世界或後現代許多論點看,那個現代化的世界格局實際上並不是真的世界,只是一種歐洲中心主義、資本帝國主義、工業生產體系的擴張,對歐美以外地區是有宰制性、侵略性、剝削性的。文學家對此等現代化情境,是僅附其波流以弄潮自樂,還是有所批判呢?

這就涉及了對現代化或現代主義內涵之理解。西潮東漸以來,社會之現代化十分明顯,政治、經濟、社會體制、教育系統可說全面披靡;但文學與藝術上的現代主義與政經社會之現代化,並不是同一回事。文學藝術上的現代主義,對十八世紀以來社會之現代化,毋寧是有批判有反省的。

現代化,看來雖帶動了社會的繁榮富強、科技便捷、自由民主、啟蒙理性等等,可實質上形成了更大的壓迫。早先現代主義文學家藝術家固然還不太了解科技與工業對生態的危害,但已深刻揭發了人在現代化工業都市體制中彷徨、疏離、煩倦、壓抑、心理扭曲之苦,對現代化是否真是進步的、值得傳播的,都頗有質疑。

因此,現代主義或現代文學,我以為實際上是與現代社會背道而馳之物。寫實主義,更是意在揭露,有批判精神。有一度甚至還大興社會主義寫實主義,欲革資本主義的老命。

這些文學,看來乘著社會現代化之狂飆而起,席捲一世,推倒傳統,實則為現代社會之棄嬰。現代社會從不理會其呻吟,仍兀自擴張著它的工具理性、技術思維、機器邏輯、金錢遊戲及科層官僚體制。

這樣的社會,當然也仍然須要文學與藝術來塗飾來點綴,但通行的,並不是馬先生所描述的那些東西,或大部分不是。乃是被稱為通俗的、大眾的讀物。

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正是世俗化。政教分離以來,上帝的歸上帝,撒旦的歸撒旦。世界已不再由信仰與道德統領,代之而起的是慾望。因此它的邏輯已轉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這恰好是禽獸的行為準則。要建構的,乃是世俗的而非靈性的社會。

在這樣的社會中,寫手要提供的是競爭的技巧、成功的楷模、厚黑的心理訓練、教人馴化的勵志雞湯。此外就是緋聞八卦、錢權交易秘辛、飲食男女、刀光諜影、日常生活指南。這些,就構成了通俗大眾文學的版圖。而這個版圖,可要比號稱是嚴肅文學的大多了。

因此,馬先生所介紹的詩文小說戲劇,在這個社會中其實多是極邊緣之物。詩基本上沒人讀,報紙不肯刊、出版社不肯出,只有詩人自我陶醉,美滋滋地幻想戴了桂冠去跳舞。戲劇,大抵乞食四方,劇團都要靠人養,或尋求政商資助。小說,同樣不能望通俗流行讀物之項背。

不僅台灣大陸香港如此,也不僅華文世界如此,歐美也差不多。站在時代風火輪上的,乃是通俗流行的歌、影、戲、文,惡趣溢艷,蔚為巨觀。

所以,如果我來寫新文學史,可以仍採用馬先生的大框架大脈絡,但敘述的主軸可能就會改為通俗大眾文學,因為這才是符合現代社會之肌理與現實的。

馬先生所介紹的重要作家,市場上常找不著他們的書,社會上也沒啥人曉得,寫的東西又不能呈現現代社會之精神,多是些不適應現代的神經質病患之牢騷與夢囈,鬆弛的聲帶,唱著囁嚅的歌。關於它們,至少篇幅應該大予刪減。

而假如敘述主軸改到通俗作品,我們就又會發現這其中受歡迎的,除了上述那些呼應或反映現代社會精神風貌的俗艷篇章之外,還頗有些與現代精神并不符合者卻依然可以受到歡迎,與所謂嚴肅文學之境遇不甚相同。

例如金庸、梁羽生、諸葛青雲、臥龍生、司馬翎的武俠小說,高陽、南宮搏的歷史小說等等。這些作家與作品之受歡迎,反而在於它們有不太接近“新文學”的性質,同樣也不附從於現代性。其文類比較接近傳統,文字的情節內容、意識形態也較趨近於古典。

同理,整個“散文”,我覺得就不是現代文類。無論作家自己怎麼看,現代工業社會的新興文體都只能是小說而非散文。中國人或華文作家寫散文,依循的,也不是西方散文傳統。什麼蒙田、培根、蘭姆、英國小品或近世西方現代作家,都影響稀微;典範只是被近人詮釋過的晚明小品,只不過愈發其小而已。可是即使如此,你若去問問出版社的朋友就知道:散文要遠比詩歌戲劇小說好賣。

也就是說,西潮東漸,看起來現代文學新聲代雄,波瀾壯闊,實則現代文學只是文學領域中的浮漚,小小浪花,遠非主流。而那似乎已被打倒的傳統、已遭揚棄的元素,一方面抵抗著現代化,一方面深入現代社會,與推動社會現代化的大眾通俗讀物既頡頏又儷行,更值得我人關注。

這是就其大脈絡說的,就書中具體敘述而言,我又覺得馬先生真是仁厚長者:因尊重疼惜許多文字工作者的辛勞,拼命列舉了各家名氏與作品目錄,而頗壞史體。

修史不是編目錄、存文獻。一個朝代,入史的不過幾百人,入《儒林傳》《文苑傳》的更是寥寥,豈有什麼阿貓阿狗都放進去的道理?我知道馬先生此書曾因漏列了一些人而被詬病,其實列上去的都該大事削芟,何況沒列的?依我看,圖片基本沒必要,那是鄭振鐸亂搞的惡劣影響。文字則至少應刪一半。台灣部分,如此臃腫;海外廣大寰宇,如此簡素,更是不合理的,馬先生太把在台灣吃現代文學飯的人當一回事了。

 


 

觀音信仰的分化

$
0
0

      昨已由台灣回到了北京。將養數日後,又要南下。因第六届世界华文文化国际学术会议12月4日-6日要在厦门湖滨南路闽南大酒店召開,所以還要去談談觀音文化。有一短論,附請指教。


                     兩種紅面觀音

龔鵬程

一、藏傳佛教的紅觀音

    本屆會議又稱為“2015红面观音及观音文化国际会议”,因此我想從紅面觀音說起。

    由於對廈門紅面觀音信仰缺乏實地的田野調查,因此還不能斷定紅面觀音的具體信仰內容。因為廣東地區也流行紅觀音,但他們所指的紅觀音,只是穿紅衣服的觀音而已,並無太複雜的宗教意義。故廈門的情況還需調查。但一般說來,紅面觀音與藏傳佛教的紅觀音或紅度母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藏傳佛教的紅觀音名號為「大悲勝海」,意即觀音的慈悲願力如殊勝不可思議的大海一般無量無邊。其形像為一面二臂,站立,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

    此外,藏密有绿度母、白度母、红度母等等二十一尊度母的修行法门,要财得子、增福延寿,乃至悟道成佛,都有对机之法可供修习。这二十一尊度母皆非女相,其中红度母就叫红观音,白度母是白观音,绿度母是绿观音,名目不一,都是观世音的化身。

    红观音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他是诸佛至语之化身。身色红光照耀摄世间自在,双眼炯炯悲光视一切众生,口出咒声表说法偏三千,鼻出智慧表消散诸烦恼,双耳表方便智慧作调伏,本原二元表法界与般若智合而无二,身六宝饰庄严表具六度波罗密。

    信仰者又謂:红观音佛父佛母是极为特殊的观音法门,是无上瑜伽的法门,是一切法的总集,也是不共的大法。能见到此法即会有大乐、智慧、光明、精华,亦即遇见此法即会解脱,听见即会解脱,接受此法灌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修持此法,此世即可得到佛果。 这是大解脱的特殊法门,能接受此法灌顶,业障及因果病会迅速消除,修行会顺利,会出现大菩提心、慈悲心,天神及护法神会大力护持,可利益到许多众生,更可得到观音菩萨之大加持,最终可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果等等。總之是極好的。

    紅觀音咒,在藏傳地區也非常普遍。是在六字大明咒之前,加上om ah hum(唵 啞 吽)及hrih(哩紇哩)。om ah hum(唵 啞 吽)一般通稱為三字明,在藏密或唐密中常見此咒。hrih(口紇哩)是觀音的種子字,義即用此一字可代表觀世音菩薩,如西方人用T代表Tony一樣。藏傳常將此字念成shi。換言之,就是:三字明 + 觀音種子字 + 六字大明咒 = 紅觀音咒(大約音如:唵、阿、紅、喝立喝、唵、媽你、趴的妹、紅)。

    此咒在藏傳佛教中,不只常口誦,在唐卡的背面,也常會以此三字分別安於頭頂、口、心等三部位,代表身、口、意三密。《佛光大辭典》說:在密乘修行法中,此三字是極為神聖的字音,若行者能隨呼吸不斷念誦,及至不念自念、念不念了無差別,毫不間斷,就能與本尊合一,契入理體法性。

    日本密教也常用此咒,並常被當做問候語,很多密教道場,員工拿起電話來,回答的第一句話就是om ah hum(唵 啞 吽),就像漢傳佛教的問候語「阿彌陀佛」一樣。

    漢傳無此咒,但《密教大辭典》中,列有紅蓮觀音的真言,來源於《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唐.三昧蘇嚩羅譯),即:唵 嚩日羅二合 達磨一 矩索薩婆 鉢納麼紅蓮 薩嚩 提婆嗢蘖多生一切天 娑嚩二合賀。另《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其所列的紅蓮華手真言則是:唵引 商揭 二合 薩嚩二合賀。

 

    二、藏密觀音信仰起於何時?

 

    據南懷瑾、張尚德說(見http://www.doc88.com/p-18861740390.html),六字大明咒是四臂白觀音的心咒,西藏還另有四臂紅觀音的傳承,此四臂紅觀音法,據說是由蓮花生大士傳至西藏。又說西藏人持誦六字大明咒,至少比漢人早了三百多年。

這種見解是錯的。

观音被尊为雪域怙主、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念诵六字真言嗡吗呢叭咪吽便可得观音菩萨的救渡和庇佑等等,雖說現在幾乎成為“共識”,但事實上這類說法均出現於十二世纪之后。之前的证据和相关史料十分匮乏。

而且松赞干布时期的佛教流行狀況本身就是备受質疑的,敦煌发现的早期史书Old Tibetan Chronicleold Tibetan Annals几乎对佛教毫无指涉,松赞干布与观音关系的记录當然也就從缺。有关的東西,只有十一世纪为大班智达阿底峡发掘的《松赞干布的遗训——柱间史》、年代争议较大的《拔协》,以及十一、二世纪的宁玛派伏藏《玛尼全集》,但都不能證明为观音在吐蕃时期已备受崇拜。

因此,现今大部份學者認為吐蕃时期的观音崇拜乃是后弘期宗教重构运动的一部分,實際上當時观音崇拜远不是后世文獻所描述的那麼普遍且重要。

早在斯坦因伯希和時代,即根据《大乘庄严法王经》译者天息灾死亡的时间,认为六字真言的出现不会早于公元1000年;拉露( Marcelle Lalou以她本人对敦煌藏文写本的研究为基础,肯定了伯希和的见解,又指出在千佛洞发现和在巴黎收藏的成千上万的藏文写本和残卷中,都没有发现有关这一咒语存在的任何一个例证。

後來今枝由郎《敦煌藏文写本中六字真言简析》雖然认为含有六字真言的大乘庄严法王经在六、七世纪即有梵文本,敦煌藏文文书《调伏三毒》(ITJ420ITJ421—1号)中也有类六字真言,又在Pt.37—1号中发现了第三种六字真言,但当时的六字真言充作清除邪恶道路之用,而非像后弘期的那样每一音节是一种摆脱轮回转生和六道的职能。另外它在敦煌文书中只是零星地出现,且與後來普遍流傳的六字大明咒这说明六字真仍有不同,說明了真言和观音崇拜在当时并不流行。要待到《玛尼全集》时,六字真言才成為最重要的咒语,置于全书开篇。

    不過,這並不是說觀音信仰是後來才流行的。敦煌藏文文献觀察,觀音崇拜在9-11世纪已經流行了,只是实用性较強,是民众祈福消灾等世俗诉求的主要对象,與王室還沒掛上鉤。

三、藏密觀音信仰是怎麼來的?

 

    以此為基點,我想繼續推論的是:西藏的觀音信仰主要是由漢地傳播進去,或受漢傳觀音信仰所強化的。

    密教最早传入敦煌是在西晋时期,在敦煌佛爷庙湾发掘出西晋早期白象画像砖,而且敦煌菩萨竺法护译出《密迹力士经》、《八阳神咒经》等多部陀罗尼密典,太康七年(286)竺法护又将梵文《正法华经》译成汉文。此后,自十六国北凉至于初唐,敦煌杂密信仰相当流行。七佛信仰、药师佛信仰、十一面观音信仰、神僧信仰以及以毗沙门天王为代表的天龙八部护法神信仰在敦煌石窟中均有深刻的痕迹。《开元释教录》(730年)中收录了39部观音密教经典,而据牧田谛亮考证,开元26年唐玄宗颁赐沙洲的一部大藏经就是以此为目录编成的。所以在吐蕃佔領之前,敦煌汉密观音已经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受到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崇拜。

 

    從前有些研究,強調敦煌的密教主要是受了吐蕃的影響。如日本田中公明认为吐蕃松赞干布尊奉十一面观音与敦煌出现十一面观音图像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吐蕃占领敦煌以后,将吐蕃流行的十一面观音信仰引入敦煌壁画,从而丰富了十一面观音像的表现形式,一些吐蕃密教的内容也留在这一时期的十一面观音图像中

     然而,這類論者都忽略了觀音信仰在南北朝時期早已流行於中土,密教之傳入中原也比吐蕃早得多,包括十一面观音在内的密教观音在初唐数量已经屡见不鲜。而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观音造像,大部分还是在继承汉密观音传统的基础上再予改造的。因此敦煌的密教观音造像非但不是由吐蕃传来,反而更可能是由漢地所傳。傳來後,又漸影响到后期西藏观音信仰;並在以敦煌为中心宣教動力下,藏密观音崇拜逐渐转向宗教内部,并为政权所用,为后来卫藏佛教复兴后的观音崇拜奠定了基础。

    當時敦煌是我国西北宗教中心和交汇地,汉密自晉朝就已存在,并占绝对主流的地位,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刘真《吐蕃占领时期敦煌观音信仰研究》采用文本與图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印證了這一推測,认为此期的敦煌观音经典传入并影响了吐蕃本土,促进了六字真言在藏区的流行。近期李婵娜的宏文九至十一世纪的吐蕃观音崇拜——以敦煌藏文文献研究为中心》,對此論證尤詳。

林世田《敦煌密教文献集成》則指出:数量较多的写经是与观世音信仰有关的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十一面观音、不空羂所观音的经咒,表明盛唐及中晚唐时期观世音信仰在敦煌地区非常盛行。顯示在敦煌汉人中,观音崇拜是实现世俗诉求的最流行方式。

    但藏文观音经书相对较少,《妙法莲华经·观音品》仅存区区几页,而汉文《妙法莲华经》据方广錩先生统计卻多達7800条,位列敦煌汉文群经之首,《观音经》和其注疏的数量也极为可观(见方广錩《敦煌遗书中的<</span>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显然汉人观音崇拜的热情和程度要高于藏人。

    在這種情況下,藏人的觀音信仰頗受漢人感染,甚至直接以其經典為漢語教材。敦煌就发现有汉文《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的藏文注音PT1239和对音本PT1262PT1239为卷轴装,27 x141cm),正面《大般若波罗蜜经》,背面六行藏文。這两个文本都是為当时藏人学习汉语而做,侧面反映了汉文《观音普门品》的流行。同时,以此为汉语教材,也说明观音經是藏人所接受的汉人信仰之一。

    另外,敦煌汉文密教观音文书中,我還注意到有《观世音及世尊符印十二通及神咒》、《观世音菩萨如意轮陀罗尼 真檀摩尼判行法咒、观世音掷鬼法印第二、梢印法第四、降魔法印第五》、《观世音菩萨符印一卷》之類。用符用印,都顯然是受漢人到教傳統影響而然的。

其中,题《观世音菩萨符咒一卷》的S2498号,子目有19种经咒。先请各方神灵拥护,并云正月一日清晨焚香朝东方拜佛礼佛诵咒,可得神验。随后图符印有洗眼符、难产符、金刚童子随心印、都护身命益算符、观音菩萨印、玉女奉佛印等。符印后注用法,如以观世音菩萨印印身可使万遍病随消散,印后启请文请观音菩萨化作大头金刚,摧伏鬼病。还有观音菩萨随心符、禁刀咒、观世音菩萨坛法、观世音应现身与愿陀罗尼及大悲坛别行法等。后两种坛法还画出草图。

P2620卷亦题《观世音菩萨符印一卷》,符印更多。前亦请诸方神灵,接有“观世音菩萨如意轮陀罗尼并别行法……如意轮王摩尼宝袄陀别行法印通”,“尔时观世音菩萨承如来神力即前而说印曰”内容。卷中画十二种符印,皆有详注。后又标写出多种印。

P3874号题《观世音及世尊符印十二通及神咒》。卷前残,其内画出诸多符印,每印旁写出用桃木或檀木或菩提木等,其下有详注,现存约有十二通符印,但卷中还有不少残空。诸印下皆云“世尊”或“观世音”如何如何。如现存第后第十印文中可见“释迦牟、阿弥陀”字样,下注有“尔时观世音菩萨甚大欢喜……”,后面亦讲“观世音菩萨心印”等。此外,讲特殊的护身符P3835背面,《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法》记有多种符印。“波头摩印”威力无比,其印图中正有:观世音字样。其如意轮印也即“观世音如意印。”

总之,此数种《观世音菩萨符印卷》格式略同,都是先请诸神灵,续录符印,并加注说明,后面还有坛法。

   观音经卷中还有疗病方。一为P2637《观音菩萨最胜妙香丸法》,此卷还有涌泉、吃草、出毒虫等药方。S6978号题《观世音菩萨治头痛咒》,是梵文咒语,还有一种《观世音菩萨行道求愿咒》。這些符印、藥方與道教的關係是不言而喻的。印,多非手印,而是屬於道教文字崇拜的印章。

 

四、觀音信仰在藏區的王權化與國族化

    也就是說,吐蕃雖已有觀音信仰,但是在敦煌地區逐漸發展擴大了,並漸影響於全藏。擴大之機,則與藏族的民族認同之形成有關。

    因為西藏地區雖然早有歷史、有人類活動,但後來成為藏王的,卻非本土人士。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禿髮氏樊尼才率眾入藏,成為西藏贊普(btsan-po)王朝的第一位藏王。其後,樊尼與其所率部眾跟當地民族再一次融合,始形成今日藏族。《舊唐書.吐蕃傳》記:

吐蕃,......或云南涼禿髮利鹿孤之後也。利鹿孤有子曰樊尼。及利鹿孤卒,樊尼尚幼,檀嗣位,以樊尼為安西將軍。後魏神瑞元年,檀為西秦乞佛熾盤所滅,樊尼招集餘眾以投沮渠蒙遜,蒙遜以為臨松太孚。及蒙遜滅,樊尼乃率眾西奔,濟黃河,逾積石, 于羌中建國,開地千里。樊尼威惠夙著,為群羌所懷,皆撫以恩信,歸之如市。......以禿髮為國號,語訛謂之吐蕃。

  《新唐書.吐蕃傳》則說: 

      或曰南涼禿髮利鹿孤之後,二子曰樊尼、曰檀。檀嗣,為乞佛熾盤所滅。樊尼挈殘部臣沮渠蒙遜,以為臨松太孚。蒙遜滅,樊尼率兵西濟河,逾積石,遂撫有群羌云。

依上記述,鮮卑族拓拔氏的北魏太武帝消滅北涼的沮渠氏(西元 439)後,禿髮樊尼率眾入藏,成為藏地之王。此處也指出「吐蕃」一詞是來自「禿髮」的語訛。傉檀被熾盤滅時為西元 414 年,此時樊尼率眾投奔北涼的沮渠蒙遜,當上臨松太守,應是受到重用,一直到 439 年蒙遜被滅,樊尼在北涼住了 25 年,而後才赴西藏。由於北涼沮渠蒙遜父子是有名的佛教推動者,所以樊尼及其部眾當時難免不受佛教的薰陶。由於樊尼率眾入藏後,當地文化頗有提昇,又由於他們信仰佛教,因此,藏地後代傳說就變成了這樣:

「西藏人種為觀音菩薩化出之猴與羅剎女兩相交合而生出之後代。」 「類父性的孩子思想敏銳,悲心廣大,內心善良;類母性的孩子多是赤面,惡業深重, 稟性頑強。」 「眾敬王的後裔百軍王的兒子,被驅逐到西藏雅隴地區,被當地十二個苯教徒看見,迎接為王,稱作尼赤贊普。」(第五代達賴《西藏王臣護法記》,佛教出版杜,1985 年)

以上這類傳說,應即是樊尼入藏為尼赤贊普後,後代神化所形成(赤是座位,贊普是王的意思)。觀音菩薩化出的「猴」象徵外來文化較高的樊尼部屬, 屬於王族,而「羅剎女」象徵當地文化較差的原有藏族百姓。

    依此,本來在秦隴一帶活動的部族,本來就信仰佛教,入藏以後,成為了王氏,遂自附於觀音信仰以自尊隆,便不難理解了。观音被尊为雪域怙主、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念诵六字真言嗡吗呢叭咪吽便可得观音菩萨的救渡和庇佑,乃漸漸宣揚起來。西藏被说成是观音菩萨开国之处,曾经君临西藏的君主或佛教教主,如达赖喇嘛,便被信為观世音的化身,他曾住过的拉萨宫殿,便叫做布达拉山,即普陀洛山,观音的净土。

    早先,北魏魏文帝(453-465在位)在云冈开凿著名的昙曜五窟(云冈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時,每一窟中都有一尊大佛,五尊佛是仿照在他之前的五位皇帝(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的相貌、身形雕刻而成,象征他希望创造佛权统治。同屬鮮卑族,卻與北魏有過對抗關係的禿髮樊尼,對此絕不陌生;他依託當時流行於西北的觀音信仰,方法正相類似;結果他本人也就成為了觀音的化身。

    无独有偶的例子,是雲南白族在南诏与大理国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唐、宋两代),也有相同的情況,阿嵯耶(Acuoye)观音,被視為该国的创立者及皇室的守护神,因而民眾同样将观音作为皇室的象徵。

    范德康(Leonard W. van der Kuijp)在the Dalai Lamas and the Origins of Reincarnate Lamas一文從另一個角度判斷观音成为雪域怙主是11世纪的创造,而其与松赞干布的关系可能追溯到更早,这与噶当派宗教活动,尤其是仲敦巴('Brom ston pa Rgyal ba'i 'Byung gnas)的弟子将其作为观音的化身有很大关系。该崇拜被阿里王室迅速接受并宣传,以使自己置于西藏佛教文化的中心。而在这个新的信仰崇拜形成的过程中,《松赞干布遗教》和《玛尼宝训》起了很大作用。

    热琼巴·多杰札巴(Rechung Dorjetrak1084-1161)則以文献Thugs rje chen po phyag rdzogs zung 'jug gi dmar khrid为例,说明当时对于观音崇拜还需要进行辩护,直到《玛尼全集》才明确化。而松赞干布与观音菩萨确切关系的记录最早也要遲至1167年,並需由《玛尼全集》进一步发展这一传说。所以:虽然吐蕃时期已有观音信仰,但雪域怙主等崇拜却是十一、二世纪之后才产生的后弘期教法bstan pa phyi dar);同样,后弘期松赞干布才成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观音地位的抬升是由当时混乱的社会政治形势所决定的,统治者必須藉此稳定统治秩序。

    這類研究與我上述說法均不矛盾,顯見觀音信仰已越來越國族化、王權化。

 

五、早期紅觀音修行法門

 

    回到紅觀音。

    敦煌所出ITJ754/6红观音文书,很類似无上瑜伽密续,并且与敏珠林伏藏的不共大红观音(thugs rje chen po)传承仪轨近似。卷轴装,七十二行。其中說道:

圣自在世音身体呈色,上身着红衣,下身遮裙(bati),(以)冠冕、耳颈饰珞、、臂、手,俱是,右手施施畏印,左手于之正前方持光明宝灯,得“唯我”之我慢,坐于日轮莲花座上,得我慢 ,又想“hri”字,于十方放射光芒中升起佛之誓愿,除一切生之障,复又聚。母(光?)中有一白衣天母,束与主尊一致。想其居于己之左轮内,在父母之三位中,安立于最胜之三字咒(o ah hu) 。父母二之方便智慧大喜生出之菩提心,向十方放光明,升起佛之誓愿,除有情之障,复又聚。其中于方之辐条上生起白色金窈窕母,佩冠冕、耳颈饰珞、、臂、手,俱以宝饰,以宝饰手握金拳,常置髋侧想其居于月花座方之金窈窕母,南方之金花母,身体呈色,手于中;于西方金歌母身体呈色,手持琵琶;于北方金天母舞蹈女,身体呈绿色,手呈舞姿;于南隅,金妙香天母,身体呈浅蓝色,手持香;于西南隅,金供花天母,身体呈紫色,手持花;于西北方,金天母供光女,身体呈浅绿色,手持供;于北隅,金妙涂天母,身体浅绿色,手持妙涂,严饰束及 座次与窈窕母等同,想其居于月花座上,父母二之喜之菩提心,于十方放光明,念mahaakihupha”,复又聚。东门为忿怒明王阎罗Yamāntaka)坏者所,身体青色,三眼牙,戴噶巴拉冠,佩新鲜头颅项饰、毒蛇之箍、臂,旺火中央之金石上呈伸屈 ,虎皮下衣,象皮上服,右手持金刚钩,左手铜号角 ; 南方忿怒尊大力明王(Mahabala)所,身体深, 右手持索;西方之门为忿怒尊马头明王(Hayagriva)所,身体呈深色,右手持;北方之由甘露漩明王(Amtakuṇḍalī)所,身体呈青黑色,右手持,左手亦持,忿怒尊明王严饰束与座亦与魔明王同,如此于心净观修,在此月之上,置密咒之光明种子字,念父母之修习仪轨一千零八遍以上直至无穷,念天母与忿怒尊明王一百零八遍以上,竭所能,若欲以咒与手印迎本尊,以歌舞供 ,忏悔作,下誓愿,祈成道果,本尊与越量宫变光明,收聚于身,为无修。且通念想本尊,以密咒与手印身。

该文本的本尊是一面二臂红观音。据宁玛派谈锡永上师说,在教授无上瑜伽时,鉴于其甚深和秘密性,上师会只公开导引法,而后口授仪轨;或者先公开导引法,令信众修习熟练,而后教授仪轨。而该文本开头结尾十分完整,仪轨却仅记录了加行和生起本尊,没有更多的仪轨内容,故此可能为红观音仪轨导引法。

    同时该文本的前半部分应为宁玛派本尊生起教授中的不共加行。据嘉初仁波切《宁玛巴本尊生起教授——无二双运明穗要解·正行根本瑜伽修法之初分》所述,在建立坛城、生起本尊座的过程,有一个步骤就是观想三角锥形的 法源dharmadayo),并在此倒置的三角法源上,先出现一Ya字,其后转为一风坛城,其中央有一十字金刚杵,四周有呈暗绿色的风烟旋绕流动。风坛城上生起一Ra字,后转面为红色三角火坛城,外有火焰围绕。火坛城上出生一Ba字,转为白色圆形水坛城,其为白光所绕。水坛城之上 出现一La字,转为金黄色方形的地坛城,其为金色光明环绕。地坛城上再出生一Su……随着便是生起越量宫。这显然敦煌文本中的加行部分吻合。

    在红观音与佛母、属于五部空行的白衣天母双运中,白衣天母居于本尊之右而非与本尊拥抱。这说明本尊本身已为智识双运,故不与佛母性交。同时该曼荼罗内有瑜伽密续十分普遍的八供养天母(东方白色金刚窈窕母、南方之蓝色金刚花母、西方红色金刚歌母、北方绿色金刚舞母、东南浅蓝金刚妙香天母、西南紫色金刚供花天母、西北方浅绿金刚天母供光女、东北浅绿金刚妙涂天母)。这些天母既是对本尊的供养,又是修法者心性所显的识境,故该修法很可能已经到达阿底瑜伽的层次。

    這顯示:作为修行者的密修内容,观音修法当时已然成熟,阿底峡入藏之前就已经有成熟的观音修法存在於敦煌了。

 

六、中土觀音信仰的東西分化

 

    观音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頗不相同。上述藏密的發展似乎可以讓我們發現中土觀音信仰發展的東西兩型分化:一種是向西北西南,與國族、與王權結合;與漢地東方偏於民眾、世俗化、個體救濟的形態頗不相同。

    我国華北東南地區,乃至日本、韩国与越南,皆视观音为禅修者的智慧典范,同时也是特别照顾孤苦與妇女的慈悲女神,關心的是世俗人生的生老病死、生兒育女、吉凶禍福。

像日本就甚至還有泷见观音“。說是观音像倚岩而坐、眺望飞瀑,造型优雅,猶如杨贵妃,所以又昵称为杨贵妃观音。京都泉涌寺及横须贺青云寺均有供奉,膜拜后可让女人愈来愈美,遇到好姻缘。还有種如意轮观音,六臂像、单腿盘坐,姿态优美,是女性追求性感的表徵,大阪观心寺及京都醍醐寺是朝拜胜地。若想要让恋爱百发百中,则要拜不空羂索观音。羂索指的是猎捕鸟兽鱼类的绳索,女性向不空羂索观音祈求,希望她们相中的猎物也同样插翅难飞。除此之外,日本馆林市见性寺还供奉一尊特殊的观音,是裸露下体像。馆林市当地的男人更把去看脱衣舞戏称为去见观音。

這看起來有些荒唐,但試想一下中國也有“鎖骨菩薩”的故事便可瞭然了。鎖骨菩薩人盡可夫,以濟人色慾之需,而一向被是圍觀音化身。其實是同一個道理,講觀音總是跟窮苦卑賤的人在一起,降到社會最底層去救人度眾。

    但西藏,乃至西南方向的斯里兰卡、东南亚,观音跟王室的关系卻非常密切。觀音主要是跟權貴在一起的。国王常被神格化,視為觀音化身或後裔;觀音則被塑造成具袪邪能力的宇宙性大神,而这些神又保护著王室。

    例如柬埔寨真腊时期的波婆跋摩二世将觀音稱為“世自在”或宇宙主宰,当作是他的神,为祂造像,予以崇拜。阇耶跋摩七世又在安哥城(Angkor  Thom)中央建造巴戎寺,且定佛教为国教。巴戎寺中,耸立着刻有「神王」巨大雕像的高塔,仿世自在的模样。不仅国王本身被视为菩萨的化身,他的第一位夫人阇耶跋阇德毗王后,死后也被铸成菩萨的胁侍的雕像。

    同样,十五世纪后的锡兰国王与十三至十五世纪的前伊斯兰爪哇国王,都信奉观音为护佑家国的神祇。南越南的占婆国的因陀罗普罗诸王(约875-920)也奉观音。因陀罗跋摩王二世也于西元八七五年建庙供奉观音,并以混合着他与观音名字Sri  LaksmindralokeZvara  为这栋建筑物命名。

   敦煌地區的觀音信仰,本來也屬於世俗性的,後來才逐漸與吐蕃王權結合,而漸成為西藏守護者,走向王權與神權。

    紅觀音崇拜及其修行法門,乍看之下似乎僅屬於個人修行之事,但放在這個大架構中看,就絕不只是個體修行這麼簡單。

    因為重視修行正是神秘化的一種徵象,表示要通過修行,且修此法門,才能獲得某種權力。在世俗化的觀音信仰中,就不會重視這些修行,法門也會越來越簡單,例如只要發心、只要稱名、只要喚苦,觀音自然就會來救你等等。甚至觀音會在你有難時主動伸出援手,不論你是否信仰祂。

    所以即使也念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咒語或修持的功能也不是“獲得”(獲得大乐、智慧、光明、精华、珠寶、富貴、神通、此世即可得到佛果等等),而是“解除”(解除一切苦厄)。

    就此而言,廈門的紅觀音信仰,應該與西藏紅觀音頗不相同。姑且推論如此,提請指教。


 

談易49/50

$
0
0

龚鹏程谈易之四十九:戒慎自修 成圣成贤

君子以恐惧修省。

震卦的象辞。

震,震上震下,是雷声震动天地的意思。本卦很简单,就是说打雷时雷声很大,令人恐惧,此时君子若能因而保持这种戒慎恐惧之心,努力自修,自然就会有好结果。

儒者之学,重在自修、自省、自律、自学,因此我曾介绍说它是一种靠自己成就为圣人贤人的自力哲学。善之根本动源在自己身上,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即是这个道理。

但人一般时候却又常常浑浑噩噩,潦草苟且度日,我们一般人平日即是如此。怎么样才会忽然有“欲仁”的念头发起来呢?这就往往须要一些机或缘,如孟子说“乍见孺子之入于井”那样。人都有善性,但平时没体会,也常未发用,忽然碰到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去的时机,一时惊觉,恻隐之心油然而生,遂常会发声救阻,甚或冲上去救人。

这时,那种“道德意欲”可说是生于自然的,与身体感联带在一起,会在心上一震、头皮一麻、皮肤战栗、喉管啊声。孟子讲性善,就教我们时时回顾自己在这种自然情境下的反应,或揣想自己曾有此类情境,而体认到我们本有的本心善性,生出“欲仁”之念,并将此心此念涵养扩充开来。

孟子的雄辩,大家都熟悉了,但可能大家还没注意到他的渊源。源头就在《易经》这一卦。天雷勃发,声震百里,谁都会有怵惕恐惧之感。当年黄侃先生积学兀傲,骂遍学林,真是睥睨不可一世,但他最怕打雷,雷电一震,他老先生就钻到桌底下瑟缩不已。天地之威,如此震慑诸方,故此卦名之为“震”。而这个震字,同时也就表现了心地上的震动。

《易经》即于此教人掌握住这个时机,体会这种震怵,由此生出道德上的意欲,进而“修”之。也就是孟子说的涵养、扩充,形成道德的行动,改变我们自己,使自己成为仁人善人。

以上是理论的说明,《中论·虚道篇》具体讲了一个例子:“昔卫武公年过九十,犹夙夜不怠,思闻训道。命其群臣曰:‘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朝夕交戒。’又作《抑》诗以自儆也。卫人诵其德,为赋《淇澳》,且曰睿圣。凡兴国之君,未有不然者也。故《易》曰:君子以恐惧修省。”

《抑》与《淇澳》都是《诗经》收录的诗篇。卫国人十分怀念这位老国君,因为他修身不怠,自强不息,长怀戒慎恐惧之心,唯恐失德,故令人敬仰。


龚鹏程谈易之五十:“止”的智慧从修身来

 

[摘要]不失时,要靠智慧做判断,君子“思不出其位”,要止在应该止的地方。止不只是要有对时机出处进退的判断,且是一种具体的工夫。许多人止不住,未必是他不知该止的道理,而是管不住自己。

 

龚鹏程谈易之五十:“止”的智慧从修身来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卦的彖辞。

艮,艮上艮下。艮有山之象,一座大山挡在前面,象征人与事皆不相交通,此时“行不得也哥哥”,只能止步。止则吉,硬闯蛮干就会有凶有咎。

彖传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即由此体会来。大山阻障,只能静止,是消极的;由此体悟到动静不失其时,则是积极的。

不失时,要靠智慧做判断。在“上下敌应,不相与也”的时代,君子应该“思不出其位”,做好自己的事就好,超乎自己位置的事别去管,因为那不仅是徒劳,而且侵官添乱,于事非唯无补,更易惹祸,故彖传说:“艮其止,止其所也。”要止在应该止的地方。

大原则如此,但如何止呢?止不只是要有对时机出处进退的判断,且是一种具体的工夫。许多人止不住,未必是他不知该止的道理,而是管不住自己。爱管闲事的人,要“思不出其位”,岂不难哉?因此止还有工夫要做。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六二:“艮其腓,不极其随,其心不快”,即讲两种状况。艮其趾,说脚步停下来了,止,故能无咎,利永贞。艮其腓,说脚趾虽止,腿肚子还在动,这就没法真正静下来。

六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限是身体中段,夤指中脊的肉。本爻承上而说,上面是说脚趾静了,小腿肚却仍在动,这里就说此种内在的躁动若不能控制,势必发展到身体与心都被烦恼灼烧了的地步。

以上三爻是不能静定的状况,树欲静而风不止,不至于危厉不已。以下三爻反过来说能止之动效。

六四:“艮其身,无咎。”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上九:“敦,良吉。”艮其身,谓整个身心都能协调一致,达到静定安止之境。故象传曰:“艮其身,止诸躬也。”王弼注:“自止其躬,不分全体”。全身心的止。艮其辅,则是嘴巴也能止。辅是辅颊。能管得住嘴,称为艮其辅,要“言有序”,不乱讲话。最后才能整个人像山一样,敦厚稳重,止在那里,却予人庄严泰然之感,此所以大吉。

艮其身,是修养;艮其辅,是表现。许多人在时局不能行时,虽然也能止,但一来其止大抵出于无奈,故中心颇多愤懑。二来虽也有些人能安时处顺,知机知止,养晦韬光,却往往不能不讥弹时政、臧否人物。不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之道理,以显示自己的精明。

此皆危身之道,而又无补于事。故爻辞特别点出止应艮其辅。古笑话说曾讲一人不会说话,每触人霉头,大家都不爱理他。某次乡人宴客,他答应绝不乱讲话,大家才让他去了。果然终席止口,未发一语,众皆称之。但终席道别时他还是忍不住跟主人说:“今天我来吃你小孩满月酒,可是一句话也没说呀,将来你这小孩出天花可别赖我!”这当然是笑话,但笑话是由生活中提炼来的,我们现实生活中比这呆子更不会“艮其辅,言有序”的人太多了!

本卦由于涉及修身具体工夫义,因此影响很大,许多讲修炼的人都强调它。宋明理学家讲的方法,另详我《儒门修证法要》,此处另介绍两家。

一是道教的内丹中派。这一派以元代道士李道纯为代表,其功法融汇三教而以中和为旨归。中和乃儒家宗趣,李氏之说也由《易经》《中庸》发展来,著有《三天易髓》《中和集》等。其功法,后来闵小艮归纳为“中黄直透法”,亦即不用一般道家的气脉升降、周天流转之法,仅修中脉,不由任督。此法,明清修炼者一般均称为艮背法。因艮卦卦辞说:“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故称此名。

另一个例子是明末福建创建三一教的林兆恩。林氏之所谓三一,是三教归一的意思,归到哪呢?归到儒家。具体修炼则是艮背法,《林子全书》元集第四册《艮背行庭》:“易曰:艮其背。背字从北,从肉。北方水也,而心属火。若能以南方之火而养育北方之水焉,《易》所谓‘洗心退藏于密’者是也。其曰以念止念者,盖以内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也。”

他以莆田东岩山宗孔祠为中心,四处传教,信徒甚多,现今东南亚各地还有数十万信徒。这套功法具体可以治病、健身,又称“九序心法”,有九层功法。其法与中黄直透不同,乃是摄心于背,谓背为五脏之根,意守于此,使心不外驰,渐渐萌生良知良觉,水升火降。然后再转周天,调和五行。接着还有金液通关、玉液通关、凝神气穴、安土敦仁诸法,以结阴丹。再采元阳之气,九转以成金丹。

由艮卦发展出的修炼法还有很多,不细说,《易经》广大,一卦一爻均能沾溉无穷,读友们稍体会之即可。


 

韓國發展儒學的啓示

$
0
0

应邀赴韩国参访,遂率山东规划院、上海孟母堂、湖州安吉灵峰讲堂、保利文化、杭州复性书院、中山四为书院、忆树中国风服饰等团体的朋友们往游首尔及安东。

其过程,已另发微博或见于各社团之微信平台,兹不赘述。这里只是稍微综合地说明一下韩国儒学发展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参镜之处。

一是政府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我邦。

例如韩国有国学振兴院,我们没有;有儒教文化博物馆,我们没有;有省级的安东文化院,我们没有;有儒家文化数码馆,我们没有等等。

韩国总统朴槿惠可以公开宣布安东是该国的精神文化首都,因为当地保存儒家文化古迹文物较多,我国则没什么主政者公開說曲阜應是精神文化首府。

韩国政府发行的纸币,一千元上头的人像是大儒李退溪,五千元是大儒李栗谷,一万元是李朝世宗大王,五万元是栗谷的母亲女画家申师任堂。自古儒家强调的“道尊于势”观念,尽见于此,国家之尊儒重教,不言可喻,中国如何?

事實上韓國的儒學國際化也比我們早,三十年前國際退溪學研究就很熱了。近年政府利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機會,大打儒學文化國際牌,更非我們所能及。繼端午節之後,宗廟祭祀及禮樂、儒教雕版都已成功申遺;中醫、風水、書院則已提出申遺。這些都是令人看了著急的。

二是孔庙、书院、书堂仍是活的,仍在发挥着传统作用。

什么作用?

首先是祭祀。依然通行春秋丁祭释奠礼。而我们一般孔庙与书院不是划归文物部门当古迹管理;就是属于旅游部门,做旅游点,设摊卖冰棍茶叶蛋;或大門深鎖,或门可罗雀,徒成闲置空间;少数則闢为古玩花鸟雜貨市场。近年开始有些祭祀了,但连台湾都只在九月廿八孔子誕辰日祭,春秋丁祭之传统久焉中绝,目前仅我都江堰文庙等在努力恢复中,韩国则是没断的。

其次是教育。我们無現代式的儒家大學,韓國卻有成均館大學。我們的孔庙书院已无讲学功能,韩国亦不然,各地书堂书院,颇有数百年不断的教育传承,仍有学派、有家法,师弟关系严谨。

再则是教化。教化分两部分,一是传统书院刻书印书的文化传播功能,韩国于今仍多有延续。我們的書院僅剩空殻子。二是教化乡里,仍保持着宋明理学家以宗族法和乡约去教化社会一般民氓的风气和教材教法。

正因如此,韓國有具體的“儒林”,我們沒有。儒林是由各地鄉校、書堂、書院、大學,以及由中央到地方的“儒道會”綜合而成的。不僅如此,韓國承認儒教為正式宗教,因此願意以宗教方式信仰儒家的百萬信徒更成為儒學的堅強後盾。

这些,我们都没了。近年才开始推展乡村儒学或儒学社区化,古村落保护重建时也颇有人想植入此一功能,但刚起步,才萌蘖呢!

三,社会上尊儒重教之意识具体见于言行,融于生活。这点难以解释,须切身体会,但可举二三例。

    先說大的,儒學的社會經濟支撐。成均館大學的支持團體,就是著名的三星財團,因此財力雄厚。而SK集团成立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也特別強調东洋学研究奖学项目,其International Scholar Exchange FellowshipISEF,国际学术交流支援项目)从2000年开始启动,每年从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蒙古等)资助50名学者在韩国从事为期一年的研究,提供研究经费、研究室,举办学术讨论会、参观等。此外還积极促成了包括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及蒙古国立大学、越南国立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等个国家的十四所著名大学成立亚洲研究中心“。同時還支持北京论坛”“上海论坛其他国际学术会议,在亚洲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國目前沒有這樣的財團和國際學術推力。

     再說小的。我这次去首尔拜访成均馆大学时,参观孔庙,庙方就致歉说:“今天不能隆重接待并安排祭拜了,因为另有一個家族已预订了今天要来此举行祭祀,我们得先去忙。”而那祭祀之所以隆重,是因為一切按古礼来,须换礼服,跪拜如仪。在我们这儿,社会上谁会如此?

安东的家长们送小孩去青少年礼仪培训学校习礼,大人自己则去儒士文化修炼院讓自己成为现代儒生。该院今年学员就达七万人,都是自愿去的。须知安东总人口不过十八万,而竟有那么多老老小小去习礼,愿意训练自己成为儒生,社会意识的强大支撑无疑是一大关键。包括前述乡校书院之活态发展,也与此有直接关联。

當然也有人质疑說我們生活上接觸到的韓國人好像也不怎麼樣,或認為他們的作為中仍不免有做秀的成分等等。是的,我也不否認會有這種情況,但以上所講,主要是結構性的,我們應由此深入體會。

也有朋友問道:韩国不是把汉字都废了吗?传统文化还怎么保存?

其实生活性的保存本不待于文字:中国古代乡下农家愚夫愚妇,谨伦常、行孝悌、尊儒重教,过一种儒家式的生活,也即是如此的。教养体现于岁时丧祭、风俗礼仪、视听言动、應對進退中。

而其間的读书人,则既读著古书,古典汉字汉读自然熟习,亦并不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已然尽废。

例如我去拜访李退溪十七代裔孙李根必先生时,老先生已經全聋,故仅能靠笔谈。能韩语谚文者用韩文,不然就用传统汉字,简化字老先生是看不懂的。因此同行仅能写简化字的朋友这时就反而無語了。

我们去乡校时,发现其释奠礼的仪程上注明结束时要大夥兒一齐“读约”。同行友人不知要读什么约,我解释说是读白鹿洞书院规约和朱子吕祖谦所订的乡约,陪同的书院掌议朴东均先生立刻用古汉语朗诵了这两个约本和李退溪的乡约细则。同行诸友皆大表惊異,因为这种古典吟诵法,目前我国大約只有張本義先生這類人才會,已绝少了;现今推行的多僅是现代歌唱。

若说这只是少数秀异分子才能如此,则另一例子或许你也可参考。

安东有個河回村,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至今仍有村民在其间生活著的古村落。该村与我们一般古村落所呈现的衰败老旧形象颇不相同,姑且勿论,仅说那家家户户门上贴的联语门帖:舜之乾坤、尧之日月,千灾雪消、万福云兴,爱闲静、守明真,及各种堂名斋号,都是用毛笔,各户人家自己写的,书体各异,水平不一。可是,我们各省书协主席副主席們能达到这些村民的书写水平吗?嘿嘿,我看难呐!


 

昌黎書院竣工

$
0
0

江西宜春的昌黎書院,已重建了,本月三十日就要舉行竣工典禮。

這書院,乃是毛靜兄發掘並主持重修的,督我襄理其事八月廿日我們去工地拆卸大樑時,又發現舊樑上有硃砂筆寫道:“大清嘉十五年,歲次庚午,仲秋月上浣穀旦,袁州府知府邱鵬程、宜春縣知縣龔景沆督理,宜春廩膳生員劉培莊捐貲重修。”諸君稱奇,謂上頭恰好記錄了我的名字,此院與我當有夙緣,因此我也老實不客氣地忝顏當起山長來。寫了一通碑記、一副匾額、一首聯語,皆附於後,請師友指正。

三十日儀式情況,毛靜亦已有了很好的安排,嵩陽書院、嶽麓書院的朋友也都會到。我自己亦兼白鹿洞書院山長,故這次可算是難得的幾大書院之會盟,未來在書院史上必定是值得大書一筆之事。故亦附載儀程以供參考。 

 

重修江西宜春昌黎書院碑記

 

韓文公以諫迎佛骨,直聲震天下。既貶潮州,除弊興學,士民振賴之,遂量移於袁州。在袁整齊俗,不買人為奴,益獲庶氓愛戴。蓋飭躬示教,驗捷於龜蓍;範眾樹規,亦明著乎典型。故宋皇祐五年祖無擇知袁州事,即於府學明倫堂西側建祠以為崇祀。元末毀於兵燹。明正統十四年,知府姚文重建於宜春臺側。嘉靖廿八年知府劉廷誥、宜春知縣徐栻等復修葺為昌黎書院,以陶鑄人才。清光緒廿九年,世慕西潮,始改為袁州中學堂。民國三年,改稱江西省立第八中學;十六年,改為宜春中學;次年又改為省立第七中學;廿二年復改為省立鄉村師範學校。名制不恆,而以此繼述先生之志則一也。唯時世荒亂,物事靡常,至今僅存嘉慶十五年所修主殿兩進東西廂房各一進,祠韓文公暨鄉賢名宦,另附花園一區而已。屬於宜春臺公園側隅,衰頹斷爛,觀之嘆,匪能崇先生、興教化矣。南昌大學劍川毛靜,振奇士也。適於西曆二零一五年掛職袁州,分管文化史志,遂以修復書院為職事。萬載縣文化館長劉覺民氏家族則慨捐八十萬元以為貲助。故自七月起,鳩工重葺,並徵為山長焉。夫昌黎韓公,所謂挽狂瀾於既倒、障百川而東之者也,匹夫振其志,遂可以為百世師。孟子曰:“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今祠韓公,且以其地為書院,命意豈不在斯?後之學人,知必有聞風而繼起者也。乙未立冬廬陵龔鵬程謹記於北京大學

 

       昌黎書院聯

天爵修,先生原性原道以申其義;

物華人競,我學聖學賢而塞其流。

 

昌黎書院竣工典禮邀請嘉賓名單

20151230

一、江西省外嘉賓

國務院國學研究中心顧問、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昌黎書院山長龔鵬程教授;

湖南嶽麓書院鄧洪波教授;

河南嵩陽書院山長、開封市文物局宮松濤副局長(代表韓愈故鄉);

北京七寶閣書院院長馬利華先生;

捐資人代表劉小平、劉衛平先生; 

二、江西省嘉賓

江西省督學、中國書院研究會副會長、江西書院研究會會長胡青教授;

江西省國學文化研究會會長、江西省贛文化研究所所長胡迎建研究員;

 中國書院研究會副會長王立斌研究員;

 中國書院研究會副會長、江西白鹿洞書院管委會主任黎華研究員;

 南昌大學博物館陳維茜副館長;謝明洙、吳小吟、郝江川、戚朋老師;

 江西省書院研究會副會長黎華、賴功歐、李希朗、張勁松;秘書長郭宏達;

 江西高校出版社花傳貴總編、南昌廣播電視臺“書裡書外”欄目組;

 南昌職業學院副院長章榮達、學院國學研究會會長陽;   

三、宜春市

 宜春市人民政府市長蔣斌;

 宜春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任桃英;

 宜春市委宣傳部長袁川;

 宜春市政協副主席幸志強;

 宜春市歷史文化研究會長劉密;

 宜春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袁贛湘;

 宜春市文化局局長李光發;副局長陳小牛;

 宜春市史志辦副主任鮑炎;

 宜春市博物館館長葉彪、副館長張慶久;

 宜春學院科研處處長陳榮慶;

四、袁州區

袁州區區委書記鄭聲寶;

袁州區區長魯旭東;

袁州區區委常委、副區長孫智紅;

袁州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敖幼平;

袁州區區委常委、組織部長何彬;

袁州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曾海;

袁州區副區長李勇軍;

袁州區區長助理毛靜;

文廣局、教育局、旅遊局、宜春四中、文化館、靈泉街道、下浦街道等單位負責人

文化界代表嚴興河、吳靜男、蘇茂盛、田斌、高松萍、雷子龍、黎紹華

古琴家王盛、畫家王鑒;茶藝師潘湘月、漢服社朱敏;

 

昌黎書院竣工典禮程式

時間:20151230日上午818

地點:宜春市袁州區昌黎書院

主持人:毛靜

程式

1、介紹來賓(3分鐘);

2、宣讀賀信(5分鐘);

3、領導致辭(5分鐘);

4、嘉賓及捐資人致辭(5分鐘);

5、山長致辭(5分鐘);

6、為相關牌匾揭牌及《袁州鄉土文化研究叢書》發行儀式;

   1、韓文公祠揭牌;(揭牌龔鵬程、蔣斌)

   2、南昌大學博物館教學研究基地揭牌;(揭牌陳維茜、任桃英)

     3、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第四軍軍部舊址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鄭聲寶、魯旭東)

   4、昌黎中學;(揭牌曾海、李勇軍)

   5、《袁州鄉土文化研究叢書》發行揭幕;(揭幕敖幼平、孫智紅)

7、參觀書院

8、茶道、香道、漢服表演(五分鐘)


 

談易51/52/53

$
0
0

龚鹏程谈易五一:守正渐进才能成功

龚鹏程谈易五一:做人秉持正道循序渐进

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渐卦的象辞。

渐,艮下巽上,有渐进之义、有舒缓之象,故卦辞说:“渐,女归,吉利贞”。

女子婚嫁,若占得此卦当然颇吉。男子占此,则表示应依循正道,循序渐进,所以彖传说:“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

象传也说:“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风俗之成化,本来就急不得,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而后可以胜残去杀矣”,讲的即是这个渐字。我曾听范增说孔子此语表示要废除死刑,错了,孔子说的是风俗之变。渊源则在此卦。

全卦整体含义如此,各爻又各有表述。

初六是“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大雁到了江干,比喻人处在低卑之地,此时虽处境危疑且有小人进谗言,却也还好,并无大碍。干是平缓之地,平声,李白诗:“同居长干里”、杜甫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不能读去声。現在杭州人說他們的江干區、南京人說他們的長干區,都讀成幹,大謬。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大雁由江干水边进而上到岸上磐石了,居处较为安逸,故有饮食之乐。衎衎,喜乐貌。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禦寇。”大雁进至陆地上,应该更安逸了,但安逸太甚结果却糟。一方面,丈夫外出游荡,不肯回来,与诸邪佞小人或淫女相狎;一方面,女人在家也不守妇道,非夫而孕,结果堕胎了事。因此结局为凶。可是这一爻若占禦寇之事却颇吉,因鸿渐于陆,居高望远,利于警戒。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大雁飞到林木上或屋椽上了,十分安全。

九五:“鸿渐於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大雁又升到丘陵之上,形势更好。妇人好多年都不怀孕的,也都怀上了。象征三年有成,事业渐具规模了。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爻辞与九三重复,且不协韵,因此江永、王引之、俞樾都认为“陆”字是“阿”字之误。阿与仪古代同韵,《说文》:“阿,大陵也。”指大雁飞到更大的山岗上,事功告成,其羽毛显示出美丽的光辉,足以为万物之仪表。

这当然是上吉之象,但熟悉《周易》者却都知道:各卦之上爻往往蕴含戒惕之意。因此,居高位、仪天下之同时,象传就说明此时正须戒慎:“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不可盲目乱动,呼应了卦辞“进以正”的整体规定。

本卦大意如此。有人说这是个讲家庭的卦或妇女的卦,则不尽然;谓女子不孕仍可以不遭斥逐,有尊重妇女之义,亦非。它只是教人秉持正道,循序渐进罢了。

不过它有一故事可附带说说:唐代茶圣陆羽,原是孤儿,后来占得此卦,取名羽,字鸿渐。我国许多人取名取字号,都由《易经》上找灵感,这就是个案例。


龚鹏程谈易之五二:姐妹同嫁一夫

龚鹏程谈易之五二:揭秘中国古代群婚制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归妹卦彖辞。

归妹,兑下震上之象。兑为少阴,震为长阳,因此有阴阳动合之义,象征婚嫁。

但《易经》说及归妹的并不仅此一处,例如泰卦六五爻辞说“帝乙归妹”就是兄嫁其妹之象。此卦卦名归妹,卻是以妹从娣而嫁,所以初九爻辞说:“归妹以娣”。

归妹以娣,什么意思呢?孔疏解释说:“古代诸侯一娶九女,嫡夫人及左右媵皆以侄娣从,故以此卦当之。”大抵这是古代群婚制的遗俗,姐妹同嫁一夫。而这姐妹与丈夫的关系又属于堂兄妹,也就是族内婚。

古代婚配,是先由血亲兄妹开始的,许多民族都有大洪水或什么巨变之后,仅剩两兄妹,然后由他们互相匹配,繁衍了族群之传说,我国古代伏羲女娲故事也类似于此。

其后,“兄妹”的范围扩大到同一族的男女,便成侄娣。先是父系,再则母系,或倒过来。总之,都是孔颖达说的:“女娣是兄弟之行”,不是堂兄妹就是表兄妹,而且往往姐妹同嫁一夫,舜娶娥皇、女英的故事即反映了这一现象。后来民间嫁娶还常有“亲上加亲”的风气,虽然宋代以后明令禁止,但民间依然常见,《红楼梦》里贾宝玉和薛宝钗、林黛玉的关系就是如此。

《周易》的卦爻辞形成于殷周之际甚或更早,显示了这种婚俗应该不难理解。但既是从娣而嫁,这个女子便非元妃正配了。既如此,她将来就须卑退自守才能无咎;若不知此理,妄自争宠,进取以凌后位,可能就不吉了。整个卦的卦义由此展开,故归妹之义与泰卦不同,在歌颂男女婚配之同时还须善于体味此理。本卦之关键亦在于此。

彖传说:“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即是对两性婚配之歌颂。《易经》讲阴阳、象天地,强调生生之德,以夫妇结合为天地之化、人伦之始,因此为之赞叹,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底下接着又说:“征凶,位不当也”,为什么?注解的人众说纷纭,其实却不难懂:嫁娶是喜事,有生化之义,而征伐是凶事,故若占到此卦当然就不利于出征,原因:“有攸利,柔乘刚也。”

这是总释,分说又有种种情况。首先是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这个征就是吉利的。因为这不是从婚嫁的整体意义上说,而是就女子说。这女子虽是从嫁,并非正妻,但毕竟仍是嫁了,犹如虽跛仍能履能行,自然仍是好事。以女子有行,喻出征处事,所以此爻为吉。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意思与上一爻相似。眇者能视,亦如跛者能履,都是吉事。但那一爻指出外办事者吉,这一爻指处士幽人退藏为吉。为何不同?因九二是阳爻而居阴位,位不当,故以退守为好。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这有两路解释。一是把须解为须要。谓正妻仍在,媵妾不当冒进,须要待时,随娣往嫁可也。二是把须解为媭,媭就是女弟,跟娣同个意思(《史记·高后记》:“太后女弟吕媭”,吕媭就是吕妹妹)。因此这爻是说以女弟出家,却终究非属正配,吉中有憾之象也。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婚期拖延了,为什么?因有所待。乃劝人勿急于兴事之兆。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帝乙是殷商最後第二位帝王,曾把女儿嫁给周文王,《诗经·大明》也咏过,乃殷周联姻之大事。

爻辞说出嫁女子的衣衫不如其娣妹那么华美。这看起来似不合理,但在古代却常见,故《诗·韩奕》说:“韩侯娶妻……诸娣从之,祁祁如云”,祁祁如云就是形容妹妹的嫁妆比姐姐还美盛。月几望,是说婚期近于月中,是个吉日。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承筐,捧着祭品的器具。刲,宰割。《仪礼》曾说:“妇入三月,然后祭行”,指新妇嫁入夫家三个月后才奠菜上祭。《少牢馈食礼》又说:“主妇设黍稷,祭则司马刲羊、司士击豕”。指婚后三个月,主妇理应参加助祭,捧着装祭品的器具去祭奠,男子则宰杀猪羊以献祭。可是本爻所显示的却不然,筐中无实物、士宰羊而无血,都是占事不吉,没有结果之兆。

本卦大义如此,整体上是要谦抑的,虽吉而多畏忌,需要谨退自守。

《汉书·五行志》曾载刘向解此卦说:“雷以八月入,其卦曰归妹。言雷复归入地,则孕毓根核、保藏蛰虫,避盛阴之害”。从卦象上说明了人应取象雷入于地之象,保藏隐宁,跟我上述的解释恰可相印证,故录出供读友参考。


龚鹏程谈易之五三:儒家并非重德不重刑龚鹏程谈易之五三:儒家并非重德不重刑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豐卦的彖辞。

丰是离下震上之象。卦辞说:“丰,亨,王假之。”乃就豐字之本义说。丰字是用豆盛满玉石祭享祖先或鬼神之义,祭品丰盛,王者取义于此,故“勿忧,宜日中。”不必顾虑东顾虑西,只须想到丰盛富饶之义,让自己像太阳日正当中那样普照大地就好。

离有明亮之义,震有动义,所以此卦有明而动、动而明之义,与归妹那种宜敛退自守的情况不同。表明人应敞亮地行动、高调地举纛前进,要如日中天地普化万方。

象传提供了另一种取象方式:“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阳光可以普照大地,是从王者施化、成就万物的角度说。象传这儿说雷电霹雳,则是就其可以惩恶罚罪说,谓君子此时正宜折狱致刑。

后人每误解儒家重德而不重刑,其实刑德乃一体之两面,天岂只能煦照而不能雷霆乎?只不过,一要刑德并重,不能偏废;二要刑德得中,德如日而照,刑也一样,因此王注说:“文明以动,不失情理也。”孔疏说:“君子法象天威而用刑罚,亦当文明以动。断决狱讼,须得虚实之情;致用刑罚,必得轻重之中。”

爻辞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配与旬,都是由卦象上取义。初九与九四都是阳,两阳相遇,力量盛大,故虽旬亦可无咎。一旬为十日。这种力量即便维持十天也都还可以。

但象传提醒说:“虽旬无咎,过旬灾也。”这就是彖传在之前讲过的“日中则昃,日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人时时刻刻要注意“物壮则老”的道理,力量可以维持一阵,但久了仍然不行,须再进德修业,补充能量,方能长保丰盛。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蔀,或做菩,指草或草织的小席子。用它遮住阳光,自然就暗昧不明了。这就仿佛明明在大白天却见到了北斗星,不是昏闇糊涂了吗?幸而自己虽犯傻,起了疑情,群众对你还信任,故仍能得吉。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丰沛,现在已成一个形容丰盛的词了,可是这儿的沛字是旆的假借。丰其蔀是搭草席或建茅篷遮了阳光,丰其旆则是指用布幔遮阳。阳光被遮了,自然就微弱,所以说日中见沫。水小为沫、日小为昧,都是不能盛大之状,故此时兴作大事,往往折肱断臂。

不过,遇事虽不能成,会有挫折,但整体形势还好,所以也仍可无咎。看来丰卦真是个好卦呀,家大业大,资本雄厚,虽小有蹉跌,终无大碍。

九四也仍是如此:“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初九与四爻相应称为配。此处倒过来说四爻与初爻相应,称为夷。夷,平也。二阳相敌,势均力平。情况与初九一样,自己疑神疑鬼,当明而闇,但迳自去做事,自可无咎。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章本身就有光明光大之意,是彰明彰大的本字。丰卦原即已光明了,现在又有外来之光挹注,其光遂愈形盛大,故是吉庆之兆。或解章为璋,说是有人送玉璋来或获得了宝物,都不确。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这就是自己穷折腾了。屋是贮物住人的,丰其屋,谓闭藏在屋里,又用草遮住了光。去他窗口探看,还根本瞧不见人影,三年都没一点动静,这岂不是蔽闇幽隐太甚了?如此遮遮掩掩,一点光都没了,还能做成何事?此乃自取灭亡之兆也!

此爻呼应了彖传原先说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之义,太丰之极,必致咎亡。老子曰:“多藏厚亡,大爱必费”,丰之上六,亦如乾之上六,亢龙有悔,泰极则否来。

但此虽天理,终究仍是人事应对之结果。本来好好的,一个盛大光明的景观,偏要自我闇闭,当然结果就不能遍照天下了。此爻之凶,其机早兆于二、三、四爻,故虽有五爻那般得到一时的助益,也仍归于衰亡。丰卦这二、三、四、五爻合起来,乃泽风大过(龚鹏程谈易之五三:儒家并非重德不重刑)之象,因此吉中一直有凶险存在,不幸人不能体会这些凶险,竟仍再三疑闇昏沉,能有救吗?


 

撫州的佛教文化

$
0
0

    去年十一月初往南昌辦書法展時,曾迂道至撫州一游。正覺寺方丈命我向群眾簡介該地之佛教文化,遂稍事講說。我外鄉人到本鄉父老前說其家鄉事,想來有點搞笑,故這不過是稗販舊聞,聊以諭眾而已。然鄉人或以為仍可參考,乃過而存之,諸君當游記看便了。


撫州的佛教文化

時間:2015.11.6

地點:江西撫州正覺寺

一、

    撫州古代本以道家文化著名,最為人所知的是麻姑信仰。

    麻姑,葛洪《神仙傳》說她十八九已得道,能擲米成珠,自言曾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又傳說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誕,麻姑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遂傳下「滄海桑田」、「麻姑獻壽」等成語。

    麻姑山即因麻姑而得名。在唐玄宗時,有鄧思瓘以此爲中心,宣揚天蓬神咒和北帝伏魔劍法,創立了一個結合上清與天師道符籙及服氣靜思的北帝派。這是在後來湖北武當山崇祀北方真武大帝之前的北帝信仰,很得玄宗賞識,曾詔其入京,並命巡游江南諸郡,麻姑山因而聲名大噪。 

  麻姑本身的魅力也不小,劉禹錫、白居易、顔真卿都對麻姑信仰有推波助瀾之功。顔真卿所寫《麻姑仙壇記》更是書法史上的絕品,是顔氏書法代表作,練字的人沒有人不學這個碑的。顔氏另有《華姑仙壇碑》,記載了麻姑山附近一位女道士黎瓊仙的事迹,這位道姑即屬北帝派。他還有一篇《南岳魏夫人仙壇碑》則講上清祖師魏華存,這位祖師婆婆據說也是在該地劍解成仙的。 

    道教文化遺存至今的,除了宮觀道士之外,還有道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民间布道的演唱。

    抚州道情明代以前即有,最初是盲人作为乞讨、算命用以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清康熙以后,抚州道情才开始说唱连本故事,涉及的曲目非常广,主要有《白玉风》《金腰带》《借米记》《卖锅记》《丝绸记》《乾隆皇帝游江南》《薛仁贵征东》等等,传统小段有《长工歌》《倒板歌》《蛤蟆歌》《十二月拜年》等等。 

       因用地道的抚州话说唱,演唱时拍击竹筒发出嘭嘭声,抚州道情又叫临川话文,临川人管它叫打嘭嘭”“唱话文。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二胡伴奏,艺人自拉自唱;二是用鼓筒、竹板伴奏演唱。单人坐唱,既可演唱民间小曲小调,又可演唱整本。   

二、

      唐宋以後,撫州佛教漸盛,尤以禪宗為然。

      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一花开五叶,五家禅的创宗或繁兴都与江西密切相关。临济义玄得法于黄檗山,临济宗的杨岐派祖庭在萍乡,黄龙派祖庭在武宁;曹洞宗的洞山在宜丰,曹山在宜黄,云居山在永修;沩仰宗的仰山在宜春;云门宗多位高僧常驻庐山、云居山;法眼宗的第一道场在抚州。 

      但這只是大概而說,事實上撫州禪宗文化極為豐富。 

      临川崇寿院,唐末五代时期抚州刺史刘信于天佑九年(公元913年)始建,宋景德中赐额“承天崇寿院”,宋徽宗改赐“崇宁万寿寺”,宋高宗改“报恩广孝寺”,不久又改“天宁万寿禅寺”,简称“天宁寺”,元代为抚州的都道场。 

      正觉寺,始建于唐代,原址位于抚州犀牛山(亦名西里山),抚河之畔。相传建寺前此处地形如同一只犀牛,又有犀牛山正觉寺之说。       初名妙觉寺。相传是有南宗八祖之尊的马祖道一开基立寺,宋代極盛。清《临川县志》载:寺前有东湖,与一里多外的文昌桥处的抚河水相通,湖水如镜,杨柳轻拂,景色迷人。正觉寺内有一座高楼,名叫箨龙轩,为观景赏月的好去处。箨龙是竹笋之称,以竹笋名轩,可见寺僧爱竹。北宋王安石回乡时,就曾到此游玩,并留下《箨龙轩诗》三首。明代汤显祖在下雪天,曾与当时的临川名才子帅机到箨龙轩饮茶,作诗一首。正觉寺外不远处,有一口井,名叫醒泉。据说与铁山茶叶相泡,饮之可延年益寿。明代李贽旅抚时,曾饮过此水,作《醒泉铭》称赞之。

      道一(709788),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出生于汉洲什邡县,即今四川省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唐开元中(又说约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前后),他闻六祖慧能弟子怀让在湖南南岳衡山般若寺开演顿法,便前往求学。

      马祖住在般若寺,整日坐禅,怀让以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的道理启发他,他豁然开悟。後來离开南岳,到建阳佛迹岭(今福建省建阳市莒口镇圣迹岭)弘法,不久迁到抚州临川犀牛山修盖茅庐,开堂说法,驻山数载。在临川传法期间,智藏、超岸、石巩等前来皈依。

        大历年中,马祖住洪州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号称洪州禅,将怀让此宗的禅法宏传于世,是洪州宗的实际建立者。

       他门下极盛,号称八十八位善知识,法嗣有一百三十九人,其中又以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号称洪州门下二大士。百丈怀海门下开衍出临济宗、沩仰宗二宗。

        其禪法强调平常心是道与即心即佛,保持了曹溪禅的原始特色。但是传道方式和慧能不同,慧能作风平实,而道一则机锋峻峭,变化无穷。

       此外,在马祖之前的禅宗祖师,多崇尚头陀行,没有自己的寺院。但从他开始,因为受到官府的支持,且门徒众多,禅宗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寺院系统,制定了自己的规矩,俗话说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他所创立的丛林制度对于后世汉传佛教的发展影响广泛。

      在宜黄,則有曹洞宗祖庭曹山寺、马祖道场石䂬寺等禅宗丛林。石䂬寺始建于南北朝时。唐时,马祖道一自福建建阳佛迹岩至江西宜黄石䂬,依䂬下结庵纳徒,大开法席。后有弟子石䂬慧藏禅师,秉马祖法脉,住持道场。唐肃宗敕名“石䂬义泉禅院”,宋仁宗赐“石䂬义泉古寺”、“马祖第一道场” 、朝廷并赐匾“江西第一名山”,元时战乱,数度兴废,明、清多有修缮。 

    曹山寺始建于唐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清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 

    建寺因緣是: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本寂禅师辞师洞山,前往广东曲江曹溪礼禅宗六祖墓塔,决心寻找新的曹溪以广佛法。相传他返赣后,一路风餐露宿,磨破了多双僧鞋,脚上也打起了血泡,找了许多地方但未能找到新的曹溪。有一夜,他梦见六祖在自己手心上写了心坚石穿四字,并遥指东北方向。本寂禅师会意而行,终于在宜黄找到了曹山。  

      本寂住山30年,禅法大成,四方参者颇众,洞山之宗,至即为盛,成为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变,就语接大的禅宗五大家之一的曹洞宗。因他贡献甚大,后来被朝廷敕封为元证禅师,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还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承阳法师来华参禅,师事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宁波天童寺加净法师三年,受曹洞宗禅法和法衣而归,建永平作为日本传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场,至今授徒数以百万计,朝鲜、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至於法眼宗,是禅家五家七宗中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活跃于唐末宋初的五代时期。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曾四處參學,後來到了临川,住在崇寿院,开堂接众。南唐國主禮迎请他到金陵,影響甚大。若論其發端,仍在撫州。

      其接引學人,有四种机法:()箭锋相拄,谓师家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又不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令学人体會佛性之殊妙。

    換言之,法眼、曹洞、临济、沩仰各宗在撫州都有所發展。現今江西宜春號稱“禪都”,可事實上撫州也不遑多讓。 

三、

      但佛禪雖盛,撫州文化也不是統一的。此地儒學傳統深厚,當然就有一些儒者是反對佛教的。典型的例子是陸象山。 

    由於唐宋以後佛儒往往相混,因此許多儒者並不特別闢佛,可是象山卻是嚴格分辨儒佛的,謂佛老乃異端,正理不容有二。

    過去,從朱熹開始,就有許多人由“溺於禪”的角度去批評陸象山,謂象山為禪學。而這其實是誤解,象山是要嚴格分辨儒佛的。

  分辨的理由,主要是以義利辨之,批評佛家不經世。文集卷二〈與王順伯〉說:“儒釋之辯,公私義利之別,判然截然,有不可同者”。為什麼?象山說:儒家惟公惟義,要求人要盡人道,是談所有人都該行的倫理;佛教則只關心個人死生問題,所以發心處就是私是利。“惟義惟公,故經世;惟利惟私,故出世。儒者雖至於無聲、無臭、無方、無體,皆主於經世。釋氏雖盡未來際普度之,皆主於出世”。 

  象山分判儒佛之基本觀點如此。類似言論很多,如卷三四:“釋氏立教,本欲脫離生死,惟主於成其私耳,此其病根也”(語錄上)。卷三五:“釋氏謂此一物,非他物故也,然與吾儒不同。吾儒無不賅備、無不管攝。釋氏了此一身,皆無餘事。公私義利於此而分矣”(語錄下)等等,不勝枚舉。

  大家都知道義利之辨在儒學中的分量,象山以此區分儒佛,可見儒佛之分,在他看,是沒得商量的,絕對不能融通。


 四、

     有人闢佛,當然就有人融佛,典型例子是王安石。

     宋代,士大夫参禅者甚多。北宋禅僧归云如本在《丛林辨佞篇》中记载:

  本朝富弼郑公,问道于子禅师,书尺偈颂凡一十四纸,碑于台之鸿福两廊壁间,灼见前辈主法之严,王公贵人信道之笃也。……如杨大年侍郎、李和文都尉见广慧琏、石门聪并慈明诸大老,激扬酬唱,般般见诸禅书。……近世张无垢参政、李汉老参政、吕居仁学士,皆见妙喜老人,登堂入室,谓之方外道友。爱憎逆顺,雷辉电扫,脱略世俗构忌,观者敛衽辟易,罔窥涯涣。

  除文中所列富弼、杨亿、张商英等人之外,交通佛教的还有苏东坡、黄庭坚、晁补之等,他們参禅念佛,不少人还参与编撰禅宗《语录》、《灯录》。

  王安石父親王益,任建安主簿或在新繁、江宁做官時,都曾出入寺院,与寺僧交游,互有答赠。所以王安石少年时期就随父亲到处出游,拜访大德高僧。宋僧惠洪《冷斋夜话》卷六《大觉禅师乞还山》就记载了他早年与僧人的交游:

  大觉琏禅师,学外工诗,舒王少与游。尝以其诗示欧公,欧公曰:此道人作肝脏馒头也。王不悟其戏,问其意,欧公曰:是中无一点菜气。

  王安石自己在《扬州龙兴讲院记》也提及:

  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者从予游。予既吏淮南,而慧礼得龙兴佛舍,与其徒日讲其师之说。尝出而过焉,庳屋数十椽,上破而旁穿,侧出而视后,则榛棘出人,不见垣端。 

  成年后,王安石在以儒家的方式理政,但仍常与高僧交游。《鄞县经游记》說:

  庆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县出,属民使浚渠川,至万灵乡之左界,宿慈福院。戊寅,升鸡山,观石契工凿石,遂入育王山,宿广利寺,雨不克东。辛巳,下灵岩,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宿灵岩之旌教院。癸未,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辅以入于瑞岩之开善院,遂宿。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岩,须猿吟者久之,而还食寺之西堂,遂行至东吴,具舟以西。

  他一生结识的高僧,早年以瑞新和大觉怀琏为代表,在京时又有智缘等,晚年则有蒋山赞元、宝觉、净因、真净克文等。

    正因為如此,他才會認為儒家人才多流向佛门,有儒门淡薄,收拾不住,天下英才归于佛道的感慨。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上集》卷三:

  王荆公尝问张文定: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亚圣。自后绝无人何也?”文定言:岂无?只有过孔子上者。公问:是谁?”文定言:江西马大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是也。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耳。荆公欣然叹服。  

  王安石之所以如此認為,也是因他结识的僧人,如瑞新、大觉怀琏、智缘、赞元、宝觉、净因、真净克文等,多是德才兼备的贤人。《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說:

  盖有见于无思无为,退藏于密,寂然不动者,中国之老、庄,西域之佛也。既以此为教于天下而传后世,故为其徒者,多宽平而不忮,质静而无求,不忮似仁,无求似义。当士之夸漫盗夺,有己而无物者多于世,则超然高蹈,其为有似乎吾之仁义者,岂非所谓贤于彼,而可与言者邪?若通之瑞新,闽之怀琏,皆今之为佛而超然,吾所谓贤而与之游者也。此二人者,既以其所学自脱于世之淫浊,而又皆有聪明辩智之才,故吾乐以其所得者间语焉,与之游,忘日月之多也。 

  他的哲學見解也有助於他對佛教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他认为百家诸子、佛道于先王之道各有所得,盖有见于无思无为,退藏于密,寂然不动者,中国之老、庄,西域之佛也。”(《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在他与宋神宗的对话当中也表明了这一点:

  安石曰:……臣观佛书,乃与经合,盖理如此,则虽相去远,其合犹符节也。上曰:佛,西域人,言语即异,道理何缘异?安石曰:臣愚以为苟合于理,虽鬼神异趣,要无以易。上曰:诚如此。  

  既然佛教与儒家于道相通,那么自然就可以在以儒家为主导的前提下,吸收佛道。宋僧惠洪《冷斋夜话》卷六記:曾子固讽舒王嗜佛条记载:舒王嗜佛书,曾子固欲讽之,未有以发之也。……子固曰:弈用老而逃佛,亦可一秤?”舒王曰:子固失言也。善学者读其书,惟理之求,有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周、孔所不敢从。子固笑曰:前言第戏之耳。 

    曾鞏也是撫州人,對佛教的態度與王安石不一樣。故王在《答曾子固书》中谈到:

  连得书,疑某所谓经者,佛经也,而教之以佛经之乱俗。某但言读经,则何以别于中国圣人之经?子固读吾书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也。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扬雄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然于墨、晏、邹、庄、申、韩亦何所不读。彼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子固视吾所知,为尚可以异学乱之者乎?非知我也。方今乱俗不在于佛,乃在于学士大夫沉没利欲,以言相尚,不知自治而已。

      荆公学術的特点是杂,佛学即是他以资取鉴的诸多学问中的一种。故態度與曾鞏不同。

    晚年的王安石,罢相之后,隐居钟山,对佛教的理解,也更偏向于“万事皆空”的一面,比较符合佛教作为一种解脱学的本意。如他在《宿北山示行详上人》中写道:“是身犹梦幻,何物可攀缘?坐对青灯落,松风咽夜泉。”

《中年》:“中年许国邯郸梦,晚岁从家圹埌游。”

《示宝觉二首其二》:“重将坏色染衣裙,共卧钟山一片云。客舍黄粱今始熟,鸟残红柿昔曾分。”

《次吴氏女子韵二首其二》:“能了诸缘如梦事,世间唯有妙莲花。”

《春日即事》:“细思扰扰梦中事,何用悠悠身后名。”

《寄道光大师》:“遥知宴坐无余念,万事都从劫火烧。”

《雨过偶书》:“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意识到人世扰扰,犹如一梦,但並不感伤。這是他詩的特點,《杂咏六首其六》:“百年礼乐逢休运,千里江山极胜游。那似鲍照空写恨,不为王粲只消忧”是也。李注云:“公闲居诗大率如此,怨怼讥刺者,视之有愧矣。”

    王从《清虚杂著补阙》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记载:

    王荆公领观使归金陵,居钟山下,出即乘驴。予尝谒之,既退,见其乘之而出,一卒牵之而行。问其指使:“相公何之?”指使曰:“若牵卒在前,听牵卒;若牵卒在后,即听驴矣。或相公欲止,即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随行未尝无书,或乘而诵之,或憩而诵之。仍以囊盛饼十数枚,相公食罢,即遗牵卒,牵卒之馀,即饲驴矣。或田野闲人持饭饮献者,亦为食之。盖初无定所,或数步复归,近于无心者也。”

    《答蒋颖叔书》是王安石晚年非常重要的佛学论文,云:“所谓性者,若七大是也。所谓无性者,若如来藏是也。虽无性而非断绝,故曰一性所谓无性,曰一性所谓无性,则其实非有非无,此可以意通,难以言了也。惟无性,故能变。若有性,则火不可以为水,水不可以为地,地不可以为风矣。长来短对,动来静对,此但令人勿著尔。若了其语意,则虽不著二边而著中边,此亦是著。故经曰:‘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若知应生无所住心,则但有所著,皆在所诃,虽不涉二边,亦未出三句。若无此过,即在所可,三十六对无所施也。”“佛所有性,无非第一义谛,若第一义谛,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以无有象计度言语起而佛不二法。离一切计度言说,谓之不二法,亦是方便说耳。此可冥会,难以言了也。”以非空非有之如来藏来统摄有无,对世间万物莫生执著、莫生分别,委运任化。他的人生態度便很能表現這種認識。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第四首: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

      第十首:“昨日见张三,嫌他不守己。归来自悔责,分别亦非理。今日见张三,分别心复起。若除此恶习,佛法无多子。”

      這些詩,也都是我們可細參的。 

五、

       另一種形態,是依違搖擺的,典型例子是湯顯祖。

       汤显祖《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雖然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概括临川四梦立言神旨时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但實際上這四夢顯然充滿了道家氣味。

    這與他的家學有關。他祖父汤懋昭,精黄老学说,善诗文;父亲汤尚贤也是嘉靖年间著名老庄学者、养生学家、藏书家,并聘请江西理学大师罗汝芳为塾师,课教宗族子弟,

       羅汝芳的學問與道教頗有淵源,這是陽明弟子中一種常見的現象。汤显祖早年就做了罗汝芳的学生,自小跟他学道,读非圣之书

       但后来他卻與禅宗大师紫柏有很深的機緣,曾与他五次见面,併有多次书信来往。

       汤显祖二十一岁秋试完毕,到省城南昌西南西山云峰寺游玩,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两首诗。后来达观看后觉得汤显祖有出世之意,认定汤显祖受性高明,嗜欲浅而天机深,真求道利器汤显祖和达观有五遇,此次是初遇,属神遇,实质并未见面。而后,达观一直想度他出家。万历十八年冬,汤显祖和达观在南京刑部员外郎邹元标的寓所会见。在南京时,达观曾给汤显祖受记,受记即皈依佛教的一种宗教仪式。达观给他取了一个法名寸虚。这是二遇。而三遇是汤显祖冒风雨赴栖霞山拜见达观。

        万历二十五年,达观乘船从杭州出发经龙游到遂昌拜访汤显祖,这是四遇。达观的遂昌之行的目的,还是想度汤显祖出家。当时遂昌是浙西南的斗大县,山高水长,交通闭塞。达观禅师千里迢迢,历尽艰辛来到遂昌,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故达观禅师用近乎调侃的口吻说:汤遂昌、汤遂昌,不住平川住山乡。赚我千岩万壑来,几回热汗沾衣裳。

        汤显祖和达观两人同游了名胜古迹唐山寺。唐山寺,在遂昌县城北,唐代禅月大师贯休曾在此结庵十四年。传说禅月大师梦见异人叫他临摹十八罗汉的画像。当他画到最后一幅时,始終不能画出,异人叫他临摹池水中所见的影像。禅月见到自身倒影后,终于悟出第十八尊罗汉便是他的前身。紫柏有《唐贯休画十八罗汉赞》記其事。

        达观禅师遂昌之行并没有说服汤显祖出家,他盘桓数日后启程回去。在经过邑北六十里赤津岭(即新岭隘,现属龙游),有感而发,留诗《还度赤津岭怀汤义仍》:“步入千峰去复来,唐山古道足苍苔。红鱼早晚迟龙藏,须信汤休愿不灰。”

        诗句回顾了游览唐山古寺、礼拜禅月大师的经过,同时,他希冀汤显祖和贯休一样,能够遁入空门。但汤显祖无意於此,用诗委婉表达了他的意思:“归去侵云生赤津,瘦藤高笠隐精神。只知题处天香满,紫柏先生可道人。前身那拟是汤休,紫月唐山得再游。半偈雨花飞不去,却疑日暮碧云留。”

        达观禅师一心欲度汤显祖出家,但最终未能如愿。汤显祖辞官回乡后,达观禅师曾和他会晤,有过几夜交芦话不眠,此属五遇 

      湯顯祖雖未隨紫柏出家,但他對紫柏還是很欽佩地,曾說: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紫柏)之雄,听以李百泉(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因此他們最終不契,可能仍是思想的原因。湯在给达观的一封信中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旺)。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语出达观《反孟鹿门子问答》一文,见《紫柏老人集》卷二十一。在这篇文章中,达观站在佛教立场上,批评程朱理学在论述问题上有自我矛盾处,认为朱熹的立论仍未脱出以情立言,仍然是根于情不根于理。汤显祖体会到达观的意思,因此他又说:谛观久之,并理亦无,世界身器,且奈之何?然而,他感到自己无法摆脱,于是又说:迩来情事,达师应怜我。白太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由此看来,汤显祖对达观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论断还有其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完全符合达观的原意。

       此中還有個插曲,就是湯顯祖與利瑪竇的交往。   

  万历十九年 ( 公元1591) , 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任上 , 奏上一道《论辅臣科臣疏》 , 抨击朝政 , 受到贬官广东徐闻县典史的处分。这年九月从他的家乡江西临川出发 , 经大庚岭、韶州(韶关)到广州,后乘船到南海县 , 经澳门、恩平到阳江 , 改由海道到涠洲岛最后才到徐闻上任。

    在旅途中 , 汤显祖曾绕道抵达香山县南江口里的香岙(今天的澳门 ), 瞻仰了后来在《牡丹亭》里曾提及的 香山岙里巴 "( 即澳门三巴寺一一西名圣保罗 Shan paolo, 教堂的音译 ) 。在那里 , 他见到许多泊船于港口的外国商人。赋诗《香岙逢贾胡》:不住田园不树桑 , 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 , 白玉河边看月光。贾胡 , 指的是葡萄牙、西班牙人。广东徐闻之贬,汤显祖首次实地接触到西方文化。

  第二年月春天 , 万历二十年(1592), 从徐闻回乡江西临川途中 , 路过端州 ( 肇庆), 会见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及其同伴特·彼得利斯神父。

    利玛窦于 1582 年奉派到中国。 1583910, 利玛窦由澳门进入两广总督驻地肇庆府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夭主教圣堂和会所。汤显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会晤这位外国学者利玛窦 , 留有《端州逢西域两生破佛立义 , 偶成二首》:“画屏天主绛纱笼,碧眼愁胡译字通。正似瑞龙看甲错 , 香膏原在木心中。二子西来迹已奇 , 黄金作使更何疑。自言天竺原无佛 , 说与莲花教主知。”

  诗题中的端州 , 就是肇庆。"二子", 指利玛窦和彼得利斯。诗题所说的" 自言天竺原无佛 , 说与莲花教主知", 指的是利玛窦在汤显祖国前面颂扬天主破除佛說的一次传教活动。诗题所说的 " 画屏天主当是一镜框之内的天主画像。瑞龙即膏香,又名冰片,原产印度等地,唐朝开始就有帝王及富贵人家做香料及药用。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作于 1598, 在他广东之行以后的第六年 , 戏曲明显地带有他在澳门所见西方传教士和肇庆会晤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及外商的印象。二十一出中提及的番鬼三巴就是肇庆人当时对洋人教堂的称呼。

  

 


 

民藝

$
0
0

關於民藝的一點想法

龚鹏程

 

    2015926日在济南银座泉城大酒店,由《诗书画》杂志社寒碧先生主持了一場對潘魯生先生民藝展的討論會,發言盈庭,勝義紛呈。我亦略貢管見,以獻芻蕘)

    参加这次会议、看這展覽,对我很有启发。刚才孙周兴先生说是一次震撼,确实。

    但潘魯生先生的艺术表达,他跟大众交流的方式,乃至民艺與当代艺术生活,都是很大的题目。复杂,所以不知从何说起。

    刚好我知道在我们举行这次研讨會之際,社会上也正对民艺以及中國美術學院建的民艺博物馆有些争议。这争论很有意思,跟我们的研讨会刚好可以结合起来看。

    怎么说呢?在學院裡,民艺作为一个学科,進行学科建设已经好多年了,那麼在高校中建一个民藝博物馆,不也很好嗎?可是竟然引起了爭議,顯然民艺这个学科或關於民藝這件事,在我们学术界,還并不是一个热门的項目,甚至還没有真正獲得認同,大家沒有較一致的看法。中國美院副教授朱葉青大罵他们学校的民艺博物馆,其质疑也非全無道理。起码显示了民艺的性質與它如何展示,确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理清。

    首先,现在我们去调查,乡下还剩下一些鍋碗瓢盆等家常日用器物。这些东西如果不收集起来,當然很快就没有了。但这些破铜烂铁,我们把它拿回来盖一座很漂亮的博物馆,展示起来,所费的资源值得嗎?

    拿回来的东西,你说它非常珍贵,但其實在乡下还是很多的,大家也不一定在意。城市裡的古旧市场、古玩鋪上也有很多类似的。这些东西若统统要收,博物馆的标准到底在哪?

    再者,民藝館所收的生活用品,從藝術角看,多半粗糙,艺术性不足,主要是實用功能,跟大部份博物館美術館頗有差距。

    此外,中国的民艺跟在日本谈民艺還不一样。日本有民间的具体传承,家族式的、长期的传承體系,我们的民艺,只是散的存在,是民间廣泛的过去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要保存一种過去的生活方式,那麼,所有的博物馆可說都是在保存历代的生活方式。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把这一段单独拉出来说这个就叫做民艺嗎?古人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们看漢画像石、漢磚,那些也是民艺呀!換言之,民艺跟一般博物馆到底有何区别?为什么我们把清末到现在这一段单独拉出来,跟整个中国艺术史切割开處理?

    由以上的質疑繼續深入下去,我就想提到寒碧先生的講法。他認為我们现在谈民艺,必須要区别于两个方向,一个是要跟民俗(就是当年北大開啓的民歌调查、民间传说、乡土神话與故事等等的记录,还有民间的文艺作品)区分開來;二要跟大众主义区分開來。

    这个区分很有意思,为什么呢?因为民藝這概念或學科,起於日本。而日本谈民艺,民艺作为一个学科或者一个思想领域,恰好也是跟另外一个領域切割開的。什麼領域呢?民俗学!

    民俗這個詞,应该指的就是民间的风俗,民間所有的东西。可是柳田國男等人所開創的民俗學裡恰好就没有手工艺。它什么都有,民间的精灵、河童、天鬼传说、各種祭祀,什麼东西都談,但就是不談手工艺。

    而柳宗悦谈的民艺,卻又是不包括其他东西的。像民间有音乐、有戏曲、有禁忌、有祭祀、有传说、有说唱,可是柳宗悦所谈,这些卻都切掉了,他只谈手工艺。這樣談手工艺其實是很窄很窄的。

    更特別的是他所謂的民藝只是杯子、椅子这些小东西。可是我们知道,在民间,鲁班傳統的木工主要是大型民居造作,而不是那些小件。柳宗悦卻不谈这些。 

    一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民俗学把手工艺部分丟開了;一是讲民艺的时候,又不涉及民俗的廣阔领域。于是現在各大學民藝科系在谈民艺时,其實只是从民间的生活世界中切割了一小块,单独来看。

     因此,民艺这个“民”字,其实就很难理解。第一它不是所有的民间的东西,只是民间中一小部分與美術相關的。第二,我们如果说民藝是民间的,那这个“民间”又怎么理解?

    比如织布,织布技术各地都有,在山东,有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有潍坊刺绣、有昌邑市柳疃丝绸技艺、有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苍山县大仲村蓝印花布、东明县大屯镇蓝印花布、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蓝印花布)、有棒槌花边技艺(临淄花边青州府花边大套)等等。这些东西,你说它是民间的,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有民间跟非民間的差别嗎?它又不像南京有江寧織造局,所以所有織、染、刺、繡其實都是民間的。差別只在精粗。若织得很精密,织得好,它就可以成为貢品,成为上层社會甚至宫廷人士所享用的东西。如果材料比较粗糙、技术比較随便,价钱比较低,一般人就都可以用。所以從技术上很难说有一种独立的民间技术。

    某些時代,可能宫廷自己掌握了一些技术,但是一般来说技术都是普遍共有的,它只要做的好,就可能被更高階的人享用。在山东,像章丘的雕版年画,雕是一批人,印是一批人,分开做,但是根据消费者不同,整个装璜方式不一样,有用宣纸的、有装裱的,當然还有价格比较低的。故我们不能说有一种专属于民间的技术。然而我們現在做民藝展示和研究時,為了顯示其民間性,卻往往還排斥精雕细琢的,注目於那些粗糙的簡陋的。這不是荒謬嗎?

    还有就是现在我们讲民间民藝,就像刚刚孙周兴先生讲的,常是相對于现代社会,现代技术产品而说。这,由时间上说。民間手工藝跟我们现代有区别,那是一批老的,大概是我们小时候童年所玩的东西,或我们上一辈的人使用的。另外從空间上看,它不存在都市,主要在农村。从这些区别來說明其民间性,以與现代技术、现代社会、还有现代生活方式相區分,民藝自然可显示為一种传统文化。但这作为一种传统,那到底又有多传统呢?

    像现在山东的这许多刺绣或织染,在全国来说,並不算特别出色。全国讲绣艺,都說苏绣、顾绣、湘绣、蜀绣、粵繡等等,鲁锦與它們相比,都還是比较粗糙的。最好的鲁锦,其实也是粗布。但如果回到春秋战国,齐鲁之间卻是丝织品的最主要生產銷售地,織繡好得不得了。所以山東现在的艺术表现,恐怕没有太长的历史传统代表性。所以我说,在民艺的这个“民”字上,可能还有一些争论。

    再说民艺的“艺”。刚刚我说了,现在讲的民艺,只是民间手工艺。可是若以國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來看,它第一大类就是民间文学,另外是音乐、戏曲、舞蹈,还有体育、竞技活动等等,这一些现在卻都不包含在“民艺”的范围。現在涉及的大概只有两部分,一是美术,像高密的扑灰年画,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二是一些技艺,比如风筝的制作、雕版、造古筝的技术,潍坊的刺绣、草编、柳编,还有一些做酒、做酱、做德州扒鸡这些吃食的,另外就是中药(像阿胶之類),还有高密铜雕、铜铸,济南的皮影,潍坊的核雕,高密的泥雕,烟台的剪纸,嘉祥的石雕,曲阜的楷木雕等等。以这个內容來跟我们看到昨天的民藝展览相比,我们就会发现,展覽吸納與展示的东西很少。这次展览,只限神像或卷軸、草编,还有一些织布、绳结,另外就是漆器和瓷器。可見在这么多民间流传的技术中,我们其實有一些选择。

    这样选择,到底选择的是实用的还是非实用的?如果回頭看看柳宗悦,其实他就並不特别实用。他所提倡的民艺,講的是工艺之美,希望工艺带有创作性,雖是实用器皿,但要把诚实、自然、朴素等等这些美学观带进去。他这样制作的器皿,其实並不是我们常用的日常器皿,而是一种用很虔诚的心、很诚实的态度重新创造出来的,跟一般我们日常使用的器具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现在到底是采取什么样的角度来选择、吸收或表现这些技术?

    而且有一些民间技藝,本来就不是日常使用的。比如有一些是伴随着祭祀活动而有的,例如年画。还有一些是文艺活动,只在特殊時日舉行,例如端午節做香囊喝雄黃酒。还有一些竞技比赛、娱乐游戏,也是如此。这样的东西,我们怎么来确定这个民艺的“藝”字?把它抽離出原來的社會文化脈絡,獨賞其藝,真是個好方法?

    第三就是我刚刚说的,从技术上来看,比如做陶,艺术家是这麼烧,民间做陶也是这麼烧,技术上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其区别在哪?可能在于这些民艺它有一种精神性的東西,就是說它有一种趣味。这种趣味可能也有幾类,最普遍的一种就是大红大绿的那种俗艳感,是民间工艺品常有的审美趣味。色彩缤纷,其中還带有一种世俗性,如富贵、平安、長壽等世俗心理上的期望。

    這種精神性也許應該保存或發揚。可是,就如我介紹過的柳宗悅,他所追求的精神性质,是想从中重新塑造一个日本民族,要讓它由生活上来体现他的审美追求。所以他所提出来的民间性,就代表民族的精神导向。同樣,今天也有很多人说我们要抢救民间工艺,而搶救民艺,又有一种文化保存的意义。这可能才是构成民艺的核心,如果一定要谈它的精神性,那么就該由此進入。

    然而,搶救和發揚的,難道是那種俗艷的趣味或世俗的心願嗎?

    我以為不是!恰好相反,只有反民藝之世俗性,才可能讓民艺具有一种跟当代對比的意義。−−−−正因为它是前现代,正因为它是农村的,正因为它不具有现代性,所以若重新关注他,就可以从这里面重新产生一种对于当代的技术性的反省,並从这裡重新揭扬它的艺术价值。

    例如,我們可以問:民间工艺美术,在何种程度上或何种创作关系上,可視为艺术品或当代艺术之一環?

    这个问题,在古代较好谈,因为书法之学魏碑、汉刻石、简帛、唐代墓志铭,都是久已通行的办法;绘画则在文人画流行已久以后,也重新去学敦煌(如张大千)或恢复北宗画(如溥心畬)。至于篆刻,典范亦是秦汉的刻铸印。

    汉刻石、简帛、印章及魏唐碑志,原先当然都是民间工匠所为,但康有为、于右任、吴昌硕、张裕钊等人学它而寫成的字,却不能不视为艺术品。张大千、溥心畬之画,也不能不說是很高的艺术。

    那些原本只是工艺匠人之作,何以经由这些书画篆刻家之手,却变成了艺术品,且成为当时他们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

我觉得其关键就在作者身上。无论张大千、于右任、黄牧甫、丁龙泓,原本都不是匠人。他们取精用宏,吸收各种养料,融液而出,自然如蜂酿蜜。即使临摹仿拟匠人之作,其线条气韵,亦能自显其心气性格,与匠人制作截然不同。

其次是距离。因时代悬隔,古代匠人所作,对后代人产生了新的审美距离。当时俗、浅、拙、陋的東西,反而显出了另一种意义。而且由于人不可能超越时代,故古代形成的那种美感,也常成为后人不能企及的典范。

可是当代民间艺术的情况较为复杂,仍存在现代社会角落中的民艺,反而常會因距离问题而感到尴尬。因為民艺之所以被我们注意到,即因它与现代都市生活有距离,属于仅存在农村、尚未经过现代化洗礼或洗劫之物,或只存在我们上一代手上与记忆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大多数人视为废物、垃圾、封建残余,少数人才从历史记忆及文化遗产角度重视之。这是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这种距离同时也形成了生活上的距离,日常生活中我们大抵都不会再用这些东西了,故其技术本身也与现代工艺产品有很大的距离。

这些距离,体现的不是会让人产生审美愉悦的距离;恰好相反,它常引起人落後、粗糙、俗气 、没文化、不时尚、贫穷……等联想及心理感受。

因此,若民艺要转换成为艺术,必须从几方面来。一是调整距离、改换位置。现存民艺因没能预现代化之流而被歧视,这是个不利的位置。故现今许多人祈求救济,希望获得保护,可是这绝不可能让民艺真正获得地位。应有的位置,乃是倒过来,做为抵抗现代化、批判现代化、反思或对照现代化而存在。例如现代社会之制造,都是工业科技生产物,所谓现成品,屬於大量化、标准化之制造。传统民间手工艺恰好体现了相反的美学观、人与物之关系、人生观等。未来我们应仍继续享用技术物,还是可选择手工艺品呢?当年日本柳宗悦提倡民艺,讲的其实就涉及这个问题。他提倡工艺之美,是要在现实技术品世界之外,另辟一条生活之路。

    而我们今天谈民艺,这些民间艺术能不能提炼出一种精神性來?这种精神性,是我们现在发扬民艺的导向,不然,瓶瓶罐罐,什么都是民藝,有什麼意義?

    柳宗悦讲民艺,有很高的思想,像是推展一个文化运动般。我们做的,雖然也算一種文化艺术,但是成绩還比较低,主要还只是个历史的记忆問題。藉此做點文化保存,简单的說說这个技术怎么样,又怎樣传承下来,好像技术保护下来就行,人不要死了,死了就技术消失了我。这太简单了,民艺能不能提炼出一个美的精神上的追求?

    乔晓光先生对窗格子曾有一些概括,說窗格子是禁忌和图形纹饰的文化隐喻,这就很好,我们应多朝这些方面去讲。因为民間的瓶瓶罐罐,其實粗陋的較多,就是日本人做的,也不都是非常虔诚、非常诚实、非常朴素地做出来。所以要重新灌注一种精神力量到制作中去,然后这些东西才能产生一种力量。如果不是这樣,光把民间的一些图案、一些色彩都丢到一个陶罐上,就代表我吸收了民间元素吗?其实不是的,所以这可能还需有一些文化的探索。

    我看了潘先生的展覽,看起来吸收的这些传统元素非常多也非常好,但是这种精神性还是不明显,或者说比較杂;那么这一部分精神性的东西能不能够再更强化一点,或在展示时让我们更能有所体会?这是我所期待於潘先生、期待於民艺发展上的簡單想法,请赐教。

   

 


 

龚鹏程谈易54/55/56

$
0
0
     有朋友在我網誌留言說:“我是大白伞盖佛母,我是宇宙起源及佛教起源,掌管斗转星移。我姓刘,阿弥陀佛是我大白伞盖佛母的亲弟,药师琉璃光王佛是阿弥陀佛的儿子、是我的亲侄儿。我丈夫是南无宝幢光王佛,宝幢是房子的意思,也是如来家族的姓氏房姓的来历。我儿子掌管宇宙,斗战胜佛是我大白伞盖佛母三姑三姑父的大儿子,他姓徐。我们佛祖活着,我们有自己的家族传承,佛法只有佛祖懂佛祖运用,佛经在佛祖自身,是无字真经,我们佛祖在宇宙中起着重大作用,佛教是我们佛门家族内部的教育,佛教没有藏传一说。和尚尼姑喇嘛是魔教妖孽、诈骗犯、间谍,我已经报案了。.......”
    我覺得很有意思,人間百態,總有這麼一格。有趣!
    我則因為膽小,不敢自稱是佛或佛之父佛之祖,所以只能詮釋儒道佛諸教聖賢之經典,借經典說話。底下是近日所寫《易经》幾個卦,提供給還沒瘋的朋友參考。

龚鹏程谈易之五四:处于弱势如何自处?

 

龚鹏程谈易之五四:处于弱势如何自处?

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旅卦的象辞。

旅卦,艮下离上,山内而火外。内为主,外为客,山止而不动,火动而不止,因此说山犹如房舍,人犹如旅客,旅卦之取义如此。

整个卦义,彖传解释道:“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客不是屋主,所以其势柔弱,须适应旅中各种状况。若能顺从,适应了外在各种条件(客观形势是硬性的,故以刚来形容),又能止于正当的位置,动不履妄,自能贞吉。不过这时显然仅是安全顺遂而已,还谈不上有什么大利,故曰小亨。

象传提供了另一解释说:“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这是举例以说明此卦的应用。旅乃过客,火则有光明之义,因此说君子应取象光明,发挥智慧,妥为断狱,不要悬置勿决,老把犯人搁着押着。

《易经》论刑狱者有好多处,如丰卦“君子以折狱致刑”,噬嗑卦说:“先王以明罚敕法”都是。儒家如孔子善于断狱,子路能片言折狱,盖皆秉于易教。此处论治狱也很有见地,颇被后世传诵。

但此语并不能只理解为治狱。因为我们很多人做事都一样,不能明慎处事而老是拖拖拉拉,结果文案堆满一抽屉、旧事塞满一肚肠,终究一事无成。这都是不能体会“旅”的含义之弊。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情况正是如此。一个人心思如旅人般,一山过一山,东瞧瞧西盼盼,琐琐碎碎地想这又想那,这自然会自取其灾。斯其所,谓这样的位置。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次,指旅次,旅中可安住之地。旅人能获得住所,又带着资粮,还有童仆服侍,当然甚吉。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与上一爻刚好相反,旅舍被烧了,童仆也没了。若占卜,自是危厉之兆。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资斧,后世都用以指旅中之资金,但原先此处的资斧却非泛指资金。是说虽有资金,可是要获得居所却须如斧斤斫林一般,须费点劲才能得到,以致于旅人心中并不太愉快。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向野鸡射一箭,结果没射着,箭还丢了,乃极不吉之象。但因自己非主人,而是旅人,所以如此也无伤。何以故?旅人若在某处大有斩获,就会使他贪恋该地,停居下来,变成居人,再也游不动了。因此爻辞说如此甚好,反而能获得令誉。有人把射雉矢亡解为损失不大,误。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鸟巢被烧了,旅人本来还幸灾乐祸,后来才领悟到自己也同样没房子住了,不觉悲从中来。此与牧牛者把牛丢失了,且是在不经意时丢失了一般令人丧气。占此,自是凶兆。

旅卦大意如此。但民国二三十年间兴起过一阵古史辨的学风,重新考核上古史;其中一种途径即是将经书古史化,谓《易经》非论理之书,乃殷周之际的史载。例如本卦,讲的就是殷周先祖亥与其弟恒做商旅,贩牛羊,旅途因琐事而自取其灾的故事。最先,他们因做行商,赚得了巨资,故亦获得很好的童仆。后来到了有易氏的地盘,地主盛情招待,他们遂住了一些时日。不料却因弟弟恒有淫行而惹了祸,有易氏君主棉臣派人夜焚其住所;两兄弟匆忙逃走,而亥迟了一步,终于被害。亥子微即位后,为报父仇而伐易,并向河伯借兵,灭了有易。当其时,商王报了仇,大笑,继而思及亡父,乃又号啕大哭。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王亥托于有易……仆牛”。是易杀王亥、取仆牛的记载。《竹书纪年》也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亥)而放之(恒)。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棉臣。”因此殷上代应该确实有王亥之故事如研究者所拟测的那样。

但卦爻辞是做什么用的?用一个卦来叙述一则上古故事,意义何在?考古史者以考史为目的,故一旦考据出来它确实可与《山海经》《竹书纪年》所载古史相印证就喜不自胜,且亦只以考出古史为目的,浑不顾《易经》是本什么书、卦爻是干什么用的,岂不可笑?须知卦爻可以用各种事例来取象取譬,目的乃是要令人知吉凶、明进退,晓得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因此,旅卦虽可能曾用过当时最著名的旅人王亥之故事来做喻示,可是含义绝不会仅止于王亥那个故事,更不能说脱离了王亥那件史事,旅卦之涵义就不能明白。这是以史事解经一派最犯糊涂之处,我们不能跟着瞎起哄。

事实上,本卦义理自有超越王亥故事之层面,例如“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柔得乎中而顺乎刚,而丽乎明”,均是义理之可玩味者。旅人先号而啕而后笑云云,也显然不是讲微报仇后又哭又笑。因此解《易》者于此当慎择其术!

龚鹏程谈易五十五:卑顺之外仍须有刚决之氣龚鹏程谈易之五五:卑顺之外仍须有刚决

君子以申命行事

巽卦的象辞。

巽卦是上巽下巽的组成。巽,在八卦中代表风,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所以《说卦传》说:“巽,入也。”但本卦不是指自然界的风,而是就人事说,因此卦辞只说:“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是个还不错的卦。

风的性质,一般都是和缓轻柔的,虽也偶有疾风暴飓,可以拔木飘瓦,但老子早已说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夕。”风以轻柔为常态,本卦取义于巽,自然也就强调卑顺柔和。认为若能如此,自然可以利见大人、利有攸往,到哪都行得通。

但正如刚才说的,风其实也有它刚猛厉害的脾性,只是平时并不甚发显而已。因此本卦的性质,特点不尽在其柔顺和易,而在于这种柔是以刚为基底显现出来的。彖传特别指出本卦“重巽以申命,刚冀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就是这个道理。本身是刚,却能用巽,所以才显出中和中正之德来。

本卦初爻说“进退,利武人之贞”,其实原因也在于此。进退,是指犹疑不决。在这时就须有勇士一般的决绝之气、刚毅之力去行事才能吉,因此象传说:“利武人之贞,志治也。”巽卦并非一味柔顺,于此可见一斑。

但如此中正,为何不大吉而仅是小亨呢?

《易经》强调中和中正,这是大家已经都知道的,可是中和中正仍有许多不同的状态。像本卦之巽,乃是柔以顺刚。柔以顺刚,若居君位,当无问题;若居臣位,则虽可利见大人,获得在上位者的喜爱,却显得刚性不足。

孔颖达疏引南北朝时一位褚先生的注解说:大臣若如此,就不美了。“献替可否,其道乃弘。柔皆顺刚,非大通之道。故文王系小亨之辞,孔子致皆顺之释。”讲得很好。君臣关系中含有朋友之义,须得规过劝善;故臣下对君上,不能一味柔顺,必须要时常献替可否。

孔子弟子冉求要出仕时,去问孔子,对主上要怎么做,孔子告诉他“犯之”,就是这个意思。犯之,即非柔皆顺乎刚,而是犯颜直谏。后世误把君臣之道说成君专制而臣忠顺,说什么“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真是大谬不然,非易教、非儒道,乃奴才庸人之说也!

褚氏的意思是说:文王之所以把巽卦之爻辞断为小亨而非大利、孔子作彖传之所以强调柔皆顺乎刚仅成小亨,未能粹美,都由于此。很能抓住中国政治哲学的精要,读友宜善于体会。

九二接着这个意思说:“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巽在床下,谓居处在十分卑下之地,多用史巫致诚于鬼神,自可吉而无咎。巫是巫祝,祝祷降神的人。史,指史官。但古代史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职其事,与巫觋颇有交集,因此司马迁自述他家世史官“杂于星历卜祝之间”。现今甲骨刻辞也证明了史官常参与贞卜之事,故此处史巫合言,均指人能用之诚敬鬼神,或自己能如史巫般敬事鬼神。

此爻,有人解释为怕鬼,故躲进床底下,并找一堆巫师来驱鬼,甚谬。程伊川则认为巽本来就卑弱了,入都到了床下,就更是卑之又卑。这样过于卑顺,不是恐怯就是谄媚,都不中正。不过幸而自己恭慎自处,通诚意于神明,所以可吉而无咎。朱熹的说法又略异,谓是竭诚于祭祀。

伊川之说更具人文涵义,朱子之说较接近殷周之际的情况。但无论如何,都是说太卑顺了并不好,然若真能恭慎至诚却也无妨。

九三:“频巽吝。”过去都把频解为颦,说是颦蹙不乐的样子,有志难伸,故忧蹙不乐。其实本爻承上而来,上一爻已卑屈得钻到床底下去了,这一爻更卑,频巽,巽之又巽,那还能呆得住吗?此所以吝也。频字依本字作解即可。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这一爻也是众说纷纭的。朱熹说它本义难知,应该阙疑,不必强作解人。黄震《日钞》则提供了一解,说以上各爻,巽柔而卑,既不能吉,此即应振起。田猎有讲武之象,指的就是人振发起来,故能出猎获得猎物,上可奉宗庙,下可供宾客,还可充自己庖厨,总之是兴事有功的,所以其悔已亡。这个解释,正呼应了上文所说柔巽之中还须有刚决之气,不能一味柔巽的意思。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这一爻就更中正更吉了,因此象传说:“九五之吉,位中正也。”无初,指没有初爻那种过于柔顺之态了,处事便终能成功。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指庚前的丁日,丁属火,和庚后的癸日,癸属水。水火既济,大吉。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旅卦也提到过资斧,但那是“得其资斧”。旅卦九四得了资斧都还不甚吉,此处丧其资斧,当然就更惨了,因此贞卜为凶。

其所以如此,是因巽在床下。此卦九二也同样巽在床下,但那时仍能以巫史般的诚敬心莅事奉上,故还可以无咎,此爻就更糟,又巽在床下,又丧其资斧。丧其资财,又丢了足以防卫自己的斧钺,那还能怎么办?

《汉书·王莽传》有一个这样的真实故事:“司徒寻初发长安,宿霸昌厩,亡其黄钺。寻士房扬素狂直,乃哭曰:此《经》所谓丧其齐斧者也。”齐斧就是资斧。古代可能也有同样的故事,所以爻辞以此为说,其困窘之状,正相仿佛。

本卦教人居下处卑之道。凡处在这种境地,卑顺之外,仍须有刚决之气,威断之行,否则会越来越穷塞的。

龚鹏程谈易之五六:说以犯难 民忘其死

 

龚鹏程谈易之五六:演讲威力为何那么大?

君子以朋友讲习。

兑卦象辞。

兑卦是上兑下兑之象,兑是泽,故此卦有润泽万物之意。若由政治说,便是君王施惠于民,以恩养民;由人伦说,则表示君子应与人相泽润,产生互惠互动。

 

兑这个字,古代与悦、说相通,乃说与悦之本字。《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就是悦。为何说即是悦?因人是通过言说才能释发内在的情志,也靠言说来达到沟通人我之目的。能释发情志者,无积郁;能沟通人我者,与物不忤,这才能快乐呀!何况言说还能鼓动人做成事呢!彖传说:“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讲的就是这项功能,是言说之大效。

说以先民,指预先用言语去抚谕民众,然后再动员他们,他们就会不计劳苦,替你去冒险犯难。历来群众运动,事实上均是如此,非胁以饥寒、趋以利害,实际上乃是用一套言说去打动了群众,群众自然就替你赴汤蹈火。圣贤与野心家,同样运用着这个办法。

若觉得这有功利之嫌,则象传由另一角度说:“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丽,即俪,相连的意思。泽水相济,故说是丽泽,水相濡润也。这时不是上对下的关系,故非鼓动、劝说,而是平等的相互滋润,类似朋友间的商兑讨论,故可以道义相劝。这也同样是十分愉悦的。《论语·学而》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此语之翻版。

以上是全卦大义。底下分说,初爻:“初九,和,兑,吉。”和是《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之和。能和能兑,自然甚吉。

九二:“孚兑,吉,悔亡。”孚是信的意思,说不失中,彼此孚信,当然也很好,不会有悔。

六三:“来兑,凶。”由爻象看,三是阳位,但此处为阴爻,所以不当位。不当位,故凶。由字义说,“来”是本无此事而由外来之,因此这种说乃是自外进言,然而抱有什么其他目的,这就不好了,故凶。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商兑就是商量,商量虽还未定,但因能介然中正,嫉恶自处,故仍可有令人欣喜的结果。朱子之说如此。王弼和孔颖达另由爻象说,谓“三为佞说,将近至尊,故四以刚德裁而隔之,匡内制外,是以来宁”,我觉得迂曲了。

九五:“孚于剥,有厉。”剥是小人得势,阳消阴长。但言语之力,竟能获得小人之信孚,则虽处境危厉,仍是无妨的,所以象传说:“孚于剥,位正当也。”

真有这回事吗?有的!唐代藩镇割据,不服中央号令,陆贽主持朝政,苦心经营,其诏令文辞剀切,诚恳动人,史书上说甚至能令叛军读之泣下。宋陈长方《陆宣公诗》云:“或云诏令下,雪泣山南军”,即指此。这不就是经文的史证吗?文辞之功,非可小觑。

上六:“引兑。”一般爻辞都说吉凶,本爻却不,原因是无吉凶可说。因为说不上话,须待人引见才能进言。这就只能待时,届时再看言说能否奏效啦!本爻,程伊川、李光地、郝懿行等人把“引”解释为被外物牵引去了,我以为不对。若如其说,则入邪道了,爻辞当会直接了当地说是凶。

因此,总体看,本卦是言语沟通以相悦泽之象,古人十分重视此卦,许多书院、学校都以“丽泽”做为楼室斋堂的名称,强调朋友讲习、彼此获益。然而,本卦还并不仅指朋友间的沟通讨论,因为沟通乃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行为,人文世界之得以成立,放弃杀伐攻战,改采商兑沟通的方式处理问题,正是一大关键。因此近时西方哲学家哈贝马斯才会大力提倡“沟通伦理”。

哈贝马斯认为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深受工具理性之宰制,技术与做为意识型态的科学,构成了社会的肌理,人不再能回到生活世界中去真实地生活了,因此他提倡沟通理性来批判之,宣扬沟通行动来救济之。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来自历史和解释的知识、经验和分析的知识、加上技术控制。为了克服这种危机,人们应该重视互动过程与沟通过程,著有《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交往行为理论》《沟通与社会进化》等书宣扬此义。

他说的,其实正是兑卦所已点明的。沟通是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而进行的行动,以语言为中介,故事实上也即是语言行动。行动要有效,依哈马斯说须有四个条件,一是可领会之内容,二、真实之陈述,三、真诚之意向,四、正确之表达。兑卦对言说之所以能成与不能成,所以吉或所以凶的介绍,即与他所谈相近,而意蕴更丰富,因此格外值得我们玩索。


 

龚鹏程谈易之五七

$
0
0

龚鹏程谈易之五七:怎样能成王者盛业?

 

龚鹏程谈易之五七:怎样能成王者盛业?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

涣卦的彖辞。

涣,坎下巽上,乃风行水上之象。此卦,传统解释是涣散之义,依据是《序卦传》说:“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指兑卦之後接着涣卦的原因。另外《杂卦传》说:“涣,离也”,似乎也坐实了涣散的意思,故历来注家都由散离这方面去解释,结果迂曲纠缭,葛藤无限。

其实涣不是散离消耗,而是盛大。《说文解字》讲得很清楚:“水流散也”,水漫流横溢,正是水势盛大之状,所以《诗经·溱洧》:“方涣涣兮”,毛诗就注:“涣,盛也。”《序卦传》“涣者离也”的王弼注也说:“涣者发畅而无所壅滞。”

固然水盛则肆,发畅而无所节制可能会逾度,形成乖离不合的状态;但离之前提是盛,若不盛,即谈不上离。本卦取义,则在盛而不在其衰,若由衰散离披讲,会触处皆窒。涣卦卦辞首先就定卦性为“亨”,便是此理。亨之卦,怎么能由离散衰败作解呢?

本卦第二个问题,是《彖传》带来的。彖曰:“涣,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这段话被王弼等人用汉代卦变说一解释後,成了个传统,连程伊川、朱熹都也用卦变说之,谓否卦的四爻到了此处第二爻。虞翻曰:“否四之二,成坎。巽,天地交,故亨”,盧氏曰:“此本否卦,乾之九四,来居坤中。刚来成坎,水流而不穷也。坤之六二,上升乾四,柔得位乎外,上承贵主,与上同也”,以及程子《易传》、朱子《本义》等均如此。

其实《彖传》说刚柔,并不是讲卦变,而是说本卦有刚故不穷塞,可以通达,其柔也能与上相应,非常好。为什么?王假有庙,王在其中的缘故呀(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

王假有庙,在本卦是个关键。卦辞说:“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象传解释道:“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像风在水上吹着那般涣畅,原因是王替祖先立了庙,以先祖配享于上帝。

王者立庙以祀先祖,表明了王业有成,故才可以立宗庙。有庙,也才能聚众,以宗庙制度统合天下。所以王者上奉宗祖、下莅臣民,王在其中。这就譬如要渡过河川的人,有了大木作筏作舟,故彖传说:“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假,是凭借的意思。渡川者凭借着舟楫,犹如王者凭借着宗庙,才可以德洽神人(为什么宗庙如此重要,涉及殷周制度史的讨论,我另有文章,此处就不详说了)。

初六:“用拯马,壮吉”。“用拯马”与“乘木有功”相同,都是获得了凭借,以马拯拔,可致长远,故壮吉,非常吉。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旧注均谓机为承物者也,意指获得了凭借,有物可以承托,因此做事非常顺利。实则此句也可解释为行动恰逢机会、动作适得机要,因而做事皆可如愿。

六三:“涣其躬,无悔。”躬是指自身。以上初六、九二之所以做事都很顺利,乃皆有所凭恃之故,此爻则其涣在己,不假外物,便能无咎。是盛极之象。王注孔疏均说此卦内险而外安,内不固其所守,散了。徒假外求,竟能无咎,没这个道理。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上一爻涣在躬,这一爻涣其群,正是相连贯的。群众也被我鼓舞起来了,其盛不仅在己,且有群众、有地盘了。涣其丘,丘指土地,拥有了根据地。

这般昌大,近乎不可思議。故象传说:“涣其群,元吉,光大也。”王注把“涣其丘”解释为“处卑顺不可自专而为散之任,匪夷之虑,虽得元吉,所思不可忘也”,迂曲得很,你看得懂吗?一定要由涣散去解,就会把这一卦解得匪夷所思,这就是例证。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篇》载一故事,可为涣其群的佐证: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返。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曌粞桑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易》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赵简子遂按兵不动。这个故事,充分证明了“涣其群”在春秋时人的理解中就是能结合许多人来辅佐自己的,绝非王弼所说的“能散群之险”。

九五,更盛了:“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涣是水盛大貌,汗也是汗漫无涯之汗。这时,王业已成,可以大张旗鼓,可以正位于天下,故象传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逖是远的意思,象传说:“涣其血,远害也。”本爻指王者居远害之地,出亦无咎。上一爻谓王居,本爻谓王行,而都是无咎的。

整个卦都是吉,却被历来注释者解成是忧疑险阻重重,颇有散离之惧的卦,真堪浩叹,解《易》可不容易啊!


 

南華憶往

$
0
0
    台灣南華大學來聯絡,說今年是建校二十週年,要慶祝,請創校校長您老人家寫篇感言吧!二十年?想來真是感傷,歲月堪驚吶!當時勇憨,辦了南華,又辦佛光。要是現在,誰去幹這種費勁的事?當年舊事,如今也太半佚忘了,潦草數語,僅以塞責罷!

                         南華憶往

龔鵬程

 

南华创校,是个奇迹。

因为是奇迹所以没什么好谈的。或者,至少是不知从何说起。

那时我们在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进展颇为迟滞;而我淡江大学老友黄天中则正在嘉义大林镇办南华管理学院,也很艰困。因我恰好在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执教,故常去他工地看情况。他树了一大尊观音像,拉我发起办了一场观音文化与管理学的研讨会,拟由此等处切入。但我预料他是做不成的,乃怂恿星云法师接手,解决我们自己办学迟滞之问题,早点把大学建起来。

法师当时精力彌滿,乘休旅车全台到处跑。到南华于野地竹林间,拉开背箱里的炊煮器具,即就地便餐,並與我商兑办学事宜。

但由接手到开学,不过半年多,能开校啟教?教育部派来的视察大员在泥濘散亂的工地上走得胆战心惊,均大摇其头。

我不信邪,去香港大学募了八万册書,其中线装善本就有兩万多,又获得王云五先生旧藏八万册,還发起了全球募书活动,把新设大学的图书门槛跨过了。然後重新调整校园建筑规划,改造楼舍,建了成均馆、丽泽楼、文会楼和奎聚坪的小木屋群,足以安顿师生。另向法师建议发起百万人兴学运动,以配合他提倡的全省托钵行脚募款,广筹资金。再则确定办学方针及步骤,撰写系所筹设方案,游说著名学者入伙结盟,共创台灣高校新纪元。

因受当时政策所限,我们只能办管理学院,可是整体规模是依大学设计的,内在理是恢复古代书院精神。故大学部首创大一大二不分科之通识教育,研究所则是哲学,表明大学应在思想上引领时代。专业设置我新創當時國內沒有的人文管理学领域,资讯管理、傳播管理开端,为爾後的生死学、非利事业管理、艺术管理等學科铺路。然再以礼乐文化润泽之,制礼作乐,歌舞揖让。种种均与台湾当时已有的大学不同,甚至还主张不收

这一切,都更让教育部惊疑定,不知该不该同意我们开办。所以与部里沟通、向社会解说,也费劲。

勉强开办之后,果然耳目一新。通识教育是全国最好的,整体表现也是新设院校第一。教育部开始来游说我们乾脆直接升格改制为大学算了。因此第三年即开始忙着改制的事,第四年遂更名为南华大学矣!

所以,南华是台湾教育史上建校过程最短的大学。是一开办就有研究所的大学。是开办以连续多年居新院校之冠的大学。是三年即改制的大学。是落实通识教育最好的大学。是新校中藏书最多最好的大学。是百餘年來唯一传承发展中国书院教育精神的现代大学。是制度创新最多的大学,例如大一大二不分系;不收学费;双导师;图书馆不设门禁,廿四小时开放等等。是新创学科最多的大学,如生死学、出版学、美学、非營利事業管理、艺术管理、旅遊事業管理等等。也是唯一讲究礼乐的大学,有雅乐团、通艺堂,开始在大学裡教授古琴……。

由于可记述的人太多、所开创的物事太杂,南华在第二年就开始筹建校史馆了,以免久而佚忘了这一段开创时期的豪情与壮举。

当时我在图书馆前樹一刻石,上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记录的或想表达的,就是在这桉树林、凤梨田中曾经有过的岁月。一时多少豪杰来此披荆斩棘,以其豪情和创意、点染山川、塗泽历史!我办公室曾挂着一幅对联:“风物从兹欣所遇,江山待我起人文”,讲的大約也是这种感慨。那时四海师友,被我鼓舞撺掇而来,倾其心血者,不计其数。偶或念及,便也油然而兴此感概。

之所以答应星云法师来這等窮鄉僻壤办学,花如此大气力,乃是因我久参政务,深刻体会到台湾政治社会的困局,经世之怀已黯然销歇,遂想从教育上再来培养民族元气。故赴南华创校时曾有诗曰:“地陷天倾各有由,虎争龙战鬥春秋。土崩鱼烂人世间,路转峰回文会楼。涵养生机通造化,裁成雅土铸神州。山中小试乾坤手,今日吾侪亦孔丘。”吾侪,指的便是与我同怀的這批师友们,我至今仍缅念着与他们一同奋斗的艰苦创校岁月。

可惜那段岁月太短,我又如孔子一般,四處游居讲学办学去了。先是回宜兰把佛光大学繼續建好,再则奔走大陆,续发扬书院传统,延展南华旧梦。

如今我在大陆办的书院文庙也有十幾家了。旧梦新织,经纬当然颇有不同,但南华经验之所以启沃昆者,岂不在斯?聊述事,小誌梦痕,不能详也!



 

龚鹏程谈易之五八

$
0
0

龚鹏程谈易之五八:掌握节制 百事亨通

 

龚鹏程谈易之五八:掌握节制 百事亨通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彖传彖辞。

节,兑下,坎上,恰与涣相反。本卦也好,但须有节度,故卦辞曰:“节,亨,苦节不可贞。”节是节制、节度之意,凡事要有节制才能亨通,但若节之太过,成了苦节,那就又不美了。

彖传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象传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都是解释卦辞这个意思的。凡事必须有制度、有节制;但节度须刚柔得中,若节束太苦,当然也不行。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初爻是处事刚开始时,此时要慎之又慎,节制自己勿轻举妄动。不出户,即指此。但光不出户是不够的,《老子》曾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讲的正是此中关键。不出户,是在家仔细研究时局事相,而非闭门吃了睡,像诸葛亮高卧于隆中却洞悉天下之大势,便是著名的例子。象传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所讲即此。

九二:“不出门庭,凶。”这也是不出门,但却与上一爻迥异,上一爻吉,这一爻凶。为什么?时位不同也。初九是刚开始时,这时可以不出门。但若到了九二仍不出,那可就失机失时了,故象传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不节则有嗟,若是语气词。不节就会有问题了,可是为什么爻辞又说它无咎呢?这是语法问题。无咎,不是一般说的没有咎悔,而是象传说的:“不节之嗟,又谁咎也?”後世注解多未掌握这一点。

六四:“安节,亨。”安是“生知安行”之安。一般讲节制,都带有些勉强的意思,类似困知勉行。安节,则是从容不迫地实践著,非勉强地去做。能如此,自然甚好。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上一爻是安之,这一爻是乐之。节制不是外在的束缚,乃是发乎本衷地守礼守节,以此为乐,称为甘节。孔子说学,力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也是此意。象传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中既指施行有度,常居中道,也指发乎本衷,非由勉力。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苦节与甘节恰相对反,是刻苦为之的。如此虽或自己无悔,却不足取,故曰贞凶。象传说它这样会“其道穷”,确实不错。

穷与贫不一样。贫是钱财的概念,钱被人瓜分走了,所以贫。穷则是倫理學概念,指一个人孤孤单单缩在洞穴里,哪都去不了,是人生遭困、不能通达。苦节之人,人多不乐与之亲近。他自己苦,别人也看著苦,虽佩服,却不能谕众,不易令人法效,所以《易经》并不以为然。

後世儒家礼论的核心精义,均由本卦可以窥见。礼正是节,但节以中和中正为贵,且要能安能甘。能如此,方能制度数、议德行。


 

龚鹏程谈易之五九

$
0
0

龚鹏程谈易之五九:有诚信才能孚获众望

龚鹏程谈易之五九:有诚信才能孚获众望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中孚卦九二爻辞。

中孚,兑下巽上,下悦以应上,故说是中孚。中心悦而诚服也。孚,信的意思,俗语说某人能孚众望,即用此义。《易经》中讲到孚字的地方很多。近代疑古风气兴起后,解易的人有一派喜欢将经文中许多孚字解成“俘”,并附会奴隶社会之说,动辄说卦爻辞谈的是以人作牺牲去祭祀,高亨、李镜池等人均如此。此乃魔道,颇谬事理,本卦之孚,更是绝对不能做俘解的。

中孚之中,则是由卦象上说的:本卦初爻二爻阳,三爻四爻阴,五爻六爻又阳,整个卦象刚好中间空,上下实。若就一卦说,则上下卦之中间又是实的,彖传解说道:这是柔在内而刚得中。因此说它有中孚之意。

中孚是好事,能获得大家的信任,因此此卦辞说:“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豚,小猪,它与鱼都是祭品。《士昏礼》载:“特豚合升去蹄,鱼十有四”。《士丧礼》:“豚合升,鱼鱄鲋九”,朔月祭用特豚鱼腊。《国语·楚语》:“士有豚犬之祭,庶人有鱼炙之薄”。《礼记·王制》:“庶人夏荐麦,秋荐黍。麦以鱼,黍以豚”,讲的都是以豚鱼为祭,士庶通行之。大抵祭品丰盛的就啥都有,若财力薄,就只以鱼祭祭也没什么不可以。卦辞以此讲中孚之吉是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能广获人心,自然可祭祀可出征,可以化行万邦。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虞,王弼、孔颖达均解释为专,谓用心须要专一。若心有它用,便不能安。燕,安也。事实上虞本身就有安义,所以安葬之礼即称之为虞礼。《公羊传》文公二年何休注:“虞,犹安神也”。

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是与众孚同之象。鹤在林阴中鸣叫,其子与之相和,犹如君民相和。君子有爵位或好酒,也都愿拿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爵指爵位,也指酒爵。靡,散的意思。子路曾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很得这一爻的精神。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九二是能孚众之象,这卻是不孚众。凡德不能孚众時,就会有敌人,会树敌。有敌,或攻伐得胜而喜,或攻之不克而泣,均不甚妙。何以会树敌?自己没摆正嘛!象传曰:“或鼓或罢,位不正也”。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月几望,指几乎满月的阴盛之状。臣德既盛,毗近于君,此时若不结朋党树敌,尚可无咎。马,两马为匹,匹有匹配匹敌之意。大臣不当相斗,亦不当朋比。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这一爻,把孚字解为俘的人,就不免见猎心喜,把挛解为痉挛之挛,说是把俘虏捆绑起来烧烤。殊不知若这么解,全卦上下便均不能通贯。本爻讲的乃是有诚信而且能够团结巩固,自可无咎。挛是紧密联系的意思。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前面九二曾提到鹤鸣在阴,那时鹤位居九二,能以其鸣叫聚合众类了。此处上九,未来应更能展翅高飞,鹤鸣九天之上。可是正如乾卦九五已然飞龙在天,上九便不免亢龙有悔。本卦也一样,九五之诚信已然挛固,事既贞吉矣。到了上九,却不免乐极生悲,由盛而衰,自吉反凶。因為飞上去的不是鹤,而是鸡。

翰音是鸡鸣,不是鹤唳。鸡本来是诚信的代表,因它每天早上都会定时报晓。但鸡终究只是鸡,鸡鸣虽可惊人,却仅能在早晨叫;若鸡鸣不时,人便将以为不祥。有些地方的风俗,甚至会把它宰了。若一只鸡而想如鹤般声闻入天,当然仅能是妄想。故《象传》说:“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鸡至多只能飞到树上或屋顶,“鸡鸣桑树颠”一番,所以做人还应该知其本分。

本卦王弼、程、朱等各家均从爻位阴阳相应或不相应说,那是因为本卦涉及卦气说,故爻象特别重要。但我们这裡只简释义理,供人在行为上取则,故爻象、卦气,略知有这么回事即可,不必深究。


 

正邪之間的陽明學

$
0
0

      陽明學越來越熱!但喜歡談陽明的人,多是矮人看場,不知實況。應朋友之邀,寫此短文,略示津梁。


正邪之間的陽明學

龔鵬程

陽明學在歷史上基本處於非主流地位,更多時候且被視為異端邪說。

陽明卒於嘉靖七年十一月嘉靖八年二月,廷議論其功過,就多所抨擊,皇帝本人更認為:

守仁放言自肆,詆毀先儒,號召門徒,聲附虛和,用詐任情,壞人心術。近年士子傳習邪說,皆其倡導。至於宸濠之變,與伍文定移檄舉兵,仗義討賊,元惡就擒,功固可錄;但兵無節制,奏捷誇張。近日掩襲寨夷,恩威倒置。所封伯爵,本當追奪,但係先朝信令,姑與終身。其歿後卹典,俱不准給。都察院仍榜諭天下,敢有踵襲邪說,果於非聖者,重治不饒。

對其學術與事功兩皆否定,只差沒追奪其爵位而已,身後卹典也竟都給免了

到穆宗即位後,情況才漸改觀。大學士徐鍇當政他篤信陽明學朝臣風向始漸轉變隆慶元年,詔王守仁贈新建伯,謚文成。可說已恢復了名譽,評價也不同了:

      爰從弱冠,屹為宇宙人豪;甫拜省郎,獨奮乾坤正論。身瀕危而志愈壯道處困而造彌深紹堯、孔之心傳,微言式闡。倡周、程之道術,來學攸宗。……閩、粵之箐巢盡掃,而擒縱如神;東南之黎庶舉安,而文武足憲。爰及逆藩稱亂,尤資杖鉞淵謀。旋凱奏功,速於吳、楚之三月出奇決勝邁彼淮蔡之中宵是嘉社稷之偉勳申盟帶礪之異數既復撫夷兩廣旋致格苗七旬

這時,對其學術與事功均已正面肯定,關鍵則在“紹堯孔之心傳、倡周程之道術

    因為陽明之所以被批評為“放言自肆,詆毀先儒”,即在於他的學說被認為是不合於程朱這是陽明學生死榮枯的關鍵,所以終陽明一生,都在極力表白他與朱子之不同只是表面的,朱子真正的意見其實也與他無異。他編《朱子晚年定論》之類作為即是如此但王學流衍四方,門弟子論說,為了彰顯師說之優長及獨創性,聲口就未必如陽明這般謹慎,因而頗引起篤守程朱者之惡感,謂陽明“詆毀先儒,號召門徒,聲附虛和”。現在要替他洗刷則必定要強調陽明是周敦頤程伊川的繼承者

換言之,此時雖已平反,但對陽明學並沒能肯定,肯定的只是他不悖於先儒而已

而這種肯定,雖然發自皇帝的詔誥士林持論卻仍多異議反對者仍居主流

明顯的事證,是王陽明有沒有資格入祀孔廟。王門後學耿定向上疏請讓陽明從祀,禮部的回答就是“世代稍近,恐眾論不一”不同意吏部右侍郎鄭世威更衝著詔誥來表示反對,《閩書記載他說

王守仁,治世之能臣也。謂其紹周、程而宗孔、孟,則平生庸德之行有不足矣!且其率天下徑趨直行,使聖門講學明理之功屏棄不用將有毫釐差而千里失者與守仁同時講學者,泰和羅欽順、惠安張岳,世稱賢大夫,兩嘗指擊其謬,守仁辯不能絀蓋守仁以名勝欽順岳以實勝實之與名相去遠矣

對陽明之事功,他還能表示佩服;但論及學術,特別是能否紹繼孔孟周程,他卻大不以詔誥為然

當時之氣氛如此,逼得王門後學宋儀望特地寫了一篇<</span>陽明先生從祀或問>來辯護。其主要論點有三:一是追溯孔門聖人之學乃是“心學”,而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說”即是聖人之學。其“致良知說”不僅是孔門傳授心法,亦是《大學》的本旨二是說陽明的學術脈絡是直接宋儒周敦頤與程顥而來,而與薛瑄(字德溫號敬軒和陳獻章兩人不同三是針對時人非議陽明事功平宸濠人品(貪財好色),提出辯護。

三點其實只是一點,因為對陽明人品之批評,正是不信其學真是聖人之學。故由其辯護,即可見當時對陽明學之基本看法。而此種看法,也正是嗣後把陽明學稱為“偽學”,嚴厲打擊並禁止之的基礎或先聲

與此同時,還應注意的是政府的禁毀書院行動。

嘉靖十六年,御史游居敬上疏批評湛若水“倡其邪說,廣收無賴,私創書院”皇帝下令罷各處私創書院次年,又下令“申毀天下書院”。這兩次,都是因為討厭王陽明湛若水之學而發,可以想見當時之氣氛

到萬曆年間張居正執政他是徐鍇的學生但最討厭王門後學之聚眾講學故痛下辣手嚴禁書院而目標則在禁止陽明學術之流傳

天啟五年魏忠賢之禁毀書院目標才改為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成立於萬曆三十二年,以高攀龍、顧憲成為首,而兩君便均不以陽明為然雖然我們後來的人看,會覺得他們也有受陽明影響之處,或某些地方其實也與陽明之見解無異(如黃宗羲就說過:高氏之格物,本無可諍特欲自別於陽明反覺多所扞格耳)。可是本沒太大不同而偏要與之立異或為了故意立異而造出一些有問題的主張豈不正代表著一種態度

高攀龍曾編過一部《崇正編》。看題目就可知他意在反撥當時邪偽不正之學風,而此種歪風指誰,卻也不難了解顧憲成友人陳建就更寫了一部學蔀通辨》,大張旗鼓地來批判陽明學了。

該書的序文,便是顧憲成寫的。《四庫提要》對該書有個簡要的介紹:

明陳建撰。大旨以佛與陸、王為學之三蔀,分前編、後編、續編、終編。每編又自分上、中、下,而採取朱子文集》《語類》《年譜諸書以辨之前有嘉靖戊申自序云專明一實以抉三蔀前編明朱陸早同晚異之實,後編明象山陽儒陰釋之實,續編明佛學近似惑人之實,而以聖賢正學不可妄議之實終焉

它明建旗鼓來反對陽明學且認為陽明之學近禪此書後來雖不見得多麼流行,但此說在明末清初實際上即居正宗地位,代表了反陽明的人極普遍的看法。當時認為陽明就已是禪陽明後學如泰州李卓吾等則為狂禪

因此清初熊賜履有一本《學統》,就很可與《學蔀通辨》合看共同見證著明末清初的學術界氛圍《學統》卷帙多達五十六卷,將荀子、揚雄、陸九淵、陳白沙、王陽明都列入雜統;把老子、莊子、墨子、告子、釋氏列為異端,竭力攻擊之

日本的情況其實也類似德川家康幕府時期朱子學才是正宗中期以後,出現了二股挑戰朱子學權威的思潮:一是古學派,認為應該上溯於古代,例如先秦儒學去求真解;二是陽明學

陽明學之奠基者為中江藤樹(萬曆36年——順治5年),主要是受陽明弟子王龍溪之影響,但其效僅止於民間講學其弟子熊澤蕃山(萬曆47年——康熙30年)本來得到岡山藩藩主的支持,推動陽明學,但不見容於當時學界辭官返鄉隱居後又去京都講學,而又被驅逐出京,終乃被幽禁於神戶太山寺

這就可見當時思潮之大勢陽明學並未獲得發展機緣之再至是江戶以後那時西方思潮進入日本開始有了所謂的蘭學”(來自荷蘭的學問);又有了標榜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國學”。蘭學矚目西方,國學反對只由中國傳統來談學問,欲建立日本民族國教神道歌謠之學。它們都對朱子學權威衝擊甚大,陽明學這才有了再燃焰之希望

其間過渡,關鍵人物是佐藤一齋(乾隆37年——1859年)。他得了機會擔任幕府最高學府昌平黌的儒官致力教學據說門下有弟子三千而其學便有許多人形容為“陽朱陰王”,事實上則是折衷朱王若非如此陽明學也是難以發展起來的

佐藤一齋門人眾多,如山田裕、佐久間象山、安積良齋等都有較大影響陽明學乃漸流行

象山門人有明治維新志士吉田松陰,松陰門下又有伊藤博文等名人,陽明學之勢乃益旺但整體說來與政治勢力是相挾而長的說得好聽點則可說陽明學這撥人較重知行合一故有行動力若光憑在書齋裡做學問或個人做道德修持他們是比不上古學或朱子學派的

韓國方面,陽明更屬非主流,主流仍是朱子學。陽明學雖有江華島諸賢,如鄭齊斗等闡發之,聲勢仍不敵朱子遠甚我另有專文論鄭齊斗對此有些說明可參看此處就不贅述了

綜觀陽明學之歷史處境和它曾遭受的批評,便可知近世陽明學之勃興實是特殊時代因緣使致未必便是陽明學本身就優於其他儒學流派

今之講陽明者首先應避免的,就是把陽明學高大化、正面化,然後將其敵對面妖魔化,以此強調陽明學促進了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打破了程朱之封建禮教、推動了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之現代化等等。這其實只是把歷史上被異端化、雜統化的陽明學地位翻過來說,且倚時政勢力為勝,非論理之態度

何況,程朱就是封建禮教、就窒錮人性?這是大批判之口吻,豈知理實乎?連宋明理學之基本知識都沒有呢陽明一生不敢說他要打倒程朱只說他與朱子畢竟是相同的

他與朱子到底同不同呢?當然大方向大原則都同,不同只在於對《大學》一些字句的解釋不一樣,在格物致知的工夫層面不同可是他主持過朱熹的白鹿洞書院,編過《朱子晚年定論》,效法朱子定家禮、推廣朱子的鄉約……。他與朱子之同實遠大於異看不到這一點根本就不能入陽明學之門可惜現在講陽明,仍是喊口號、貼標籤式的,距問學之門檻還太遠了

其次,陽明獨到之處,如致良知之工夫簡易直截;如突顯主體,言心外無理,天理即在本心良知中,當然都很精采可是它有沒有流弊呢有的那些批評陽明的人看到的就是陽明學說本身存在著的可能之弊以及陽明後學確已發生的毛病

其實,陽明學內部存在一些問題,明清那些反對陽明的人固然多所評說,陽明後學更是洞若觀火。所以陽明後學之間才會紛然爭鬨,歧為許多系統

大端分判一般說陽明學可分三系浙中王門江右王門和泰州但浙中錢德洪、王龍溪便自不同,江右羅念庵聶雙江王塘南等亦各不同更不用說耿天台周海門這些人了後來之劉蕺山黃宗羲,你可以說他們發展了王學,卻也可以說他們在修正王學可能之流弊。

而王學之所以最終並不能取代朱子學,朱子學仍是明清的主流正宗,正與陽明學畢竟易生流弊有關。這也是今日喜好陽明學的人所不能不知道的,因為你所理解的陽明學,可能,甚至恰好就是問題或毛病最多的那一種

亦正因為如此,故傳承陽明學固然可能如日本明治維新諸賢那樣知行合一,頗著事功;同樣也可能如清初顏習齋所批評的一些陽明學者那般昏惰無能,徒事靜攝而毫無行動力;更可能如狂禪一般,佚盪自肆,妄情自是。五十年代以來宣傳晚明王學打破了封建禮教、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肯定情慾推動了情色小說和淫艷戲曲之流行等即屬於這一種謬種流傳其弊不可勝言

現在,你如果喜歡陽明學、願學陽明,那很好,當恭喜你已知問學已知儒門工夫之可貴但在學此一路學問時,我這一番潑冷水的話,你也不能不先冷靜聽聽。

若想避免失誤,對晚明陽明學之流衍和整體學術環境有點正確地掌握,則可讀我的《晚明思潮》。其他的,嘿嘿,就先緩緩吧!


 

龚鹏程谈易之60\61

$
0
0

龚鹏程谈易之六十:“时中”是免灾最好附身符龚鹏程谈易之六十:“小过”未必是坏事

 

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小过的象辞。

小过卦,艮下震上,整个卦是四阴二阳,阴多于阳,与大过卦相反。大过卦四阳二阴,阳刚太过,因此是大过,以阳刚为大也。小过阴大于阳,以阴柔为小,故名小过。

卦名因卦象而来,所以如此命名。单就本卦看,也是如此。震为长男、艮为少男,兄尊严于上,弟恭敬于下,兄弟和睦,因而“亨”。不过这种亨,出于阴盛,显示柔德,所以非大亨,仅是小亨。卦辞说“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即是这个缘故。

换言之,读者不能望文生义,看到“小过”就以为是不好,是罪过,是还没犯大过而已。本卦基本是亨通的!人处此境地,能谦卑自牧,自可安贞,所以要柔。其次,则要知机知时,能与时偕行,才可以亨通。第三,卑柔自处也不能太过分,适中就好。

说明。,卦辞说:“不宜上,宜下,大吉。”指此时不宜进取,宜退而做好基础工作或广结善缘,厚植实力。第二,《彖传》说:“过以利贞,与时行也。”要配合或适应时局,趋其势。第三,宜适中,《彖传》曰:“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象传》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都是讲做事该适中。

《易》贵中和中正,不过奢,也不宜太俭;要恭,也不能太卑,喜怒哀乐均讲究适度适当。尔后儒家强调中行、中庸之得,喜怒哀乐发而中节等等均由此来,本卦即属其中一例。

初六:“飞鸟以凶。”本卦不宜上而宜下,上逆而下顺,所以若如飞鸟展翅高翔则不妙,必致凶耗。

本卦接在中孚卦后面,中孚卦曾用过“鹤鸣在阴”、“翰音登于天”来喻说事理,所以本卦也用飞鸟来取象。程伊川说《彖传》“有飞鸟之象焉”几个字不类彖体,乃是后世解卦者的文字误入《彖传》中。我以为不确。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这一爻,祖妣两字各家解释不一。王弼注以祖为始,妣为二。程伊川以四为祖,说二爻跨过三四爻之阳而与五相应,所以是过祖。龙仁夫以二不过九五而过六五,乃妣象。王引之说五爻若为阳,则二与五相应,为祖为君;现在六五是阴爻,就只能是妣是臣了。

这些解释都是依爻位而说,若不谈爻位,只就卦理看:本卦是讲可作小事不可作大事、宜下不宜上的,既如此,过犹不及,都是指没碰上当家作主的人(男主人和君王),只遇上了女人和大臣。这种情况,在别处可能不太好,在这时却刚好,故说是无咎。如此解释,简易明了。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不过于防患小人,也不依从小人。若顺从小人,恐被残害。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本句断句各家不同,伊川与朱子说是弗过遇之,不过于刚,故适合其宜。但《象传》明明说“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因此可能应该说是碰上九四这种阳居阴位的情况时,勿凑上去才能无咎。若特别跑去迎合其人其事,都是该戒止的。因为勿用永贞,不可久长,故《象传》云:“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弗过的过,其实就是遇,下文讲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与本句句式正相仿佛,过与遇互文见义,指遇上碰上。诸家常由过失过差上去理解这个过字,所以老是讲得蹇涩。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这句译成白话就是我去西郊打猎,可是天阴欲雨,想射鸟当然射不着,只能由洞穴中去捕得猎物,仍符合“不宜上,宜下”的全卦大旨。各家据爻象阴阳进退承应去讲,越讲越令人糊涂。弋,是用绳子系在箭上射鸟。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不要去靠近它呀,鸟飞太高了,罗网就来了呀,这是灾难呀!离即罹难之离,亦篱网之篱。眚也是灾祸。伊川说此爻指违理过常,如飞鸟之迅速,所以为凶。误!这只是说鸟飞得太高了,所以《象传》说:“弗遇过之,已亢也。”六五,《象传》已说它“已上”了,这爻更上,遂如亢龙之有悔矣!意义仍应就“不宜上,宜下”去体会。

总之,这一卦教人善于处下,勿太高太亢太刚,要注意时位,能屈则勿伸。但太卑太柔也不对,君子仍以时中为好。


龚鹏程谈易之六一:成功了更要戒慎思患

龚鹏程谈易之六一:成功了更要戒慎思患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既济象辞。

既济,离下坎上,水火相交,六爻各得其正,所以称为既济,喻事已成功,犹如渡者已然过了河。

这当然是吉卦,但事实上本卦恰好与卦名表示的相反。既济,一般会认为是初未济而后来得济,事已成就。然卦义所示,乃刚开始还不错,尔后却越来越糟,终于未济。所以卦后即接之以未济卦。

换言之,此卦表现的是一种已经功成名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若不知持盈保泰,则很快就会衰败了。卦辞说“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就是这个意思。

由伦理上说,《象传》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讲的也即是在这种情况下的道德提示。居安当思危,否则就会初吉终乱。谚语说:“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如何才能守成?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一开始就是败象初生之状:前进的轮子被拖住了,狐狸要跑,而尾巴沾湿了。表示前进之势已被某些力量迟滞,只不过这时迟滞还不严重,所以尚无大碍。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茀指女人的首饰。朱子说是妇人车上的帘子,朱骏声说是头巾,总之指妇人丢了她的东西。勿逐,说不必去追察,时世尚佳,拾获者或偷者过几天就会送回来。

我认为这是说:下属已敢偷东西,主人丢了东西又不去找,正是管理已然怠乱之兆。虽拖了一阵,失物又归还了,但败象益甚矣。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高宗指殷王武丁,他征伐鬼方,各书均有记载,是殷周之际的一桩大事。《诗·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可是后来鬼方不服,武丁遂伐之,《竹书记年》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三年乃克。未济卦说:“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也指此事。鬼方据说乃西羌,故《汉书·西羌传》云:“高宗伐西戎鬼方”。

这次大战,殷商虽胜,但耗费人力物力其钜。且以大国伐小邦,竟花了三年才搞定,显示出国力其实已有外强中乾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小人决不能用,用之则国益危殆。王弼注认为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讲的是:“君子处之,故能兴也”,不对。此句非讲君子能兴,乃讲衰象,故象传曰:“三年克之,惫也”。

九四:“繻有衣袽,终日戒。”王弼注说繻有衣袽是船破漏了,拿衣服去塞住,整天堤防着,终于没事。也不对!繻,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即是繻,好衣服。袽,则是敝坏了。前一爻讲外强中乾,疲惫已现。这一爻指連外面这衣服都开始破敝了,败象已遮不住;所以该谨肃以对,好好戒备。拿衣服去塞洞,不合现实,也与上下文不相统贯。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郊之禴祭,实受其福”。禴,是殷人春祭之名,较为简素。此句是说:败象已呈,应对症下药,譬如祈福者,杀牛宰牲为祭,就不如诚心实意地祭祀,这样祭品即或俭薄些也无妨。杀牛为祭是外表看起来隆重,诚心奉祀是内在真诚。这是针对衰象最后的警告了。

上六:“濡其首,厉”。衰势若一直没改善,结果就会濡其首。没顶,脑袋都淹到水里了,没救了。

自初爻之濡其尾,到上六濡其首,是个沉没的过程。本来开局还好,结尾却是败亡。名曰既济,终未能济。此为全卦大旨,过去解家往往于此掌握不住,故伊川才会说高宗伐鬼方是“天下既济,而远伐暴乱也。威武可及而救民为心,乃王者之事也”,把衰象已呈解释为以刚用刚的大好事。

至于东邻西邻,王弼无注。崔憬说五坎为月,月出西方;二应在离,离乃日,日出东方。伊川说东邻指阳,西邻指阴。朱子说九五居尊而时已过,不如六二在下而得时等等,都越讲越让人糊涂。因为他们都不知卦爻辞作于殷周之际,故常以当时之事为说。高宗伐鬼方,师老兵疲,乃是古人早就引以为戒的,怎么能说是盛王之事呢?《汉书·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言:“鬼方,小蛮夷;高宗,殷之盛天子。以盛天子伐蛮夷,三年而后克,言用兵不可不重也”,正显示了秦汉人都知道此役打得很艰难,殷之外强中干业已暴露无疑。后来终于被周击败,就跟这次大战之耗惫有关。

至于东邻西邻,也不是什么太阳月亮阴阳刚柔,而即是讲东边殷商、西边姬周的事。东边酣乐升平,西边实心戮力。结局当然周能实受其福。以史事解易,我有时也会说它颇有误用之处,但都不理会这一点,一味就卦体爻位去扯,也甚可笑。


 

龔鵬程談易62/63

$
0
0

龚鹏程谈易之六二:吉凶关键在是否合中道

龚鹏程谈易之六二:吉凶关键在是否合中道

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未济卦象辞。

未济是既济的相反。坎下离上,火在水上,水火未交,所以是未济。《周易》以这一卦结束,许多人都认为颇有深意,表示不圆满、有缺憾。

是的,未济乃事未成之意。人都追求圆满,而《易》显示天道人事圆必有缺,亏则后成,确实值得我人深思。

不过,就卦本身说,则当注意:未济与既济相反,既济是初吉终乱,未济则初不见佳,可是越来越好,终于贞吉,并非不好的卦象。

这么说,恐怕会打破许多人的常识,但就卦爻辞稍做分析你就会明白了。关键在于象传这几句话:“水在火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未济,不是最终不济,而是说事还没成功,现在还没济。还没成功时,正须谨慎其行,辨别众物,使各得其所。

因此,卦爻辞常就两面说。像卦辞:“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未济而能亨,是好的。小狐狸要渡河,须等水干了或找水浅的地方渡。汔指水干涸。本来这不也很对吗?但不幸尾巴濡湿了,渡河颇不利,故不妙。

这一卦同时讲了又吉又不吉的两种状况,为什么呢?彖传解释道:“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未济而能亨,是因为采取了中道。小狐汔济,本来也可说是合乎中道的,然而濡尾了,故不得善终。可见吉或者不吉,关键在于能否符合中道,取决于我们自己对事务、对时局、对人我能否有清晰的判断,能否以慎辨物居方。

这是总纲。底下:初六曰“濡其尾,吝”。正是承卦辞小狐濡尾而来的。狐狸小,尾巴若沾了水,必然太重了,拖着跑不动,这就糟了。

孔颖达疏对此有个很好的发挥。说这就像君王聚敛,向老百姓搜刮剥削,结果把自己拖垮了。我们看一些寻宝的類型电影,裡面也常有个桥段,说寻宝者终于寻得了宝藏,可是奢贪无厌,把金银珠宝装了一麻袋都不够,结果没逃出来,被宝藏压死了或者拖累而死了。情况与爻辞说的相似。

九二“曳其轮,贞吉”。既济卦也说曳其轮,但那时是和“濡其尾”合在一块儿说的。此处分开说,指两种状况。濡其尾,是被拖累了。此处曳其轮,则非被人从后面拽住,而是人在前面挂拽着车子往前走。是前进之象,获得了助力,故贞吉。象曰:“贞吉,中以正行曳”。由于行事端正,因此得道多助。与小狐濡尾形成对比,那是有人拖后腿,或自作孽不可活。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未济,所以出征或勉强求进,都甚为危险。这句不难理解,可是下文为什么又说此时利涉大川呢?

朱子认为这就矛盾了,故可能利字上面脱漏了一个不字,乃是不利涉大川。不利涉大川,不就是未济吗?王弼等认为这也是两种情况。不当位时冒进,自然是凶;但若能放弃自私自利之心,弃己拯难,便能利涉大川。后一解迂曲,可是符合此卦大旨,而中间有缺文也是有可能的。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这与既济卦不同,乃是从另一角度说高宗伐鬼方之事。既济是始吉终乱,于是伐鬼方就是由盛转衰之关键。未济是由未成而至成,所以伐鬼方就是渐入佳境之证。因为无论怎么说,伐鬼方,毕竟是打了胜仗。打赢了,取得了鬼方的人力与物资,即是“有赏于大国”。铜器小孟鼎曾记载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以及车马牛羊等,恰好印证此理。

九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这一爻就更好了。上一爻还是靠着武力征伐取胜,此爻则谓君子之德业能光溥于天下,孚信于众,这不就是大吉吗?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有孚于众,大家来喝庆功酒,这当然甚好,没问题。但若丧失节度,喝酒喝到头都浸到酒里去,那就糟了,会让人失去信从之心。

濡首泥饮,是与既济“濡其首”相呼应的,指得意忘形,举止失度,也就是失中。失中则危,所以象传说“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节度非常重要。

这个卦是由还未成功走向成功,也就是从未济而终于既济。但既济若又无警觉,不自积善,徒事挥霍,当然又将走向未济。既济与未济两者互为循环,个人之事业与王朝之成毁,道理总是相同的。

古人常举此卦以警世,例如,《韩诗外传》卷八:“官怠于有成、病生于小愈、祸生于懒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易》曰:小狐汔济,濡其尾”。又,《汉书·谷永传》:“臣闻三代所以陨社稷伤宗庙者,皆由妇人与群恶沉湎于酒。《易》曰:‘濡其首,有孚失是’。秦之所以二世十六年而亡者,养生太奢、俸终太厚也”。

这些对《易》的理解或发挥都很好。其中讲到国与家常因妇人而败,常引起女性朋友之不满或遭受女性主义角度的批评,其实古人谈的是情欲问题。饮食男女,情欲若肆而无节,岂能不败?古人讲得并不错,我们应虚心体会。

龚鹏程谈易之六三:人要吉利就要依循天道

龚鹏程谈易之六三:人要吉利就要依循天道

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复卦初九的象辞。

复卦,震下坤上,一阳爻在下,上面五个爻都是阴,表示阴极盛之后,阳气开始复归了,所以称为复卦。卦象与剥卦刚好相反,所以排在剥卦之后。剥是“不利有攸往”;本卦相反,故卦辞云:“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是很吉利的卦。

不过,卦仅六爻,阳阴相变,由剥至复,也仅在六爻之间变,卦辞突然冒出一句“七日来复”是怎么回事?

彖传解释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意谓此句指的不是爻位上的变化,乃是天道上阴阳之变。

可是天道阴阳之变又如何“七日来复”呢?

对这一句的解释,就衍发了易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套观念,也可说是一个学派、一种解易的路数,那就是卦气说。

卦气理论,始倡于汉宣帝元帝间,最主要的人物是孟喜。把《易经》和阴阳灾异思想结合起来,主要是以气说《易》,也就是天地阴阳之气。

阴阳之气表现在一年的气候中:复卦代表十一月,这时一阳来复,天气虽然极冷,但阳气已萌生于地下。十二月是临卦,二阳了;一月是泰卦,已有三阳,所以每逢一月开年,大家常以“三阳开泰”来恭喜,表示冬天已然过去,阳气将越来越旺,春天到啦。二月是大壮卦,阳更盛。三月夬卦。四月乾卦,阳气极盛。但接着阳气就盛极而衰,五月姤卦,阴气又萌生于下了。六月为遁卦,二阴。七月否卦,阴气已可与阳气分庭抗礼,接着就更要阴盛阳衰了。果然,八月观卦,只剩二阳。九月剥卦,只剩一阳。十月坤卦,阴气全面覆盖,纯阴用事矣!

这样解释卦及卦与卦的关系,就叫卦气说,是把卦和天气结合着的。其中这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十二个卦,称为十二辟卦。《易经》中凡六十四卦,孟喜特别挑了这十二个卦来讲阴阳消息,所以它又称为十二消息卦。辟,则是君王的意思,例如君王退位后又恢复了君位是“复辟”,当年张勋发动让溥仪复位的战事,史上便称为复辟之役。这十二卦为君,其它五十二卦就是臣。

这是就一年十二个月说的。另一种配属关系则是就一年廿四节气说。

他以坎、震、离、兑四卦为四正卦,来跟四时四方配对。坎震离兑这四卦,每卦六爻,各代表一个节气,合起来不就是一年的廿四节气了吗?所以坎包括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六个节气。震卦包括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离卦包括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兑卦包括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换言之,四正卦分指冬、春、夏、秋四季。

十二月消息与四季廿四气,是卦气说两个重点。但四季廿四气与复卦没什么大关系,乃是由《说卦》传得到启发而形成的。十二月消息卦便与复卦非常相关了。

王弼注“七日来复”时就说:“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他用阴阳之气的消与息来解释经文是很明显的。王弼的易学,以扫除汉人象数著称,可是注这一句终究不能不用卦气说。依卦气说,五月一阴生,到十一月一阳生,其间正是经历了七个月。

然而,经文是说“七日来复”,并不是“七月来复”呀!对此,南北朝时一些注解家解释道:“云七日不云月者,欲见阳长变速,故变月言日。”说是人们的心理上巴不得阳气长得快些,所以把七月来复讲成七日来复。

这实在也是够迂曲了!因此孔颖达提供了另一种解释,用的是卦气说的另一种讲法。

传承孟喜之学的是京房,他发展了卦气学,提出一个“六日七分”的见解。谓六十四卦去除掉坎、震、离、兑四卦,就剩了六十卦;六十卦各六爻,合为三百六十爻。若一爻代表一天,为三百六十天。可是一年不是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吗?另外五又四分之一天怎么办?他乃将这五又四分之一天,每天用八十分计算,五又四分之一天合计四百二十分。四百二十分若分配到六十卦中去,则每卦可得七分。这样,一年就跟卦爻之数可以配合了。这称为六日七分说。

孔颖达就用此说以解释七日来复,云:“剥卦阳气之尽,在九月之末。十月当纯坤用事。坤卦有六日七分,坤卦之尽则复卦阳来。是从剥自尽至阳气来复,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举成数言之,故辅嗣(王弼)言凡七日也。”

你看他如此解释,一定也认为还是迂曲的,不过没办法。此卦有种种解释,这一路还是最靠谱的,其他的更扯。对卦气说的解说,我这里所讲也是最平实简要的,其他人会更玄妙繁复,不把你绕晕不止。

大抵我认为此句无须深究,七日可能真是七月之讹文,也可能只是计算一个周期的量词。犹如我们现在说一周就是七天;古人以一年为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四刻;又或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为七曜,周而复始。这两种计日方式也都可用来解释“七日来复”,说隔六日,第七日又为一周;或七日一循环。因此关于此句,实在无须太过深曲作解,只须知道它讲天道循环、周而复始就可以了,本卦之意义,正在于“复”。

彖传因此特别强调:“复,其见天心乎!”天行有常,其常就在于它周而复始,所以把这种复称为天心,仿佛天的意志即在于此。

人应该体会天心、效法天行。故象传说:“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在冬至或夏至这种时日,人都应静下来好好体会天地运化的这个道理。所以这一天不要在路上乱跑,兴作事业,也不要坐在家中查事情翻老账。因为复的意义在于反本,在于归静。老子曰:“归根复命”,就是深有得于此。

《老子》中屡言此义:“万物旁作,吾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不知常,妄。妄作,凶”(十六章);“恒德不离,复归婴儿……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廿八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六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廿五章);“反者道之动”(四十章);“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五十二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八章)。

由这类言论,可知老子的许多义理均是由复卦中“复”、“反”、“静”、“常”这些观念衍生而来。例如他讲“反者道之动”,就本于复卦彖辞“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的“反动”一词,与近人动辄骂别人“反动”不同,故是善于读易者。

本卦各爻表义,均依从以上所说之大旨来。故初九曰:“不远复,无祗诲,元吉”。不远复,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说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迷途未远,翩然复归,当然就不会有大悔(祗,大也。朱子解为抵达,亦通)。俗话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歧路走得越远,回头便越难。时在初九,迷途尚迩,故以速速回归为佳。象传说:“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即指我们时时要通过自省自反,体察我是不是开始走岔了,好及时改正。把不远可复的客观道理转成主动的伦理态度。

六二:“休复,吉”。休是美好之意,庥之本字。为什么六二可以休美呢?象传说:“休复之吉,以下仁也”。休复之所以吉祥,是因二在初爻之上,本身虽阴,却仍得以亲近初爻之阳,象征能谦卑地亲礼仁者,所以休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频,有二解:一是频频、频繁之频;而是颦蹙之颦。迷途知返,但意志不坚、见识不定,返了又犯傻犯错,错了又改,改来改去。或者心中以改正归返为难,不甚情愿地、勉强地改,都是危险的(厉,危也)。但即使如此,能改总比不改好,终可无咎。

六四:“中行独复”。六四属全卦之中,以柔得位而中,甚好。用在人事上,象征不与别人同流合污,自己毅然复归正道,故象传云:“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不再犹疑不再动摇,能安土敦仁地停留在那儿,这样当然可以无悔无咎了。

象传说:“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考是考绩考成之考。一个人能自己时时考察自己,仿佛替别人打考绩一般,诚心地守在复归的位置上。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上六的情况亦如乾卦的上九是亢龙有悔。前五爻都是说怎么复,能复就好。此处说执迷不悟,不肯复归于正道,结果当然很惨,有凶有灾,若征伐(凡内政不靖,一定对外用兵)也必失败,十年都搞不定,国君也必被弑、被推翻。

为什么?象传的回答很简单:“迷复之凶,反君道也”,违背了做国君的基本道理。君道是什么?没什么,就是依循天道。

《易经》乃夫子所传使人知性命与天道之书,而其实也是君道呀!



 

龔鵬程談易64/65

$
0
0

龚鹏程谈易之六十四:无妄之灾怎么破?

龚鹏程谈易之六十四:无妄之灾怎么破?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

无妄卦的象辞。

无妄,震下乾上,天下有雷之象。雷之发动,是按季节变化而来的。所以二十四节气有惊蛰一节。太阳到达了黄经345度时,开始开春打雷,把冬天伏藏于土中的动物都警醒了,人们也开始进入春耕期,天行有常,此其兆也。历来都是真实无妄的,所以此卦名为无妄。

本卦,《史记》作无望。可能是同音假借字,也可解释为不要乱想。因为天行有常,乃是自然而然的,人顺乎天行、依乎天道即可。若自己妄想奢求,无知妄作,则必有灾。因此这是个教人守正顺行之卦。卦辞说:“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即是这个意思。

彖传之补充解释也很明确:“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哉?天命不佑,行之哉?”若不符合天命,不正行,乱行乱动自然会遭殃。

初九:“无妄,往吉”。不符合天命天行往往会有灾,符合的,则是无妄之行。这种行,将如雷行于天下般,可以时育万物,故无往不吉。象传说:“无妄之往,得志也。”

六二:“不耕获,不灾畲,则利有攸往”。不耕而得收獲、不开垦就得到垦熟的田,无意求取,竟能如此,若占得此爻,不是太好了吗?所以利有攸往。

六三:“无妄之灾,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上一卦无心故无灾,这一爻就有灾了。无妄之灾,现在已成俗语,指无故获灾。人间事,本也有此一格,完全是飞来横祸型的。比如我一位堂哥,在路上走着,忽一人跳楼自杀,结果竟跳跌到他身上。自杀的自己要死,却把他撞翻在地,断了一臂,这就叫无妄之灾。爻辞说的也是如此,譬如路旁系着一条牛,路人把它牵走了,居者反遭诘捕之扰,或受了冤枉。

九四:“可贞,无咎。”此时只能贞静自守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灾,指自己好好的,却无故获灾。无妄之疾亦然。这时不要病急乱投医、乱用药。只要不是自己乱来(例如暴饮暴食、嗜欲无度、起居无节等),不用药自然也就会好的。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勿妄作,随便乱走是会有灾祸的。仍强调贞静自守。

本卦阳多阴少,乾与震又都有刚健之义,但整个卦的精神却不是健动而是静守。此种静,也才是真正的刚。因为中有所主,不为外物所动,故人才能威刚方正、私欲不行。俗语说“无欲则刚”,便是此义。

《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亦呼应了这个卦的道理。


龚鹏程谈易之六五:成功关键在得能人相助

龚鹏程谈易之六五:成功关键在得能人相助

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大畜卦的彖辞与象辞。

大畜,乾下艮上。乾有健动之义,艮却是止,把健动不已的力量止住了,就是蓄势待发之状,此所以为大畜。韩愈《雉带箭》诗曰:“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讲的就是这种状况。这卦与小畜是相对的,小畜是巽在乾上,巽有柔顺之义,故不尽能畜止乾之动能,仅能成为小畜。

卦辞彖传说此卦“大畜刚健,笃实光辉,日新其德”,说明一个人应如何取法于大畜之象,充实自己,蓄势待发,言辞甚美。象传也同样有这样的话,它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这两句都是说人应自畜其德,但方向略有不同。彖传所言,偏于内,通过日新其德的方式;象传所说,则偏于由读书识理之方式。

前者,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大学》。《大学》一开端就说人应“明明德”。然后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工夫有本有末,本是什么?就是修身,所以“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先要明自己的德,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

讲完这番见解之后,它即引经据典,用庄子所说“重言”的方式来补充、强化此理:“《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这段论述虽未引用《易经·大畜》,但你看它是不是恰与彖传相呼应呢?彖传说的“日新其德”,也属于这种自明的工夫。且不管它是否也像《大学》一样,将治国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之事收摄于己,以自新其业、自明其德为本、为始基。其言大畜,偏于内省自新是无疑的。

象传所说则不甚相同,讲的是多从前人的言行中去认知、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来畜德。这让我们想起的,应该是《荀子·劝学篇》:“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学至乎礼而上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荀子这篇,讲做学问,主要从读书来,由诵经到读礼。这读礼之“读”当然不只是诵念,还包括了演礼习礼、對古人在礼上的实践状况之分析等等。但无论如何,它与《大学》偏于由内在去日新其德是不同的,较偏于由外部的书本、礼仪规范等处去进行学习(只不过,它与后人一般说的读书也不一样,因为后世读书主要是知识性的导向,荀子则仍是道德的导向,因此说“学至乎礼而上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与《大学》论学重在“明明德”并无根本分歧)。

这两路,后世便逐渐分化成“尊德性”与“道问学”。例如宋代朱熹和陆九渊学问路向的差异,许多人就认为是因朱子偏于道问学而陆九渊偏于尊德性;宋明理学与清代朴学之不同,看来也是因宋明理学偏于尊德性,而清代朴学家偏于道问学,故以文献考据为主。两条路子上的学者,彼此不服,相互争鬨,遂成为宋元明清重要的学术史景观。

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词,出于《中庸》,原文是:“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依原文,乃是说君子应该既尊德性又道问学,既广大又精微,既高明又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非相斥或相反的两件事,而是君子都应该具有的本领、工夫或条件。如果能博不能精、能高不能庸,都只能视为缺憾。这是我们应当明白的第一点。

其次,尊德性和道问学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两种工夫或途径。其目的是什么呢?郑玄在《礼记·中庸》注中说过:“德性,谓性之至诚者也。道,犹由也。问学,学诚者也。”把道问学之道字解释为由,就显示了他也认为道问学指一种方法,道字与尊字相同,指通过尊与道之法去发扬人的善性。这善性,《中庸》称为诚,又称为明,明与诚合,不可分,故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若结合《大学》,则可以说自己拥有的明德(诚)就是性,把此明德之诚发扬光布、显明出来就是教、就是学之功了。依此观之,尊德性固然重在德性之彰明上,道问学也非只是知识记诵而已,大畜卦象辞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因此,由后世学术史的发展看,《大学》《中庸》《荀子》等可说都是继承并发展了大畜卦彖辞象辞的义理,可惜此义在其后竟渐歧为二路,未得其全,将来我们可别再重蹈覆辙才好。

然而大畜之畜,义理深邃,尚不仅止于此。因为以上所说,都还只停留在“自畜其德”部分。大畜之畜尚有一面向,那就是由身外求之:日新其德或多识前言往行,均是自己进德修业而已,但君子大畜,另有一法,引他人水灌自家田,合众力以助我丰盈壮大。

大畜之卦辞曰:“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不家食,指能养贤,使贤士都不在他自己家裡吃饭,愿来接受我之供养。故此卦还是个养士亲贤之卦。能如此,自当大吉,无往不利。

由卦辞和彖象辞的比较看,恐怕《周易》原先仅强调这一点,后来孔子或孔门后学作十翼时才发展出自己也应进德畜德那一面来做补充。补充得很好,但仔细想来你就会发现:养士亲贤本身也即会对自己畜德有帮助。故养贤虽说偏于由外部找助力,终究仍是作用于己身的,养贤本即是进德之良方。

但古仅说养贤,不及着重讲自己进德,却甚有深意。

后世论为学,多偏于自己用功这一面,若一个人不好好闭户读书或静居修德,而整天跑出去交朋友,请朋友吃吃喝喝,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必然会遭师长痛责,认为不务正业。论教育,也一定是教你如何秘密用功,好打败其他优秀的“竞争者”。

殊不知,在社会上、在人生道路上,自己有本事,远不如有有本事的人愿意帮你。假如你什么都不会,什么本领也无,却有能让别人帮你的本事,那就无往不利了。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时,刘邦的个人条件,何能比诸项王?但刘邦终能成就大业,凭什么?不就凭他能养贤用人吗?他用的人,个个比他强;项羽的手下,个个比他弱,而胜负之机,岂不在斯?小说中的刘备、唐僧、宋江,大抵也是如此。

世上自己有德,而不能养贤、不能藉此畜力者太多了,故纵使德才再高,人家也不服你、不助你。其德其才,便只好孤芳自赏,或成为自嗟自怨之资、成为别人嫉恨你的材料,那又能有什么用?

于此观之,大畜之义,深乎远也。后世墨家特别提倡“尚贤”,就本于此卦。大畜卦彖辞:“刚上而尚贤。”墨子发挥之,写了《尚贤》,今存上下篇,不但将尚贤养贤视为“政之本”,也就是理政治国成败之关键,而且还由此发展出为政应不贵血统、亲疏,只重才能的观点。

这个观点,在春秋之贵族政治社会中当然是具有革命性的。当时君王是家天下,贵族都是亲故勋戚,可是墨子说:“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只有将血缘导向、身份导向,转为才能导向,尚贤而用之、养贤而亲之,国事才有希望。否则老百姓灰心解体,国家绝不能治。

墨家此种激进言论,事实上儒家也有。汉人就常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公羊家尤其大谈“退天子,贬诸侯,讥世卿,讨大夫”的春秋大义。此皆《周易》尚贤养士理论的发挥,在政治学上有其重要价值,不可忽略。


 

龔鵬程談易66/67

$
0
0

龚鹏程谈易之六十六:養賢養民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卦的彖辞和象辞。

颐卦,震下艮上,上下两阳,中间四阴,外实中虚,所以象口。全卦遂以口取义,说吃的道理。卦辞曰:“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颐这个字即指腮帮子。看那腮帮子鼓鼓的,不是吃着东西吗?有得吃,大吉!誰願意餓肚皮呢?

但吃有什么道理可说?嘿,太有道理了。一,有得吃,表示首先是有能力找得着吃的。人皆须谋生觅食,养活自己,因此吃饭的问题绝不可小看,此谓自养。其次,人生在世,除了自养,还得养人。小焉者养家活口,老人、妻孥都得养;大焉者养助他人,兼善天下,人饥己饥,让天下人都有饭吃,养生丧死无憾,此谓养人。

卦辞之彖就讲了这个道理:“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大矣哉!”

《易经》经常谈到“养”这个字及概念,我也屡次说明过“养”不但涉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概念,但基本是一贯的。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被人养着的,长大后渐能自养,然后能力渐大、地位渐高则能养人也须养人,乃是最自然不过的历程。故由此说政治之权利与义务,也比西洋政治哲学由“权力”展开要自然、深刻得多。

颐卦之言养,乃因此上承大畜卦讲养贤、尚贤而着重于自养以外的养人。换言之,即是偏重于从养之政治义涵去发挥的,并不谈个人自己的养生、养体、养心或小家庭范畴的养妻孥、养亲,而是直接由人自求口实跳到更广大领域的养贤养万民。

因此刚开始说颐贞吉,接着初爻马上就说:“舍我灵龟,观我朵颐,凶。”古人以龟蓍卜事,故龟蓍之灵可用來象征人对外在环境和未来取舍有着高度的关怀,希望透过龟蓍来了解它。而假若一个人这时光知道吃,且是自己大快朵颐地儘顾着填塞自己的肚皮,那就成了孟子所说的“饮食之人也”。象传说:“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不但不足贵,结果还必定凶。

仅知自养是不行的,因此君子须得养人。养谁呢?一般人最常做的,乃是养老婆小孩,天经地义,理所应然,每个人也都做得十分顺遂自然。可是,你只顾养下而不及养上啦!《易经》称此为颠颐,也就是颠倒了。六二曰:“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颠倒之颐,是拂(违背)经常之道的。丘象征高地、上位者,例如父母尊长,本应由你奉养,可是你不养上而养下,便违背了常道(儒家特別強調這一點,其實是為了平衡。人疼老婆愛孩子是天性,不需你提倡;孝養父母才需提醒)。

此句,朱子解释为“求养于上”,谓向上位者要求养己,误;王弼、孔颖达之解才对。而且如此说,也才是古代通义。因为“颐养”一词素来就指向老人,而不指向老婆小孩,例如“颐养天年”等词语都是如此。再者,《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可见奉养父母乃“养”这个字非常基本的含义。此义又与孝相关联,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伦理态度,不养上而养下,就涉及了不孝的问题,当然会遭致“拂经于丘”的批评。

奉上先于、重于养下,原因是父母先养了你,所以情感及义务上你须还报。而客观形势上,老人无所养则无以为生,年岁又渐老迈,越来越不能自养,亦只能依赖子女奉养。反之,儿女虽也同样无力自养,但他们会越来越强壮,越来越不需要你养。所以就养之需求上看,养上也应先于、重于养下。

上,当然不只指父母,也指上位者,例如王侯、你的老板等。但原理是一样的。今人对奉养父母已不太上心了,对于要奉养上位者更可能还会心生反感。然而这个常理也仍是“经”,也就是常道,否则你如何解释领了薪水得先交税,去养那些国家干部、官吏、军爷们,剩下的才能回家养自己妻小?现在说那些都是“公仆”,但公仆你一样得养。雖不情願,可是你不交税行吗?《易经》说不行:“六二征凶,行失类也”(象传),客觀現實只能是這樣。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吴勇,无攸利”。好吧,既然养上无可避免,那我就努力谄媚以侍奉之,可以吗?六三爻辞说这也不行,称为拂颐。违逆之颐,同样会遭凶。

《易经》蒙卦曾说过“童蒙养正”,养孩子要养之以正道。本卦说颐一样说养正:“象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上一爻和这一爻都是养之不正的,上一爻溺下忽上,这一爻谄以事上,养以济恶,故皆凶。许多人想往上爬,伺候上司,无所不用其极,车马别墅钞票女人,无不竭力以奉,结果贪赃枉法,循欲灭身,都是养歪不吉的。“十年勿用,无攸利”,指縱使如此经营十年也不会有好下场。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这也仍是颠颐。但还好,还能够无咎。因为这是指上对下之养的态度。

下位者会养上,上位者对此情势,应采什么态度呢?应如老虎视物一般,虎视眈眈,但不噬人。表示居上者威而不猛,有威仪,却不放肆地满足嗜欲,残民以逞,剥削侵括以求养。

其欲逐逐,王注:“尚敦实也”。孔颖达疏:“既养于下,不可有求其情之所欲,逐逐然,尚于敦实也”。这样,虽是颠颐,求养于下,仍可无咎。朱子解“其欲逐逐”为“求而继也”,指不断地求,不对!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此句之拂经,是指违背颐养的道理,不能谦退自奉。有人奉养就逾制逾度;养上又不能顺从,《论语·为政》:“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讲的就是这点。这当然也行不通,所以应该“居贞吉”,要贞静自居才能吉。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自六四开始,渐趋于吉,此则大吉。吉的缘故在于“由”。从爻象上说,阳处上,底下有四阴,阴必宗主于阳,阳动阴必由之,所以说这是由颐。于人事上说,则此象君主在上,能长养底下臣民,虽位高任重,处危厉之地,却也无妨,是可以安吉,利涉大川的。象传说:“此乃大有庆之兆”。

这个卦,有许多俗语都由它来,如虎视眈眈、自求口实、落人口实、大快朵颐等。整个卦虽吉,却是有条件的,合乎正道才吉。因而由初爻开始,竟是不吉。由不吉渐入佳境,不断提醒人在面对吃饭和给人吃饭之间该注意的分寸,非常精彩。其所开启之饮食思维,对厥后儒道论政影响甚深,当深切体会之。


龚鹏程谈易之六七:身处乱世 君子也刚健不挠

 

龚鹏程谈易之六七:身处乱世 君子也刚健不挠
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大过卦的象辞。

大过,巽下兑上,六爻中四阳居中,二阴在外,是阳大过于阴之象,故曰大过。

过不是指过失,也非经过,而是超越。许多人误以为本卦和小过卦一样,指大的过错小的过错。你去百度上一查,好几位所谓名家都说此卦兑代表泽,巽代表木,泽水淹没了树木,遂成大错等等,真是荒谬!

孔颖达疏即老早对此特意说过:“此衰离之世,唯阳爻乃大能过,越常理,以拯患难也……以人事言之,犹若圣人过越常理以拯患难也。”朱子也说“大过之时,非有大过之才,不能济也”。可惜现今解易的人通常都不太读书。

卦辞云:“栋桡,利有攸往”。屋子栋梁都是桡弱了,喻时世衰乱。在此等衰世,有大圣人、大英雄出,以刚决之气、济世之才处之,始能振衰起敞,利有攸往。故彖传云:“刚而过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乃是教人应大有作为,行霹雳手段、成菩萨事业之卦。至不济,也应如象传所说:“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在乱世,纵使不能拯济天下,也宜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显其刚健不折之德。

但初六是阴爻,所以此时应显现的不是刚而是柔:“藉用白茅,无咎。”用谦慎之心,谨备白茅去祀奉鬼神。如此持心正志,自可无咎。《诗·野有死麇》:“白茅包之”;《庄子·达生篇》:“十日戒,三日斋,藉白茅”;礼亦云:“诸侯以上,藉以白茅”。白茅是较好之茅,或藉地以为席,或包之以为礼,显示奉上之心、敬事之情。

这是指在混乱之世,人应贞静自守,犹如前面说的:“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但二爻就开始有转机了:“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枯杨本已衰朽,可是枯木逢春,得着妻子了,喻境况已有转机,生机陡现。老夫配老女,是恰如其分;老夫而得少女,则是过了,所以举此为喻。

九三:“栋桡,凶”。老夫少妻,生机毕竟有限,因此振衰起弊,其力难支,大厦将倾矣。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好了,栋梁得以矫正了,不歪斜啦!这不是很好吗?好是好,但若再生它故,就仍会要糟。

九五:“枯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事又有了转机,但其势甚微。犹如老妇得婚,虽若可喜,实已不能生育,结果并不能改变什么,无咎也无誉。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广厦终倾,局势毕竟不能挽回,可是君子不挠不弃,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全义,事虽凶耗不幸,却又有什么可以批评吝悔的呢?无咎,指无可吝怨。

大过卦设想了这个极端悲壮的结局,真是太精彩了。

整个卦是说君子不为物所挠。时局虽然衰乱,仍要强力不返地去拯济它。可是世终不能救,自己也不免终以身殉,犹如渡河灭顶了。这事,该如何评价呢?

孔疏说的好:“涉难灭顶,至于凶亡。本欲济时拯难,竟善功恶,无可咎责。此猶龙逢比干,忧时危乱,不惧诛杀,直言深谏,以忤无道之主,遂至灭亡。其意则善,而公不成,复有何咎责?”

君子处乱世,本来可以慎行谨言,不致害及己身;但有些人不,愿意行非常之事以图救溺。结果虽终于不成功,自己也溺沦了,但是此类不符中行的大过型人格,仍是历史上熠熠有光的。孔疏举了龙逢比干为例,实际上文天祥等宋朝烈士、黄道周之类明朝忠臣,不也都是如此吗?更下一级的荆轲高渐离辈,刚能灭身,不合中道,可是谁又忍心批评他们什么?反之,我们不是还欣赏其刚烈之气、正义之行、不挠之志吗?大过一卦,可深长思哉!


 

中華文化復興

$
0
0
    目前的傳統文化處境,人言言殊,有人認為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進行式。若然,其脈絡如何?本篇可算一答客問。

中華文化復興

 

復興,是近代較流行的詞彙,台北就還建了一座復興崗,也就是復興基地的意思。但這個意思古代較不通行。古代一般只說中興,例如夏朝少康“一旅中興”、漢光武帝“中興炎漢‘等。復興是較西式的詞,意義大抵採自歐洲之文藝復興。

但不管中興還是復興,前提都是國勢或文化已衰,所以要通過一種行動來振衰起敝,再現榮光。不過,復興更含有強烈的恢復之意,故其行動通常有一個往古的精神典範在導引著,希望恢復那種曾經輝煌的樣子。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想恢復的典範是古希臘。當時希臘文明早已滅絕,文獻僅存於阿拉伯世界;歐洲人通過搜集、挖掘、翻譯、整理、闡釋,逐漸恢復其精神樣貌。而亦在此同時歐洲人就重塑了自己,把恢復的古希臘文明跟當時人的精神需求、審美導向、文化內涵結合起來。於是復古變成了開新。歐洲這五百年的榮景,都得力于這場運動。

可是歐洲文藝復興了,強大起來了,中國卻遭了殃,頗受欺凌。而中國近代積弱不振、受盡壓迫的知識分子遂也想到了文藝復興,也想在中土發動一場文藝復興來振洗恥辱。

晚清留學日本的革命黨人章太炎、劉師培等人其實就已展開了文化復興運動。當時稱為復興古學,效法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挖掘整理古希臘文獻的方法,也去挖掘中國古代文獻、講述古代的學術思想、闡揚文化精神。古學之古不是對古代的泛稱,而是專指秦漢以前。例如諸子之學、百家爭鳴,就極類似希臘哲人論辯的時代。當時天下尚未形成中央集權式的君主制,也令人一心想推翻帝制的革命家心生憧憬。因此發行《國粹學報》、收集刊印校訂諸子文獻,形成第一波國學熱的浪潮,而其內容主要就是先秦學術之復興。

接著五四運動,延續這個脈絡,提倡“科學方法整理國故”。

一般又把這個運動稱為新文化運動,強調它革命性的力量與意義,而忽略了他的復古性。但事實上,胡適自己用英文寫的介紹新文化運動的書,就直接把它譯為文藝復興運動。因為他一貫認為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文藝復興,像禪宗之出現、宋明理學之興起,他都以文藝復興來理解。五四,他認為就是中國最近的一次文藝復興,從此應該就可以走上類似西方近代這樣的光明強盛之路了。

可惜無論晚清或五四,文藝復興都沒有達成歐洲那般復古而開新之效果。原因何在?

歐洲文藝復興,是以古希臘羅馬為典範的。我們雖也以先秦為典範,講古學國學,可是講著講著就開始批判起來了。秦漢以後的文化固然要大批特批,先秦史事,也於不疑處有疑,展開了“古史辯”運動。否定上古史,認為多是戰國時期人偽造的。因此,先秦文化作為復興之典範,本身就很可疑。

同時,國學運動之前是維新變法,之後是新文化運動。雖然胡適把五四理解為文藝復興,但更多人理解的是一場壯烈的文化更新運動。因此中國的文藝復興,大脈絡乃是“新”,要變祖宗之法、改聖賢之教、革舊文化之命。

這種新,壓過了“復興”一詞中復古的含義,且越來越以復古為敵。原先以恢復古學為使命的“國學”或“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乃越來越變成清算古學,要揭古學的短,找出古學中存藏的鬼,打鬼、打倒孔家店。

於是文藝復興就逐漸變成了:不是要復興我們自己的古文化,而是要學歐洲文藝復興所復興的文化,努力向西方學習。

結果如何,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古代文化都已打倒了或拋棄了,向西方學習又學得非驢非馬,或者說一時學馬一時學驢。不是橘踰淮而為枳,就是歧路亡羊,甚或邯鄲學步,失其故我,文化斷層現象越來越嚴重。

最近二十年,大陸社會上逐漸興起的國學熱,可說即是針對這種現象的反省與文化自救。

新的國學熱或傳統文化熱,首先是由下而上的。例如對現代學自西方的教育體制產生了疑惑,開始想改弦更張,回歸傳統,於是有了兒童讀經運動、各種私塾之崛起;漸漸再由傳統蒙學教育之摸索恢復。走向對書院傳統的恢復與繼承,出現遍地辦書院之現象。

又如新文化運動以來,都是批判封建禮教的,把禮當做吃人的、束縛人的枷鎖。但這些年大家開始感覺一個社會要走向文明,人與人之間仍是要講禮的;中國過去被稱為禮儀之邦,而現在人都不講禮、不懂禮,實在可羞可恥。而傳統禮樂,敬事天地、報享祖先、禮拜先賢先烈、尊奉師長父母、對自己生命之冠婚歲時生活不苟且,都仍有其道理,對現代社會尤其需要。因此近年我們才會看到各處祭孔、祭黃帝、祭伏羲、祭西王母、祭祖,恢復制禮作樂、衣冠揖讓,而且希望把現代都市生活也逐漸禮樂化的行動。

又比如宗教,過去主張無神論,痛批宗教迷信,現在則發現人仍需要信仰、需要有所敬畏。而且宗教作為傳統文化之一重要部分,現代人竟對之一竅不通、毫無理解,怎麼說得過去?歐美人士若每週都不上教堂,《聖經》都沒讀過、都不知其內容,恐怕是不可思議的吧?然而現代中國人,問起佛道教,大概都如白癡,這還不該補補課?近年佛道密教之逐漸復興,即源於這種心理和社會需求。

而佛道典籍,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一部分。這些傳統文化典籍,我們早已陌生了,且不說《詩經》《尚書》《周禮》《春秋》這些,就是《論語》《孝經》《道德經》其實絕大多數人也沒讀過,僅知其一言半語而已。這也是今人在文化需求上亟待補充的。這些年南懷瑾于丹等人講經典之書如此暢銷,不論如何評價,都應注意到這是一種文化需求上對於匱乏之自我拯救,飢者求食、渴者求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這種社會性的文化自救,漸漸也獲得了政府之支持與回應。國務院主建了中國國學中心,教育部在推傳統文化進校園,各大學在辦國學院設國學專業,各縣市圖書館在開展書院式講學,各城市文明辦在編禮儀教材或推展家風家訓,形式多姿多彩。企業也頗多參與鄉村儒學、古村重建及鄉紳治理的。

這許多行動,事實上還有個國際性的大背景。一是全球化的發展,已使得國與國之間同質化愈趨嚴重,國家或城市皆已面目模糊,難以分辨,因此文化身分之自我確認和辨識就越來越迫切。什麼叫中國人?中國人到底該用什麼來說明自己?當西方人問起你的歷史、文化身世及思想內涵價值觀時,你總不能一問三不知,或以西方文化為自己的內涵吧!我們常誇口說自己已經是大國崛起,但大國的國民會對自家文化啥也不懂嗎?

   另一因素也與此相關。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國際秩序是以武力來定的;四十年代以後,冷戰體系,便只以武力威懾為主,儘量不打。八十年代後,冷戰體制逐漸改為和平競爭,商戰和文化戰才是重點。國力之表現,經濟之外就是文化,兩者還常混合起來,越強的國家,文化產業越厲害。所以文化不是軟實力,而是硬道理。過去,孔子曾說過:“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現在我們憑什麼讓別人來欽服我們、願與我們為伍呢?靠核子彈嗎?

    換言之,文化復興,過去走過不少彎路、錯路,如今外部形勢,內部需求各種條件皆已齊備,就讓我們大步向前,積極呼應時代之使命,努力做好這文化復興之大事吧!

 


 
Viewing all 22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