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30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中國俗文學學會、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中共涇川縣委、涇川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民俗學會支持,在北京大學博雅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西王母研討會。
研討會有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副主任謝克林、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趙小玲、中華(世界)阮姓文化研究會會長阮緒娟及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臺灣故宮博物院等院校專家、學者,人民日報、新華通訊社、中國報導、北京日報、人民論壇、新浪網等新聞媒體記者等四十多人參加。
此次研討會得到了中國民俗學會的支持,會上中共涇川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王廷佐介紹了涇川縣西王母文化交流情況及開展華夏母親節論證研討的目的意義。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西王母文化淵源、歷史地位、精神內涵、重要意義及確立西王母降生日為“華夏母親節”等問題開展研究。認為涇川歷史文化悠久、是西王母文化的發祥地,其西王母信俗又被列入第二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故把農曆七月十八西王母降生日確立為“華夏母親節”,對於豐富中國傳統節日、弘揚中華女性優秀道德品質、實現中華文化復興可能很有意義。
《中華讀書報》舒晉瑜寫了一篇報導,附於後:
將農曆七月十八西王母降生日確立為“華夏母親節”,是6月30日舉行的“新世紀的西王母--西王母、女性文化、華夏母親節研討會”所探討的主題之一。
目前我國日曆中一般以5月第二個周日設立為母親節,這一日期延習西方習俗;此前青海省婦聯亦曾宣導設立“中華母親節”。
“華夏母親節”的設立有無必要?以西王母降生日確立為此節日,有多大可行性?與現實生活又有何關聯?來自兩岸三地的二十幾位學者就西王母文化研究拓展到女性文化研究的意義和價值,西王母文化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華夏母親節、西王母文化、西王母女性文化對提高涇川知名度和影響力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談及對西王母信仰的由來,兩岸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龔鵬程娓娓道來:兩岸對西王母的崇拜是有沿習的,西王母與舜帝、黃帝、周穆王等歷代王朝都有交往,掌管長生秘訣,神格甚高;漢代以後西王母的內涵不斷擴大,送子娘娘的原形就是西王母。《十洲記》裡的西王母則在海上。這一傳承發展到明清以後到達新的高峰。“王母和玉帝總是被人們相提並論,但實際上王母的神格高於玉帝。涇川發現過王母經,青海各地也有王母經。臺灣王母的廟有幾千座,體系龐大;大陸各地的王母山也不計其數,福建、安吉等地都有,其數可能以萬計。北京原來在東便門內有太平宮(又叫蟠桃宮),拜的時間是三月三。媽祖和觀音都是王母的分化,在某種程度上王母甚且代替了女媧。”龔鵬程說,日本學者有《滿州娘娘考》,娘娘崇拜最核心的就是西王母。這些都說明了西王母的信仰在中國非常普及,而在這個普及中涇川有特殊地位。
涇川被稱為西王母故里,是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和祖祠所在地,始建于西漢元豐元年(西元前110年)的王母宮是目前中國僅存的一處祭祀西王母之地,被譽為“天下王母第一宮”;海內外有數千家王母宮,涇川王母宮是兩岸公認的西王母祖祠,可與福建湄州媽祖祖廟相提並論。臺灣西王母信眾年年歲歲越過海峽,不遠萬里來涇川朝拜。如今,涇川始于宋天寶戊辰年(西元968年)至今已有1045屆的西王母祖廟廟會,多年流傳下來的西王母祭祀儀式、王母蟠桃會、采聖水儀式等成為涇川獨特民俗文化的象徵,涇川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王母吸引了大批臺灣同胞前來尋根問祖、拜謁母娘,每年朝聖者達10萬人以上。
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俗文學研究專家高國藩提出,有西王母女性文化最重要的內涵是化生萬物,因而先秦兩漢的西王母是作為求子之神而存在,故進入《周易》占卜之列,同時被崇拜為婚姻之神。古代人民進入西王母廟中祭祀華夏母親,一是為了求福求子,二是為了婚姻美滿,三是為了求財,四是為了長壽,健康快樂,按照漢代人概括的八字箴言,即生不知老,與天相保,如此代代相因,演變為長樂不衰的西王母女性文化。
那麼,能否將“華夏母親節”設立為中國的母親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葉濤圍繞深度挖掘和保護傳承西王母文化,闡述了做大做強西王母信俗、擴大西王母文化影響力等問題。他認為,涇川有歷史文化資源,也做了很好的資源開發和旅遊開發,關鍵是扎扎實實做事。西王母信仰是兩岸沒有分歧、沒有爭議的共同語言和文化共識,在民間信仰、民俗文化交流方面同根同源。因此,不妨礙將“華夏母親節”確立為母親節。
繼新疆、青海各地推展西王母文化之作為後,涇川如何加大力度,推廣並深化西王母文化?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海峽兩岸西王母文化研究首席專家張懷群表示,涇川西王母研究成果顯示,西王母是歷史人物,是戎族首領,確有其人。西王母是神話中的主角和神話的題材,同時是道教主神之一。西王母是民俗中的紀念物件,更是文學藝術的素材,從屈原到當代,西王母是很多作家詩人創作的藝術主角。長壽、和平、智慧、團圓和諧總根源是母親的博愛之美,這是西王母文化的本質。西王母的顯赫地位已確定,得到學術界、道教界的共同認可,但是如何適應新世紀發展,和現代接軌,使其超越道教、民俗,由廟堂走向現實,還需要開展系列活動。
“文化基地的建設,要變輸血為造血,防止變成‘空城’”。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趙小玲在做過若干調研之後,發現很多城市申遺或打造文化基地之後,往往不注重後續培養利用。她說,我們在提出文化面向世界、國際化的同時,更要開闊思路,以民俗文化的包容之心,借力發展西王母文化,使之成為文化產業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