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日返台,二七日回北京。此行一是成立台灣視障協會,召開理監事會。二是召開第四屆華人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由南洋文化學會主辦,本屆主題是:華人民間宗教文化本土化的變遷。
南洋文化學會創辦已十馀年,過去集中討論南洋問題,近年擴大討論整個華人世界的文化發展,但仍不脫南洋色彩。例如本屆會議中“華人民間宗教”與“本土化”就是兩個具南洋風的關鍵詞。
南洋,是中國本土之外最大也最久的華人聚集區(雖然也有不少人說華人曾發現墨西哥或早已移民加拿大,但悠邈難憑,姑不具論),受華人文化影響也極大,故是研究華人文化重要的區域,最具與內地參照比觀之價值。
而南洋的華人文化中“華人”兩字,就顯示了南洋性。因我們若僅在中國本土談中華文化,就不太會注意到華人的特殊性以及華人做為一個族群的意義。在南洋,與馬來、印度、傣、越諸民族雜居的華人,則不能不考慮這種文化身份問題。
本土化,就是近代南洋華人在探討其身份問題時發展出的重要觀念。涉及移民是否要由“落葉歸根”轉變到“落地生根”的抉擇。由華僑成為土著,這個過程即稱為本土化。
利用這兩個關鍵詞,組織起來的本屆“華人民間宗教文化本土化的變遷”研討會,也即是對整體華人宗教文化在不同地域落地生根狀況的研究。
南洋華人,蹈海而往異域,既無母國保護,憑借的,僅能是本身家鄉親友及神靈,故其華人文化實即民間宗教文化。這些混雜著儒道佛、地方神、風俗、宗族神的民間宗教文化,傳入南洋後,因地制宜,頗有變遷,逐漸本地化,非常值得關注。
因為這并不是南洋一地之特殊狀況,乃是宗教文化傳播發展時的通例,可擴大做一線索來觀察整個華人社會的宗教文化狀況。
任何本土信仰,都會隨時代而變;任何外來信仰,也都會因地而變。以佛教為例,其傳入中國後就迅速本土化了。眾所周知的例子是觀世音菩薩。觀音由男身變為女性,大盛於宋代以後。而其密教化則早見於五世紀,比一般認為的印度本土密教興起(約六世紀以後)還要早,且已經把觀音和某個秘密經咒陀羅尼結合起來了。如北周即有《十一面觀音神咒經》。寫於東魏的《高王觀世音經》則宣稱觀音先於釋迦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迦乃其弟子。此經乃中土自造,故與其他佛經所載不同。中國民間一般稱觀音為觀音佛祖,由印度佛典看,是找不到根據的,可是由《高王觀世音經》看,則可謂其來有自。劉宋時期傅亮《光世音印驗記》及張演續編,也都說明了其時觀音信仰已深入人心,在佛教諸菩薩中已被充分特殊化了。
與觀世音信仰本土化相關的,還有彌勒。據劉宋僧祐《出三藏記集》所載,當時也流傳一本《彌勒為女身經》一卷,屬於譯者不明的失譯經典。我猜這也是中土自造的,顯示中國信徒老早就想把佛菩薩變性了。先變了彌勒,流傳一陣,未竟昌行,後來才成功地把觀音變了。
另外,《隋書·經籍志》記載曇鸞著有《論氣治療方》一卷,《舊唐書·經籍志》則說他有《調氣方》一卷。這位曇鸞是誰呢?即是我國北方凈土宗的開創者,凈土講唸阿彌陀佛佛號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有氣術?曇鸞的氣術,乃是吸收道教方法而成的。故《宋史·藝文志》將其《服氣要訣》收入子部神仙類中。
基督教也是如此。如現在大家都過的耶誕節,原即是地方巫俗,被吸收進了基督教,說是耶穌誕生。基督宗教傳入中土時,早期並不願本土化,所以與華人民間社會關系緊張,教案頻傳。近數十年來,推動“本色化運動”,關係乃愈趨融洽。天主教也一樣,同意敬天孝祖,還努力把中國古代《詩經》、《尚書》裡的上帝、帝,解釋說那就是天主教徒所說的上帝。
可見本土化變遷,是華人文化中的大事,也是宗教學上的大事,可供討論馳騁之處多矣。研討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甚可樂也。
可惜我雖樂又不真樂得起來。因為返台探母,拜別出門時,慈母憐子,拿了感應器替我開電梯;電梯門速開速闔,老人家行動較遲緩,被門一夾,急抽腿往後撤,不料竟此摔倒。我與妹妹衝過去扶,已扶不起來了;背起放回屋裡,更是疼得不行,送醫才知腿骨已然斷了。老人忌摔,而這又都是為了我的緣故,真令我自責自咎不已。無限惶愧中,謹禱吾母平康!
|
研討會議程 |
|
|
|
|
|
|
|
|
時間 |
西元 2014 年 4 月 26 日(六) |
|
|
|
|
|
|
|
|
08:30-09:00 |
報到 |
|
|
|
|
|
|
|
|
|
大會開幕式 |
|
|
|
|
主 席 致 詞: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博導、 |
龔鵬程 |
|
|
|
南洋文化學會會長 |
|
|
|
|
|
|
|
|
09:00-09:30 |
貴 賓 致 詞: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所長 |
張昌東 |
|
|
崇右技術學院校長 |
|
梁榮輝 |
|
|
|
|
|
||
|
佛光大學創意與科技學院院長 |
翁玲玲 |
|
|
|
|
|
|
|
|
總策劃人致詞:南洋文化最高學術顧問 |
楊松年 |
|
|
|
|
|
|
|
|
第一場次主持人:陳旺城、楊福泉 |
|
|
|
|
陳煒舜:靜觀人間墨妙,彌暢物外禪機試論太虛法師、 |
|
||
|
「人間」意涵 |
|
|
|
09:30-10:50 |
曾少聰:菲律賓華人宗教信仰的本土化 |
|
|
|
|
黃東秋:阿美族宗教之探究-以台東宜灣村豐年祭儀為例 |
|
||
|
辜美高:明刊本《南海觀音傳》中儒家與釋道對話,兼談麻六甲青雲 |
|
||
|
新加坡觀音佛祖廟的觀音崇拜 |
|
|
|
|
|
|
|
|
10:50-11:00 |
休息 |
|
|
|
|
|
|
|
|
|
第二場次主持人:黃柏棋、劉國威 |
|
|
|
|
陳旺城:論泉州回族文化變遷中的伊斯蘭文化保存與傳承 |
|
||
11:00-12:20 |
蕭霽虹:華人民間宗教神祇的本土化衍變研究—以雲南五顯信仰為中 |
|
||
|
陳立建:白水江流域民間苯教的信仰方式及儀式象徵 |
|
|
|
|
王琛發:南洋洪門內部專用符咒之淵源與演變 |
|
|
|
|
|
|
|
.
12:20-13:40 |
午 |
餐 |
|
|
|
|
|
|
|
|
第三場次主持人:張家麟、陸亦群 |
|
|
|
|
陳永革:從“呼喊派”到“全能神”:論當前中國大陸“類基督教”的蛻 |
|
||
13:40-15:00 |
變現象 |
|
|
|
殷必雄:青洪兩幫宗教信仰文化變遷之研究 |
|
|
||
|
|
|
||
|
楊福泉:納西族民間宗教東巴教的本土化研究 |
|
|
|
|
石立善:高本漢《詩經注釋》訓詁平議 |
|
|
|
|
|
|
|
|
15:00-15:30 |
茶點時間 |
|
|
|
|
|
|
|
|
|
第四場次主持人:楊松年、陳煒舜 |
|
|
|
|
林緯毅:重譜新加坡道教的神仙系統-以三清宮增置伯公殿說起 |
|
||
15:30-16:50 |
許振義:中國古代小說對新加坡華人宗教民俗的影響 |
|
|
|
|
|
|
|
|
|
張澤珣、黃君榑:從文人山水畫探討道教文化的傳播 |
|
|
|
|
王啟明:2010 年南嶽進香實錄-田野調查報告 |
|
|
|
|
|
|
|
|
16:50-17:30 |
交流活動 |
|
|
|
|
|
|
|
|
17:30-19:00 |
晚 |
餐 |
|
|
|
|
|
|
|
|
|
|
時間 |
西元 2014 年 4 月 27 日(日) |
|
|
|
|
|
第一場次主持人:姚玉霜、陳永革 |
|
|
楊松年:從泰國神牌論述泰國土地神崇拜的本土演變 |
|
09:00-10:40 |
卓克華:台中浩天宮信仰文化之研究 |
|
張寶樂:台灣呂洞賓崇拜信仰文化之研究 |
|
|
|
|
|
|
胡小柳:《宗教對移民社會的影響——以清代四川什邡地區為例》 |
|
|
林文俊:從泗水廟宇探印尼華人信仰背景 |
|
|
|
|
10:40-10:50 |
休息 |
|
|
|
|
|
第二場次主持人:練卜鳴、晏揚清 |
|
|
廟宇對談與討論 |
|
10:50-11:20 |
袁至兌、夏誠德:昆明市真慶觀簡介 |
|
陳家安:真慶宮的歷史與現狀 |
|
|
|
|
|
|
張世均:台灣韓信廟緣起 |
|
|
謝遠智:台灣一貫道發展現況 |
|
|
|
|
11:20-11:30 |
休息 |
|
|
|
|
11:30-12:00 |
大會閉幕式 |
|
主持人:楊松年、謝正一、卓克華 |
|
|
|
|
|
|
|
|
12:00-13:00 |
午餐 |
|
|
|
|
13:00-17:00 |
參觀指南宮 |
|
|
|
|
18:00-19:30 |
晚餐 |
|
|
|
|
19:30 |
專車送回會所,自由活動 |
|
|
|
|
備註: (發表人因不及開會時間前來台灣,論文全數收錄本次會議論文集) 張昌東、劉家軍:考論漢民族“清水祖師”在世界華人文化圈中的文化共鳴 高國藩:敦煌唐人宗教祭祀韻文俗文學的傳播 馬居里、寸 炫:雲南和順漢族的民間信仰研究 孫浩然:清末民初“廟產興學”對雲南民間宗教的影響 阮清風:探討越南近現代民間教派的關公信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