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龔鵬程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中華文化復興

$
0
0
    目前的傳統文化處境,人言言殊,有人認為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進行式。若然,其脈絡如何?本篇可算一答客問。

中華文化復興

 

復興,是近代較流行的詞彙,台北就還建了一座復興崗,也就是復興基地的意思。但這個意思古代較不通行。古代一般只說中興,例如夏朝少康“一旅中興”、漢光武帝“中興炎漢‘等。復興是較西式的詞,意義大抵採自歐洲之文藝復興。

但不管中興還是復興,前提都是國勢或文化已衰,所以要通過一種行動來振衰起敝,再現榮光。不過,復興更含有強烈的恢復之意,故其行動通常有一個往古的精神典範在導引著,希望恢復那種曾經輝煌的樣子。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想恢復的典範是古希臘。當時希臘文明早已滅絕,文獻僅存於阿拉伯世界;歐洲人通過搜集、挖掘、翻譯、整理、闡釋,逐漸恢復其精神樣貌。而亦在此同時歐洲人就重塑了自己,把恢復的古希臘文明跟當時人的精神需求、審美導向、文化內涵結合起來。於是復古變成了開新。歐洲這五百年的榮景,都得力于這場運動。

可是歐洲文藝復興了,強大起來了,中國卻遭了殃,頗受欺凌。而中國近代積弱不振、受盡壓迫的知識分子遂也想到了文藝復興,也想在中土發動一場文藝復興來振洗恥辱。

晚清留學日本的革命黨人章太炎、劉師培等人其實就已展開了文化復興運動。當時稱為復興古學,效法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挖掘整理古希臘文獻的方法,也去挖掘中國古代文獻、講述古代的學術思想、闡揚文化精神。古學之古不是對古代的泛稱,而是專指秦漢以前。例如諸子之學、百家爭鳴,就極類似希臘哲人論辯的時代。當時天下尚未形成中央集權式的君主制,也令人一心想推翻帝制的革命家心生憧憬。因此發行《國粹學報》、收集刊印校訂諸子文獻,形成第一波國學熱的浪潮,而其內容主要就是先秦學術之復興。

接著五四運動,延續這個脈絡,提倡“科學方法整理國故”。

一般又把這個運動稱為新文化運動,強調它革命性的力量與意義,而忽略了他的復古性。但事實上,胡適自己用英文寫的介紹新文化運動的書,就直接把它譯為文藝復興運動。因為他一貫認為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文藝復興,像禪宗之出現、宋明理學之興起,他都以文藝復興來理解。五四,他認為就是中國最近的一次文藝復興,從此應該就可以走上類似西方近代這樣的光明強盛之路了。

可惜無論晚清或五四,文藝復興都沒有達成歐洲那般復古而開新之效果。原因何在?

歐洲文藝復興,是以古希臘羅馬為典範的。我們雖也以先秦為典範,講古學國學,可是講著講著就開始批判起來了。秦漢以後的文化固然要大批特批,先秦史事,也於不疑處有疑,展開了“古史辯”運動。否定上古史,認為多是戰國時期人偽造的。因此,先秦文化作為復興之典範,本身就很可疑。

同時,國學運動之前是維新變法,之後是新文化運動。雖然胡適把五四理解為文藝復興,但更多人理解的是一場壯烈的文化更新運動。因此中國的文藝復興,大脈絡乃是“新”,要變祖宗之法、改聖賢之教、革舊文化之命。

這種新,壓過了“復興”一詞中復古的含義,且越來越以復古為敵。原先以恢復古學為使命的“國學”或“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乃越來越變成清算古學,要揭古學的短,找出古學中存藏的鬼,打鬼、打倒孔家店。

於是文藝復興就逐漸變成了:不是要復興我們自己的古文化,而是要學歐洲文藝復興所復興的文化,努力向西方學習。

結果如何,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古代文化都已打倒了或拋棄了,向西方學習又學得非驢非馬,或者說一時學馬一時學驢。不是橘踰淮而為枳,就是歧路亡羊,甚或邯鄲學步,失其故我,文化斷層現象越來越嚴重。

最近二十年,大陸社會上逐漸興起的國學熱,可說即是針對這種現象的反省與文化自救。

新的國學熱或傳統文化熱,首先是由下而上的。例如對現代學自西方的教育體制產生了疑惑,開始想改弦更張,回歸傳統,於是有了兒童讀經運動、各種私塾之崛起;漸漸再由傳統蒙學教育之摸索恢復。走向對書院傳統的恢復與繼承,出現遍地辦書院之現象。

又如新文化運動以來,都是批判封建禮教的,把禮當做吃人的、束縛人的枷鎖。但這些年大家開始感覺一個社會要走向文明,人與人之間仍是要講禮的;中國過去被稱為禮儀之邦,而現在人都不講禮、不懂禮,實在可羞可恥。而傳統禮樂,敬事天地、報享祖先、禮拜先賢先烈、尊奉師長父母、對自己生命之冠婚歲時生活不苟且,都仍有其道理,對現代社會尤其需要。因此近年我們才會看到各處祭孔、祭黃帝、祭伏羲、祭西王母、祭祖,恢復制禮作樂、衣冠揖讓,而且希望把現代都市生活也逐漸禮樂化的行動。

又比如宗教,過去主張無神論,痛批宗教迷信,現在則發現人仍需要信仰、需要有所敬畏。而且宗教作為傳統文化之一重要部分,現代人竟對之一竅不通、毫無理解,怎麼說得過去?歐美人士若每週都不上教堂,《聖經》都沒讀過、都不知其內容,恐怕是不可思議的吧?然而現代中國人,問起佛道教,大概都如白癡,這還不該補補課?近年佛道密教之逐漸復興,即源於這種心理和社會需求。

而佛道典籍,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一部分。這些傳統文化典籍,我們早已陌生了,且不說《詩經》《尚書》《周禮》《春秋》這些,就是《論語》《孝經》《道德經》其實絕大多數人也沒讀過,僅知其一言半語而已。這也是今人在文化需求上亟待補充的。這些年南懷瑾于丹等人講經典之書如此暢銷,不論如何評價,都應注意到這是一種文化需求上對於匱乏之自我拯救,飢者求食、渴者求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這種社會性的文化自救,漸漸也獲得了政府之支持與回應。國務院主建了中國國學中心,教育部在推傳統文化進校園,各大學在辦國學院設國學專業,各縣市圖書館在開展書院式講學,各城市文明辦在編禮儀教材或推展家風家訓,形式多姿多彩。企業也頗多參與鄉村儒學、古村重建及鄉紳治理的。

這許多行動,事實上還有個國際性的大背景。一是全球化的發展,已使得國與國之間同質化愈趨嚴重,國家或城市皆已面目模糊,難以分辨,因此文化身分之自我確認和辨識就越來越迫切。什麼叫中國人?中國人到底該用什麼來說明自己?當西方人問起你的歷史、文化身世及思想內涵價值觀時,你總不能一問三不知,或以西方文化為自己的內涵吧!我們常誇口說自己已經是大國崛起,但大國的國民會對自家文化啥也不懂嗎?

   另一因素也與此相關。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國際秩序是以武力來定的;四十年代以後,冷戰體系,便只以武力威懾為主,儘量不打。八十年代後,冷戰體制逐漸改為和平競爭,商戰和文化戰才是重點。國力之表現,經濟之外就是文化,兩者還常混合起來,越強的國家,文化產業越厲害。所以文化不是軟實力,而是硬道理。過去,孔子曾說過:“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現在我們憑什麼讓別人來欽服我們、願與我們為伍呢?靠核子彈嗎?

    換言之,文化復興,過去走過不少彎路、錯路,如今外部形勢,內部需求各種條件皆已齊備,就讓我們大步向前,積極呼應時代之使命,努力做好這文化復興之大事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