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道一元”的藝術哲學
——書藝術與“一元氣”的宇宙生成論
福永光司著
龔鵬程譯
一、書道的道字
“書道”一詞是受中國哲學思想影響而形成的,此詞由來已久,今人不察,往往與茶道、柔道、劍道諸詞視為同類,殊有不然。
把茶湯之泡制及飲用方法,稱為茶道,乃是比較新的用法,由過去茶法一詞引申而來,柔道劍道云云就更晚了。柔道舊稱柔術,劍道夙名劍術、劍法。它們被稱為道,都是近代的事(像柔道之名就始於嘉納治五郎創辦的柔道講道館)。它們之被稱為道,也不直接與中國哲學思想有關,故與書道之所以為道很不一樣。雖然表面上看,書道一詞也是因小學教育把“寫字方法”稱為書道之故。然而深入了解,便知書道之道,大有來歷。
二、道與技
在中國哲學史上,非常早就把“道”和“技”對應起來看了。道超越了技,或做為技的根源。如《莊子·養生主》中就有著名的庖丁解牛故事,提到“技進於道”的問題。以文字書寫的書藝術,事實上也被認為應如庖丁之技那樣,由技進而成為道或體現為道。歷史上對於技如何進於道,也有許多解釋,大抵皆謂技即根柢於道。
三、一元
把書和道兩個字結合起來的書道一詞,意謂書與道是一體的。一元,就是對這種一體關係最好的形容。茨城“書道一元會”所揭櫫的名號,亦直截了當地顯示了這種認識。考諸往古,中國哲學上的一元思想也曾影響及於我國,鐮倉室町時代卜部神道的論典《舊事本紀玄義》中就曾說到“凈穢二法,還歸一元”。
在中國方面,“一元”一詞,初見於西漢大儒董仲舒(前一七六——前一0四)的言論中。他與漢武帝劉徹對答時說:“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又其所著《春秋繁露·玉英篇》中也說:“謂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是故治國之端在正名。名之正,興五世,五傳之外,美惡乃形,可謂得其真矣,非子路之所能見。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繫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故人唯有終始也,而生不必應四時之變,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董仲舒所說的“一元”,關聯著“萬物所從始”“大”“天地始終”“萬物之本”等觀念。而這些觀念又淵源於《老子》第三十九章:“萬物得一以生”,《莊子·達生篇》:“(道)萬物所終始”;《老子》第廿五章:“(道)強名之為大”;《莊子·天道篇》:“天道為萬物之本”等早期經典。這些明顯的證例,顯示董仲舒這位儒家代表人物是吸收了老莊哲學才綜合成其一元說的。
四、一元的生成哲學:元氣
董仲舒所創的“一元”這個詞語,要到一個半世紀以後才在班固《漢書·律曆志》中再出現。班固在解釋三統曆時說:“三統,天施地化人事紀,三統合一元。”這一元二字,同樣具有天地萬物始源或根源之意。董仲舒的“一元”與“元”是同義詞,老莊哲學中“一”與“道”是同類的概念,班固之用詞似乎也是如此。
班固之後又過了一個世紀,東漢末期春秋學者何休寫的《公羊解詁》隱公元年條載:“元氣,無形以起始天地”。這是把元跟氣結合起來說。
我認為這也是由莊子哲學來的。《莊子·至樂篇》:“其始,察之本無氣也,芒芴間雜,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其始,與董仲舒所說:“(元)萬物所從始”“始大”云云均具有宇宙始源之意。只不過莊子說萬物始於無,然後才有氣;何休所講的元氣,則是由“變而有氣”講起的。以元氣來說元和一元。
何休以後半世紀,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阮籍(二一0——二六三),於其《通老論》中說道:“道法自然,《春秋》之謂元、老子之謂道”。這是把上述董仲舒何休“元”“一元”“元氣”和老莊“道”“一氣”折衷後的解釋,若做思想淵源上的考掘,則《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大宗師篇》:“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彼方且與造物者為友,游於天地一氣之間”,都值得注意。
五、一元之氣的生成哲學
上述阮籍說“《春秋》之謂元,老子之謂道”,是將老子和儒家《
換言之,由老莊而董仲舒而班固而何休而阮籍,
《文始真經》此說,由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而且,《文始真經》講的“兩經相搏而神應”,
天寶君則大洞尊神,天寶丈人則天寶祖氣。
靈寶君則洞玄尊神,靈寶丈人則靈寶君祖氣。
神寶君,則洞神尊神。神寶丈人則神寶君祖氣。
此三寶君雖年殊號異,本同一也。分玄元始三氣,為治三寶,
《九天生神章經》是道教神生說之經典,以《道德經》“三生萬物”、《文始真經》“一元之氣”為基礎,講“本同一之氣”
據考訂約形成於八世紀初,和銅五年(七一二)正月,
天地初發時,高天原成神名,天之御中主神,
這三柱神與《九天生神章》講的三氣尊神相當,
六、一元之氣的藝術哲學:氣韻生動
上文大略介紹了認為宇宙人間萬事萬物均由“一元之氣”
在這套講法中,萬物以氣為本源,
這種哲學,便為當時的書畫創作活動、生命相(人倫品鑒)提供了一切基礎。創作,就是要把這生動活躍而神秘的氣運靈性揭露出來。
唐孫過庭《書譜》中曾描述王羲之的書藝作品:“導則泉注,
唐代後半期書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其實,張彥遠老早就說過:“書畫名異體同”(歷代名畫記·
七、書的道與人
無論是石濤說的“要一氣貫通”,或道教經典《文始真經》說的“
與書道一詞相關的,尚有畫道一說。石濤《畫語錄·了法章》嘗云:
但我們於此,還應進一步提醒讀者的是:中國的格言說得好:“
本來,
蘇東坡曾說:“凡書,象其為人”(東坡提跋)。人能全真、返真,
中國歷史上所推崇的書聖,最偉大的書道代表人物,
我也希望現在通過對“書道一元”的考察,

