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龔鵬程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書道一元

$
0
0
    母親骨折,故五一期間返台問疾。今手術略畢,仍待調護,而我竟又匆匆北上,殊感慚惶無奈。
    旅中無心寫作,聊以譯筆遣興,稍收攝情緒耳!

“書道一元”的藝術哲學

——書藝術與“一元氣”的宇宙生成論

福永光司著

龔鵬程譯

 一、書道的道字

“書道”一詞是受中國哲學思想影響而形成的,此詞由來已久,今人不察,往往與茶道、柔道、劍道諸詞視為同類,殊有不然。

把茶湯之泡制及飲用方法,稱為茶道,乃是比較新的用法,由過去茶法一詞引申而來,柔道劍道云云就更晚了。柔道舊稱柔術,劍道夙名劍術、劍法。它們被稱為道,都是近代的事(像柔道之名就始於嘉納治五郎創辦的柔道講道館)。它們之被稱為道,也不直接與中國哲學思想有關,故與書道之所以為道很不一樣。雖然表面上看,書道一詞也是因小學教育把“寫字方法”稱為書道之故。然而深入了解,便知書道之道,大有來歷。

 二、道與技

在中國哲學史上,非常早就把“道”和“技”對應起來看了。道超越了技,或做為技的根源。如《莊子·養生主》中就有著名的庖丁解牛故事,提到“技進於道”的問題。以文字書寫的書藝術,事實上也被認為應如庖丁之技那樣,由技進而成為道或體現為道。歷史上對於技如何進於道,也有許多解釋,大抵皆謂技即根柢於道。

 三、一元

把書和道兩個字結合起來的書道一詞,意謂書與道是一體的。一元,就是對這種一體關係最好的形容。茨城“書道一元會”所揭櫫的名號,亦直截了當地顯示了這種認識。考諸往古,中國哲學上的一元思想也曾影響及於我國,鐮倉室町時代卜部神道的論典《舊事本紀玄義》中就曾說到“凈穢二法,還歸一元”。

在中國方面,“一元”一詞,初見於西漢大儒董仲舒(前一七六——前一0四)的言論中。他與漢武帝劉徹對答時說:“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又其所著《春秋繁露·玉英篇》中也說:“謂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是故治國之端在正名。名之正,興五世,五傳之外,美惡乃形,可謂得其真矣,非子路之所能見。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繫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唯有終始也,而生不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董仲舒所說的“一元”,關聯著“萬物所從始”“大”“天地始終”“萬物之本”等觀念。而這些觀念又淵源於《老子》第三十九章:“萬物得一以生”,《莊子·達生篇》:“(道)萬物所終始”;《老子》第廿五章:“(道)強名之為大”;《莊子·天道篇》:“天道為萬物之本”等早期經典。這些明顯的證例,顯示董仲舒這位儒家代表人物是吸收了老莊哲學才綜合成其一元說的。

 四、一元的生成哲學:元氣

董仲舒所創的“一元”這個詞語,要到一個半世紀以後才在班固《漢書·律曆志》中再出現。班固在解釋三統曆時說:“三統,天施地化人事紀,三統合一元。”這一元二字,同樣具有天地萬物始源或根源之意。董仲舒的“一元”與“元”是同義詞,老莊哲學中“一”與“道”是同類的概念,班固之用詞似乎也是如此。

班固之後又過了一個世紀,東漢末期春秋學者何休寫的《公羊解詁》隱公元年條載:“元氣,無形以起始天地”。這是把元跟氣結合起來說。

我認為這也是由莊子哲學來的。《莊子·至樂篇》:“其始,察之本無氣也,芒芴間雜,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其始,與董仲舒所說:“(元)萬物所從始”“始大”云云均具有宇宙始源之意。只不過莊子說萬物始於無,然後才有氣;何休所講的元氣,則是由“變而有氣”講起的。以元氣來說元和一元。

何休以後半世紀,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阮籍(二一0——二六三),於其《通老論》中說道:“道法自然,《春秋》之謂元、老子之謂道”。這是把上述董仲舒何休“元”“一元”“元氣”和老莊“道”“一氣”折衷後的解釋,若做思想淵源上的考掘,則《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大宗師篇》:“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彼方且與造物者為友,游於天地一氣之間”,都值得注意。

 五、一元之氣的生成哲學

上述阮籍說“《春秋》之謂元,老子之謂道”,是將老子和儒家《春秋》會通起來講。這應該也代表了他本身的立場,故其具有自敘性質的<</font>大人先生傳>末尾描述體悟道之真理的真人在面對歷史世界之變滅時歌詠:“太初中馳鶩,無為休息宮”,遙寄其神仙之思。爾後盛唐詩人杜甫在慈恩塔上的絕唱云:“泰山忽破碎,俯視但一氣”,似乎即與阮籍此歌一脈相承(另詳拙稿<</font>中國天地崩壞的思想>)。杜甫說天地“但一氣”,阮籍<</font>通易論>也說:‘一氣之存萬物)終而復起,兩人所說的一氣,乃同一概念。若予上溯,則可見諸《莊子·大宗師篇》所云:“天地一氣”。

換言之,由老莊而董仲舒而班固而何休而阮籍,最後折衷綜合成了元氣說。而這種一元之氣的宇宙生成哲學,大約開展於四、五世紀。約產生於六朝中葉的道教經典關尹子《文始真經.二柱篇》即說:“天地萬物之理一物包,一元之氣一物具”“以我精合彼精,兩精相搏而神應,一雌一雄卵生,一牡一牝胎生”

《文始真經》此說,由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來,但明確稱萬物皆一元之氣所生成,所以在其內中也包蘊著一元之氣。個體之內的精,也保持著一元之氣,故可交換交接,實現卵生胎生等不同的生。

而且,《文始真經》講的“兩經相搏而神應”,也開展了一種神生理論。據推測形成於六世紀南北朝後期的道教經典《九天生神章》即說:

    天寶君則大洞尊神,天寶丈人則天寶祖氣。丈人是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氣,化生天寶君。

    靈寶君則洞玄尊神,靈寶丈人則靈寶君祖氣。丈人是赤混太無元玄上紫虛之氣,化生靈寶君。

    神寶君,則洞神尊神。神寶丈人則神寶君祖氣。丈人是冥記玄通元無上清虛之氣,化生神寶君。

 此三寶君雖年殊號異,本同一也。分玄元始三氣,為治三寶,皆三氣尊神。……先出太空,空洞中隱,無光無象,無形無名。……三七開光,高澄氣清,積陽成天。凝滓氣結,積滯成地……日月星宿,陰陽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天地萬物,三元所育,莫能自生。……故三合成德,天地極矣!

《九天生神章經》是道教神生說之經典,以《道德經》“三生萬物”、《文始真經》“一元之氣”為基礎,講“本同一之氣”而分化為天寶丈人、靈寶丈人、神寶丈人“三祖氣”。三祖氣,乃三元之氣的神格化,再化出三氣尊神: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三元尊神所在之地,無光無象無形無名,即是混沌的狀態,混沌與空洞同音同義,故云隱於空同之中,爾後再開闢天地,森羅萬象,俱由此生出。此即為一氣化生之具體說明。

據考訂約形成於八世紀初,和銅五年(七一二)正月,元明女皇獻上的《古事記》冒頭部分,有太安萬侶附的漢文序,也提到類似的神生說,云:

    天地初發時,高天原成神名,天之御中主神,次高御產巢日神,次神產巢日神。此三柱神,並坐身隱成獨神。

這三柱神與《九天生神章》講的三氣尊神相當,亦均是天地開闢時事。隱身云云,與“隱空洞中”亦略相當,值得注意。《古事記》記的是氣產巢神生神話,與《九天生神章經》氣結生神的道教神學,應當是很有密切關聯的。

 

六、一元之氣的藝術哲學:氣韻生動

上文大略介紹了認為宇宙人間萬事萬物均由“一元之氣”或三氣尊神所造的這種思想之形成史,可以看出,道教“氣的哲學”包含著宇宙生成論的概貌。

在這套講法中,萬物以氣為本源,一元之氣內化為萬物的本性、靈性、生命力,所以整個宇宙天地是充滿生之躍動的。即使在當時被佛教視為無情、無佛性存在的草木土石、山川河海,也被這一元之氣所貫注,因而充滿了靈妙的生命力(佛教只以眾生為有情,草木等皆為無情物)。

這種哲學,便為當時的書畫創作活動、生命相(人倫品鑒)提供了一切基礎。創作,就是要把這生動活躍而神秘的氣運靈性揭露出來。

唐孫過庭《書譜》中曾描述王羲之的書藝作品:“導則泉注,頓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所能成”。又云其“陰陽慘舒,本天地之心”。認為書藝妙技與道相合,非人力工巧之作為,而創作者的心則須合於天地之心。這些評語,都顯示書藝術強調的是超乎人工技術之部分,故要求作者“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氣一詞,也是書藝術很高的評價語。

唐代後半期書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則記載了南齊謝赫的論畫語,說畫有六法,其中一條曰氣韻生動。此語影響深遠,明末清初畫壇巨匠石濤在《畫語錄》論畫道真髓時也說:“畫陰陽氣度之流行”“山川乃天地之形勢,風雨晦暝乃山川之氣象”“山川氣脈之運”“生動有致”“要一氣貫通”。這些詞語和孫過庭《書譜》說書藝術之秘訣在“同自然之妙有”,觀念和所強調之重點都是相通的。

其實,張彥遠老早就說過:“書畫名異體同”(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故畫工者多善書”(論畫六法)。中國傳統的藝術家均有此創作活動同根一體的認識;書藝術與繪畫藝術同根一體,尤其是其藝術價值的真骨頂,都講究畫面的氣韻周備:“若氣韻未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賦彩雖善,非謂妙也。”張彥遠此說,不只談的是繪畫上的氣韻生動,也是與書藝術共通的真理呀!

 

七、書的道與人

無論是石濤說的“要一氣貫通”,或道教經典《文始真經》說的“一元之氣一物備”,或阮籍說的元與道,乃至道家典籍《莊子·田子方篇》所云“目擊道存”,都與“氣韻生動”相關,代表書藝術技進於道之表現,表現為書道。

與書道一詞相關的,尚有畫道一說。石濤《畫語錄·了法章》嘗云:“夫畫天地萬物之形,舍筆墨其何以形哉?墨之濃淡枯潤,隨天所授,旋乾(天)轉坤(地),畫道之義得彰矣”。此與茨城書會揭橥書道一元之旨,適相切合。由魏晉南北朝中國道教神學所說的道之氣、道即元氣,到一元之氣、氣韻生動,可說都是在一個共通的哲學基礎上發展的,畫道云云,也不例外。

但我們於此,還應進一步提醒讀者的是:中國的格言說得好:“茍非其人,道不虛行”(周易·系辭傳下)。真理雖獨步,人間推行始具現,整個道還是要落在具體的人身上說的。

本來,一元之氣的講法就強調一物之中即備此一元之氣。且人是稟此氣而生的,他與萬物因同氣的關係相互感應、相互感動(見《周易》咸卦彖傳及《禮記·樂記》);因此,只要他不被世俗的欲望所干擾,重新返回“真”的狀態(如《莊子·盜跖篇》所云:受天自然,易俗全真),他就可以有一元之氣充溢表現於外的狀態。

蘇東坡曾說:“凡書,象其為人”(東坡提跋)。人能全真、返真,與世界人生真實地相感相應,真氣自能流注貫布於書藝術中,達成氣韻生動之目標。書道一元,須如此理解,乃合乎中國哲學的大脈絡。

中國歷史上所推崇的書聖,最偉大的書道代表人物,大約不是王羲之就是顏真卿。兩人都與一元之氣的哲學神學基底-民族宗教,亦即講究全其返真的道教淵源深厚。王羲之家世道教,《晉書》本傳記載他“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目前還留下的數百通書札,確可證明此記不誣。顏真卿也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在《顏魯公集》卷八,還收錄了他的“玄靖李先生碑”,說自己愿“宅心小山嶺(茅山),長庇高蹤”“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懷尊道之心,瞻望林巒”。 他的本名即喚作真卿。這是個道教詞彙,據道教文獻《墉城集仙錄》卷一說:“曲節隱芝食者,位為真卿”,意謂他是道教神仙世界的高品仙官呢!

我也希望現在通過對“書道一元”的考察,呼喚大家如王羲之顏真卿這樣實踐其理於書藝術之創作中。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