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龔鵬程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談易之十五、十六

$
0
0

龚鹏程谈易之十五:定、静、安、虑、得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龚鹏程谈易之十五:中正自守顺时而动

谦卦之后是豫卦。豫,有时解为预备之意,例如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败”;有时解为豫乐之豫,像本卦就是。

这个卦是顺着谦卦来的,故《序卦传》说:“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人能谦和谦退自然会被人喜爱,自己也快乐,所以谦卦之后接着就是豫卦。

谦当然豫樂,但那是谦之结果;单就豫卦说,它还教人要顺,“顺以动豫”。彖传解释说:“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意谓人若能凡事顺时当机,自然一切顺利,人也就怡悦喜乐了。

《易经》非常强调“时”,说时义的有豫、旅、遁、姤四卦;说时用的有睽、蹇、坎三卦;说时的有颐之时、革之时、解之时、大过之时四卦;还有随卦说随时之义大矣哉。其他各卦虽不如这些卦直接,实仍是重时的。

重时,是要人能顺时而动。像日月、四时不乱;社会若能也如此治理,当然也不会乱,所以占到此卦,无论建侯行师都是大吉的。

可是此卦虽吉,具体各爻却又充满了凶险,这才是此卦值得特别留意之处。

例如第一爻“初六,鸣豫,凶;”六三也说“盱豫,悔,迟,有悔”。有凶有悔,又怎么豫呢?

原来豫卦之豫,重点在和,是与众和乐的意思,故九四就说友朋合聚,大有得,十分和乐:“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反之,若不与人和乐,只自己有一些成就或收获就乐陶陶了,那就会贻咎有悔。所以古人说谦可鸣而豫不可鸣。宋暴公以谗鸣、伊戾以谀鸣、仪秦以说鸣、髡衍以辨鸣、晁错主父偃以谋鸣、江充息夫躬以讦鸣、王叔文以治道鸣、李训以大言鸣,都是自鸣得意而最终贻戚抱憾,遭致凶咎的例子。

盱豫,也是此意。盱指张目而喜,是小人沾沾自喜的样子,这必然招致悔咎。迟,说的是改正得太慢了,所以也会造成悔咎。

不能自鸣得意。处在顺遂可乐之时,格外要注意,这即是本卦的大旨。

不能如何如何,是从反面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则是由正面说。朱熹曾解释道:“豫虽主乐,然易以溺人,溺则反而忧矣。卦独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于豫,而独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静而坚确,故其思虑明审,不俟终日而见凡事之几微也。”《大学》曰:“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正同此。

依朱子解,中正自守,不仅可以作为人在欢乐场中的南针,还是一种可以知时知岁的工夫,可使人见微知著。介于石,指人像磐石般坚定,朱子将它关联到《大学》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上去讲,十分深刻,值得吾人仔细体味。近世蒋介石先生取号中正,大有深意!


龚鹏程谈易之十六:随时守正 ,抓住重点

天下随时,随时之意大矣哉!

龚鹏程谈易之十六:随时守正 抓住重点

《易经》是教人时变的学问,此卦尤其集中讲人应随顺时机。

随时之时,首先是天时,即天地自然之运化。象传举例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整部《易经》都说天行健,君子要自强不息,偏这裡说君子该休息,为什么?天色向晦,晚上就该休息啦。人的行为应随顺自然的节奏,秉烛夜游或做长夜之饮,均不符合随时之原则。

儒家十分讲究时,有“时则月令之学”指导人如何依四时节气来过生活,详见《周书》《礼记·月令》各相关篇目,都是与《易经》随卦相呼应的。至今仍对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规律、民俗节庆活动起着重大作用。

时之第二层便扣住人事说。人事是变动的,处人事变动之际,随时之随就有方法问题,《易经》在此,其实是以不随为随的,亦即以不变应万变。故初九曰:“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方向。一是说渝指变动,所以君子应该“上无其应,无所偏系,动能随时,意无所主”。王弼注就这么解,谓中心不必有主见,随时而变即可,是濡染了老庄思想的解释。

另一路则是说在变局中我们的心应该“唯正是从”,才能贞吉。亦正因心能唯正是从,不偏从私欲,所以也才能出门交有功。《周易正义》、朱子《易本义》均如此解,比较符合儒家的态度。朱子称此为正应,也就是说应变须以正道,否则便有邪媚之嫌。

回到《易经》本身看,可能也以後面这一路解释较合理,因为象传已明说了:“官有渝,从正吉也”。世事纷纭,时变莫测,谨守正道恐怕也是最好的应变方法了。

守正之外,在变局中还须有见识,能判断什么重要什么是其次,而抓住重点。卦六二说:“系小子,失丈夫”。六三说:“系丈夫,失小人,随有求得,利居贞”讲的就是两种情况:前者抓小失大,后者拿大放小,所以结果大不相同。

象传说前者抓小失大,结果必然“弗兼与也”,两者都抓不住。后者则是“志舍下也”,能放弃不重要的部份,有割舍而实乃有大收获。以史解《易》的人亦曾以窦融离开隗嚣而归光武帝、魏徵舍弃李密而归唐太宗這一类事例来印证这个道理。

其实此理不必远徵古史,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的行事中,成败之例与此有关者便不在少数。须好好识察反省,才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